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Canon in D 的背景

2007-07-26 8:35 am
我好想知佢首歌係講咩,或者點解會作呢首歌~咩情況下作的?中文唔該~~
更新1:

我唔係要呢D牙~我係yahoo發問都有啦~唔好copy俾我~~

回答 (2)

2007-07-26 9:51 am
✔ 最佳答案
帕海貝爾的D大調卡農與吉格(Pachelbel's Canon、Canon in D-major;德文標題: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是約翰·帕海貝爾最著名的作品,也是最著名的卡農樂曲。它作於1680年,是巴洛克時期的室內樂作品,採用數字低音手法,供三個小提琴演奏。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它原有吉格舞曲伴隨,但現在很少演奏這段。

約翰·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1653年9月1日生於德國紐倫堡,1706年3月3日卒於德國紐倫堡,德國著名巴洛克作曲家。

卡農(Canon)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卡農的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吉格(Gigue)是舞曲。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僅兩小節的旋律供重複拉奏;大提琴從頭到尾也僅有兩小節,重複達二十八次之多。這段音樂雖然不斷迴旋往複,但其旋律之美不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感覺動聽悅耳。

此曲由於電影《凡夫俗子》採用它作為配樂而廣為人知。

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中採用了此曲的改編版—喬治·溫斯頓(George Winston)的專輯《December》中的《帕海貝爾的卡農變奏曲》(Variations on the Canon by Pachelbel),更使之風靡一時。韓國電影《假如愛有天意》開頭亦採用這歌曲。

此曲還作為代表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被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通過航海家(Voyager)無人太空船送入太空。

另外,動畫《新世紀福音戰士》(Evangelion)劇場版〈Death〉,亦用上此曲的弦樂版作為配樂。

此曲亦曾被採用成廣告的背景音樂,例如可口可樂全城喝球廣告、聲寶推出的 AQUOS 平面電視(經過改編)、now財經台的宣傳廣告(投資決策篇)。

在YouTube上,南韓的Funtwo使用低音結他演奏的搖滾版本D大調卡農,吸引一千多萬次點閱。
2007-07-28 8:52 pm
Pachelbel Johann 帕海貝爾 1653 -1706 

作曲家兼風琴演奏家

當年年輕的帕海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Canon in D Major)。

卡農並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為「規則」: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一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纏綿至極。

跟他所寫的那些教會音樂堂皇鉅作比較,卡農曲長僅五分鐘,是微不足道的小品。諷刺的是,使帕海貝爾留名後世的反而是這首卡農。

卡農旋律簡單樸實,但具有精密完美的樂曲結構,充份展現對位法的魅力。樂曲中還有一點值得一提,其低音部為只有八個音符組成的同一旋律,同一旋律從頭到尾重覆了28次。

D大調卡農作於1680年,是巴洛克時期的室內樂作品,採用數字低音手法,供三個小提琴演奏。

它曾被改編為多個不同版本,供不同樂器組合演奏。

Pachelbel 的卡農曲的錄音版本眾多,以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在1984年指揮柏林管弦樂團的錄音(DG 445 282-2)最為著名。有別於一般復古版本,卡翁採用較大的樂隊編制,音色豐滿甜美;造句精雕細啄,平滑如絲,仿如天籟。拿卡翁的版本和Pinnock 指揮英國室樂團的版本(ARCHIV PRODUKION 415 518-2)作比較,便知兩者的分別。

卡農(Canon)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卡農的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僅兩小節的旋律供重複拉奏;

大提琴從頭到尾也僅有兩小節,重複達二十八次之多。

這段音樂雖然不斷迴旋往複,但其旋律之美不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感覺動聽悅耳。


收錄日期: 2021-04-19 14:08:5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26000051KK001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