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傳統文化-四季的故事
二十四節氣與節日
二十四節氣中分十二節,十二氣,即一個月之中有一節一氣,其意義在於
農民們在一年中必需經歷四季寒暑、辛勤播種耕耘,才能夠有豐碩的收穫。
二十四節氣分別為:從春季第一天的立春開始,依序為可分準備耕種的雨
水、春雷起而震驚萬物的驚螫、晝夜均分的春分、東南風吹起的清明、提醒
農民時雨將降的穀雨。接下來的立夏為夏季的第一天、小滿為穀類即將盈滿
之際、芒種時稻穀已成穗、夏至之白日最長,而夏天的熱氣要到小暑、大暑
之時才會漸漸發散出來。
夏天過後,就到了立秋,暑氣也在處暑這一天開始退去,水氣會凝成露水
的白露,及日夜等長的秋分,代表秋天真正開始,寒露、霜降之後,天氣便
愈來愈冷了。立冬之後的小雪、大雪帶來了嚴冬,冬至是夜晚最長的一天,
小寒、大寒則進入冬季最嚴寒之際。過了大寒,又到新的一年了。
節氣的由來
聰明的我國先民,在幾千年前就發明了曆法,曆法中把一年分成廿四個節氣
,古農村民們即將所有的農事活動,按照節氣來安排,所謂春耕、夏耘、秋
收、冬藏,四者不失其時,則五穀不絕,道理就在此。
談到廿四個節氣,首先我們必須瞭解祖先們如何創造發明曆法,即農家延用
迄今的「陰曆」,古代沒有時鐘,祖先們以一根竿子插在土地上,依竿影看
時,同時他們發現到,每日中午所看的竿影,長短不同,且變化有規律可循
,由日影最刁漸變到最短,再由最短變到最長,則分別叫做「夏至」和「冬
至」。
至於春秋兩個季節,祖先們發現各有一天晝夜時間相等,則分別是「春分」
和「秋分」。
以二至二分為架構,還有小寒、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清明、縠雨、立
夏、小滿、芒種、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寒露、霜降、立冬、小
雪、大雪等,加起來共有廿四節氣。
由於編幅有限請到下列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