✔ 最佳答案
A. 鳥類的起源, 進化和分類
起源、進化
關於鳥類的起源,眾說紛紜。大多數的生物學家認為,鳥類是從肉食性兩足恐龍所演化而來。這項理論的後盾,是過去 150 年來所發現的恐龍化石。始祖鳥化石的出土,尤其讓許多人相信現代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
始祖鳥化石最早在 1860 年出土於德國,從此成為最重要也最飽受爭議的化石。據估計,始祖鳥生存在距今 1 億 5 千萬年以前的侏羅紀時期,牠混合了鳥類與恐龍特徵,是歷史上最早發現能證明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證據。始祖鳥的牙齒完整,尾骨長而多骨節,兩邊翅膀上均長有 3 個銳爪,顯示牠與蜥蜴類動物淵源頗深;不過牠還有羽毛和胸骨,而胸骨尤其類似現代鳥類的叉骨。
隨著愈來愈多的化石出土,我們對於鳥類的演化也更為了解。與始祖鳥同時期的其他類似鳥類的動物化石,也在中國出土。此外,在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亦有其他族裔的鳥類化石出土。
然而並非人人皆同意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部分生物學家認為鳥類的演化,比始祖鳥生存的時期還早,約與最早出現的恐龍同時演化,而鳥類可能是由四足爬蟲類演化而來。根據此理論,許多鳥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同時滅絕。然而鳥類持續進化,並成為地球上相當演化得成功且種類繁多的物種。目前已知鳥類計有將近 9,700 種,世界各地及各類生態環境中,幾乎都可以見到鳥類的蹤跡。
分類
鳥類的分類非常複雜且爭議不斷。大多數的生物學家同意,鳥類總共約有 9,700 種,而且全都屬於鳥綱。然而各種鳥類彼此的關係,目前仍飽受爭議。數世紀以來,科學家利用鳥類的內部與外部生理結構,諸如骨骼結構、嘴喙形狀、體型、顏色、以及其他可見的特徵,來替禽鳥分類,然而這個方法並不一定可靠。舉例來說,光憑外觀的相似來分類歐洲與澳洲的鳥禽,就可能將牠們歸於同一科,然而牠們其實屬於不同的科。反之亦然,外觀看起來完全不像的鳥禽,其實卻可能屬於同一科。
目前大部分的鳥禽分類乃根據 DNA 比對。比起光憑外觀來分類,DNA 比對法要來得精確多了。儘管 DNA 比對法的結果,有時出乎意料之外,但多半都證實了科學家的懷疑。
如今大部分專家都同意,鳥類計有 25 到 30 目,一共 148 科。專家將這些目,分為 2 個亞目 (有些專家分為 3 個亞目),分別是古頜總目,或稱平胸總目,以及今頜總目,或稱突胸總目 (Carinates)。古頜總目的鳥類包括鴕鳥、鴯鶓、鷸鴕、美洲駝、 (共鳥)。至於其他鳥類,皆屬於今頜總目。
目前數量最多的鳥類屬於雀形目,通稱鳴禽,包含了 5,000 餘種鳥,是已知鳥類的一半以上。雀形目包括燕、鶲、鷦鷯、鶺鴒、雲雀、山雀、黃鸝、刺嘴鶯,以及許多眾人熟悉的品種。其他重要的鳥類科目包括雁形目 (鴨、鵝、天鵝)、雨燕目 (蜂鳥)、鸛形目 (鸛)、鴿形目 (家鴿、野鴿)、佛法僧目 (翠鳥),隼形目 (晝行性猛禽)、雞形目 (似雞的鳥類)、鵜形目 (鵜鶘)、鸚形目 (鸚鵡)、企鵝目 (企鵝)、鴞形目 (鴞裊)。
B. 鳥類的繁殖
求偶
求偶是鳥類行為中,最教人嘆為觀止的一種。雌鳥在選擇交配伴侶時,眼光多半非常挑剔,因此雄鳥必須使出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招數,贏取美人的芳心。
鳥類的繁殖季,時間非常固定,每到這個時節,大部分種類的雄鳥,就會使出渾身解數,吸引雌鳥。許多種類的雄鳥,會大量聚集在特定的地方,彼此爭鬥得不可開交,以博得雌鳥的青睞。鳥類的 2 種主要感官,視覺與聽覺,在求偶與擇偶時,格外重要。鳴禽類如歌鶇與夜鶯,便會利用獨一無二的原創歌聲,來劃分繁殖區域與吸引伴侶。各類雌鳥對雄鳥歌聲的喜好,各有不同;有些喜歡高亢的歌聲,有些偏好長度較長的歌曲,有些則欣賞多變的曲調。
許多雄性鳥類的羽毛,顏色鮮豔亮眼,而羽毛顏色愈是艷麗突出,愈有可能吸引雌鳥。舉例而言,雄天堂鳥就喜歡倒掛枝頭,展現美麗的羽毛。不過許多雄性鳥類則會在複雜的求偶儀式中,採取精心設計的策略,例如昂首闊步,或是在空中高速飛行或俯衝。
有些雄性鳥類,如園丁鳥,會構築精巧的巢,向雌鳥展現牠們提供避風港的能力。有些雄性鳥類還會將花朵、水果、色彩鮮豔的物品,裝飾在巢上。其他種類的雄鳥,則會建造很多巢,來展現牠們的持家能力,有些甚至會一口氣建造多達 12 個以上的巢。
築巢
鳥類與近親爬蟲類的不同之處,在於爬蟲類多為胎生,鳥類則全為卵生。鳥蛋看似易碎,但其橢圓形的構造其實能產生強大耐受力,可承受頗大的壓力,不會輕易碎裂。由於蛋頗為笨重,難以懷著四處移動,因此雌鳥多半在受精之後,便會產卵,而且雌鳥會將蛋產在巢裡。鳥巢的構造可保護蛋,不受掠食者攻擊,而且可以在孵化時保暖。不同鳥類的產卵數量也不同,企鵝通常 1 次只會產下 1 顆蛋,歐洲藍山雀 (European Blue Tit) 則 1 次會產下 18 到 19 顆蛋。
在動物王國中,鳥類的築巢能力,展現了牠們在設計與工程上的高超技巧。鳥類的築巢技術各有不同,有些鳥類喜歡將巢築得又小又隱密,讓掠食者怎麼找都找不著;有些鳥類築的巢,又大又顯眼,不過只要有動物接近,牠們就會兇猛地挺身捍衛。天鵝築的巢,直徑通常只有數呎,而非洲錘頭鸛 (African Hammerkop) 所築的巢,則呈半球體,而且很大,重量可達 50 公斤,必須花費數星期才能建造完成。
鳥類用來築巢的材料五花八門。有些鳥類只會用細小的樹枝,在灌木叢或庭園裡築巢,這一類的鳥巢造型,我們再熟悉不過。然而有些鳥類,會用各式各樣的材料來築巢,包括羽毛、泥土、蘚類植物,甚至還包括人造物品,例如錫箔紙。東南亞的金絲燕則會在高聳的懸崖壁上,用凝結的唾液來築巢;金絲燕築的巢,可供食用。
並非所有的鳥類都會築巢,杜鵑便是一例;杜鵑會佔用別種鳥類的巢,而不會自己築巢。雌杜鵑一找到適合的鳥巢,就會移走原主人所產的蛋,並在巢裡產卵。雌杜鵑產下的蛋,無論大小、形狀、花紋,都會類似鳥巢裡原來的蛋。國王企鵝則根本不會築巢;雌國王企鵝會直接在雪地裡產下 1 顆蛋,然後用自己的體溫孵蛋。
抱卵育雛
鳥類產卵之後,孵蛋的工作會由父母其中一方,或由父母共同負責;牠們會坐在蛋上,以適當的溫度孵蛋。各種鳥類的孵化時間長短不一,有些鳥類的卵,只要 11 天就能孵化,國王企鵝的卵,則必須花 60 天以上,才能孵化。雛鳥孵化時,多半會用嘴喙自行啄破蛋殼。鳥類的卵有可能同時孵化,也可能相隔多天才孵化,視其品種而定。
雛鳥孵化之後,非常仰賴父母提供食物與溫暖,直到牠們成長到有能力保護自己為止。一般而言,父母雙方會有一方留在巢裡陪伴雛鳥,另一方外出覓食。雌藍背堅鳥就會花大部分時間,照顧雛鳥,雄藍背堅鳥則負責覓食,並定時帶食物回來給雌鳥和雛鳥食用。
雛鳥之間的競爭通常相當激烈,牠們會爭取父母親的注意。最年長的雛鳥通常會居於領導地位,而且也最貪心,喜歡搶食其他雛鳥的食物。澳洲錦鸚的父母,就會讓每隻雛鳥都分配到相同份量的食物,以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有些鳥類會將自己的卵,產在別種鳥類的巢裡,讓其他鳥類扶養自己的下一代,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杜鵑。然而牛鸝與響蜜鴷,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將卵產在其他鳥類的巢裡。
C.鳥類的生活領域
除了海鳥為三棲外,大部分鳥類的生活領域主要是天空及陸地。鳥類幾乎生活在不同領域。
從地區上,鳥類的生態分佈區有舊北區、新北區、東洋區、大洋區、衣索匹亞沙漠區、南美熱帶雨林區及極地區。
從棲息地上,鳥類生活在以下地理:
草地:
低莖草地上是小雲雀及一些鶯科鳥類活動及營巢的場所,也是過境季節鳥類駐留之處。
樹林:
近海處僅有狹窄的防風林帶,是白頭翁、綠繡眼、大捲尾等樹棲鳥類棲所。在張玉姑廟左側河堤邊的樹林,則是鷺群營巢處。
水澤:
河岸及工業區旁都有長滿蘆葦或低矮水草的水澤區,是紅冠水雞等築巢的地方亦是鷺科及部份鷸科、水鴨等喜歡造訪之地。
沙地:
包括沙灘、沙洲、裸露沙礫地等,漲潮時間,這些地點經常可發現大群的鷸、 鳥類聚集休息。平時則是東方環頸,會在遠離水線的沙地鋪上少許礫石或貝殼為巢下蛋。
潮間帶:
海口廣大潮間帶在退潮時形成泥濘灘地,水生動物極為豐富,是大小水鳥覓食場所;尤其工業區堤防外之泥灘,聚集的鳥類最多,是最有代表性的鳥類棲息地。
水域:
真正水深之海面,只見水鴨和鷗科鳥類出現,在水域的邊緣,水較淺之處,則是杓鷸類,鷺類等腳長之鳥的覓食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