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選舉制度透視

2007-07-25 10:21 pm
現時香港是用什麼選舉制度呢?
這種制度有什麼利弊呢?

另外,香港適合用什麼制度呢?
為什麼?

回答 (2)

2007-07-26 12:53 am
✔ 最佳答案
香港首先有行政長官選舉制度:


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投票日:2007年3月25日
提名期:2007年2月14日至3月1日
參選資格:

香港特別行政區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沒有外國居留權;
年滿40周歲;以及
在香港通常居住連續滿20年。
提名簽署人數目:不少於100名選舉委員會委員
選舉開支最高限額:$9,500,000
投票制度:

每名選舉委員會委員均有權以不記名方式投一票。
在有競逐的選舉中,候選人在任何一輪投票中,從所投的有效票總數中取得過半票數,該候選人即為在是次選舉中的選出者。
在無競逐的選舉中,如候選人所取得的支持票的票數,超逾在該投票中所投的有效票總數的一半,該候選人即為在是次的選舉中的選出者。
選舉管理及監督:

選舉管理委員會負責舉行及監督有關選舉。
一名高等法院法官已被委任為選舉主任。
廉政公署會透過有效執法、教育及預防工作,確保選舉公平廉潔。
由2007年2月14日至3月1日,選舉主任收到兩個有效的提名,候選人分別是梁家傑先生及曾蔭權先生。

2007年3月25日舉行的行政長官選舉結果如下:
1號候選人梁家傑先生,所得票數為 123 票。
2號候選人曾蔭權先生,所得票數為 649 票。
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第569章)第28條,選舉主任在2007年3月25日公開宣布曾蔭權先生在上述選舉中當選。

香港的議會選舉制度如下:

立法會選舉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3/2004HKlegco.png/380px-2004HKlegco.png



主條目:香港立法會選舉
立法會(主權移交前稱「立法局」)是香港的立法機關,現時共有60個議席,根據《香港基本法》第68條由選舉產生,每屆任期4年。《基本法》附件二規定了首三屆立法會的組成方式,並逐屆減少選舉委員會選出的議席。

第三屆立法會選舉於2004年9月12日舉行,30個議席由地方選區產生,另外30個由商業及專業為主的功能界別產生,選舉委員會不再選出議席。香港四大政黨中,民建聯佔12議席,是擁有最多席位的政黨;自由黨佔10席,而民主黨佔9席,而公民黨佔6席。



立法會的選舉制度
立法會30個地方選區議席通過最大餘額方法(largest remainder method),以比例代表制選出下列5個選區的議員。


香港島6席: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東5席:黃大仙區、觀塘區
九龍西4席: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
新界東7席: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8席: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離島區
地方選區議席參選人士無需在自己居住的地區參選,惟必須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國公民,年滿21歲,無外國居留權,過去3年通常在香港居住,並且本身已經登記成為選民。候選人以名單參選,每份名單候選人人數最多可以等於選區議席數目。每位選民可投票給一份名單,議席大致按照各名單所得票數分配,所以被視為比較公平的選舉方法。同時,比例代表制對少數包容,有利於發展多黨派的議會,能產生代表性廣泛的選舉結果。這種制度也令選民不能投票給個別候選人;從正面的角度看,這代表選民會改以每份參選名單的政綱為投票考慮依據,加強選舉的理性基礎。不過,各個政黨可能會有相應的「配票策略」,例如將同黨候選人分拆在不同的名單,讓候選人能通過餘額票數當選。

至於30個功能界別議席議席,共由28個功能界別選出。其中:


23個界別以多數票制(plurality voting system)各選出一個議席;
1個功能界別(勞工)以全票制(bloc vote),選出三個議席;
又有4個「特別功能界別」(鄉議局、漁農界、保險界、航運交通界)使用按選擇次序淘汰投票制(preferential elimination system),選出餘下四個議席。
地區選舉經歷了多次變化。1991年度立法局選舉,首次使用了雙議席雙票制(dual-seat constituency dual vote),一個選區選出兩個議席。這個制度備受批評,政府遂提出改革選舉制度,其中以不可轉移單票制(single non-transferable vote)及比例代表名單投票制(party-list proportional representation)取代原有制度的呼聲最高。可是公眾對改制未能達成共識,選舉改革裹足不前,政府決定直接了當採用較少爭議的簡單多數制(simple plurality)。

1995年度立法局選舉是香港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前最後一次選舉。該次選舉中,親北京政黨民建聯在20個直選議席中取得議席極少,選舉制度再次備受關注。親北京陣營和北京政府批評政黨所得票數及取得議席不成比例,批評議席最多的泛民主派沒有代表性。1995年前香港政府提出的兩種議舉制度再提上議程。主權移交後,董建華出任第一屆行政長官,採納以票數分配議席的比例代表制,讓立法會議席代表性增廣;這表示相對於三權分立,香港的政治架構維持以行政主導。立法會選舉制度自此並無實質性的變動。



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的選舉制度
1883年,殖民地政府成立潔淨局,管理公共衞生,除了官守議員、委任議員,當時該局還包括兩名由選舉產生的議員。1935年,該局易名市政局。日治時期,直選的兩個議席被取消。1952年,直選議席獲恢復,翌年直選議席增至四個,之後直選議席不斷增加,1983年增至15個,佔總議席的一半,所有直選議席均由單議席單票制產生。

另外,1973年,所有官守議席被取消;1989年,出現間選議席,由市政局內10區議會各推選一人(1994年區議會選舉,旺角與油尖兩區併為一區,因此1995年市政局的間選議席由10席降至九席);1995年,所有委任議席被取消。

在1981年政制改革以前,只有少數人有資格成為市政局選舉的選民,即富裕階層或專業人士,例如1979年全港只有約44萬人符合選民資格,申請成為選民的只有三萬五千人。

1985年,區域市政局成立。1986、89、91三屆,該局議席均為36個,委任議員12席,當然議員3席(鄉議局主席及兩名副主席),間選議員九席(區域市政局轄下九個區議會各推選一人),直選議員12席(單議席單票制)。1995年,所有委任議席被取消,直選議席增至27席。

1997年,臨時市政局、臨時區域市政局成立,前者41名議員全體過渡,另增九名委任議員,後者39名議員全體過渡,另增11名委任議員。
1999年,兩局同遭特區政府解散。



區議會選舉制度


香港共劃分成18個地區,各設有區議會,就各地區層面事務向政府及立法會提供意見,並無實質行政或立法權力。此外,區議會也會獲得撥款,承擔及推動本區內環境、康樂文化、社區活動事務等。根據香港法例第547章《區議會條例》,每屆區議會任期4年。主權移交後分別於1999年及2003年舉行過選舉。
區議會議席分為民選、當然及委任三種。

民選議員由符合資格的地方選區選民,以簡單多數制選出自己地址所屬區議會選區的議員。區議會選區分界按地區人口而定。按2004年香港人口約680萬計算,全港共設有400個區議會選區,而每個選區選出1名議員;換言之,每個民選議席平均代表17,000名市民。所以選舉分界就以17,000人為標準,按每區的人口而劃分可得議席。而每個選舉可以有15%的滑動,以減少因人口流動而造成經常的選區邊界改動。

當然議員(ex officio)有27名,是新界9個區內的鄉事委員會主席,按鄉委會所在的9個新界區議會就任。

委任議員由行政長官委任,最多可委任合共102名代表進入全港18個區議會。1994年,當時港督彭定康推行政制改革方案,放棄行使委任議員制度,當然議員外改為進行全面直選。1999年3月11日,立法會經過14小時辯論,三讀通過《區議會條例草案》,為同年11月區議會選舉恢復委任議席。政府稱此舉原意為平衡區議會,讓少數社群也能進入區議會,確保他們的聲音得到反映;同時可以吸納更多元界別人士進入區議會。這被民主派議員抨擊為謬論、民主大倒退。


現時就只有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制度因為董建華殺了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選舉。
2007年3月25日公開宣布曾蔭權先生在上述選舉中當選第三屆行政長官。我認為當然這個選舉不公平因為不是市民可以一人一票直選行政長官
我認為現今的選舉制度極之不公平因為立法會選舉竟然畸型地有市民只得一票、已另一方面則有市民有兩或三票選立法局議員。這是由於只有30席是民選議員,而其他30席是功能組別議員。

而功能組別議員只是由小圈子選舉,實不是市民一人一票選出來,非常不民主。

至於區議員更荒謬,竟然恢復委任議員。一早便應該全部是民選議員。
當然最理想是盡快推出特首及立法會雙普選而區議員推行全部民選區議員。這是最公平的選舉方法。
參考: 香港政治
2014-10-07 10:47 pm
您期待已久的 8891運動城 熱烈開幕囉!

8891投注網以優質的服務領先業界

多位美女客服24小時即時線上為您服務!

8891運動城有優於市面所有運彩遊戲的 賠 ~ 率

以及免下載真人 百家樂、21點、骰寶、各國賓果、餐廳賓果、彩球遊戲

另有數百位真人視訊聊天辣妹與您進行互動聊天還有"精彩"電影喔!

心動了嗎!! 快來體驗市面上最完質最高品質的服務

現在有開放免費試玩喔! 網址 : 8891.NET

收錄日期: 2021-04-16 23:50: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25000051KK0230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