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上面一位朋友, 你的概念正確, 但時序完全錯誤 !!
大戰初期, 戰無不勝:
1939 - 1942 年德國可橫掃歐洲大陸, 主要是因為她沒有對手. 德國於 1939 年開戰前夕和蘇聯簽訂 "互不侵犯條約" 使她可完份放手於西線大幹一場. 西歐各國其實沒有準備過一場大戰, 軍備方面當然不可和德軍相比. 當時德國打的是閃電戰, 以高速強硬的打擊來換取戰果. 因西方國家的戰術落後, 大多還是準備一場拉鋸戰. 因為德軍可每每於戰役後的兩星期內取得勝利, 強大如法國也只可支持 6 星期便投降了. 直到 1940 年 7 月. 德國於西線的對手只剩下英國了. 1941 年 6 月, 德軍進攻蘇聯, 同樣也是採用閃電戰, 蘇聯也是在亳無準備下被打至措手不及. 因此 1942 年前, 德軍於歐洲取得強大戰果主要是靠他的閃電戰術和精良裝備.
大戰後期, 節節敗退
但好景不常, 1942 年是軸心國擴張的頂峰. 德國於歐洲佔領大片土地, 她是需要時間消化這些戰果的. 而佔領地也需要有駐軍, 因此德國需要大幅擴軍, 並命令他的盟友 (如意大利, 匈牙利等) 派兵助戰. 但這些生力軍質量實在太差. 使德軍的質量優勢逐漸消失. 另一方面. 閃電戰是需要一支強大而精良的軍隊支持的. 既然德軍的質量下降, 戰術的運用也受到嚴重的影響. 1943 年蘇聯慢慢從打擊中恢復, 強大的生產力使紅軍日益強大. 而美國於 1942 年開始就源源提供物資給英國和蘇聯抗德. 於 1943 年更開始派兵到歐洲戰場. 因戰場擴大, 德軍軍力分散, 受到盟軍重大壓力下迫而轉攻為守. 但盟軍的實力只會不斷增強, 1 年後, 1944 年盟軍積聚了足夠力量, 便從東西兩線一同反攻德國... 德軍根本無力對抗盟軍, 加上希特勒的錯誤指揮, 以致德軍被置於死地, 再無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