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敬重人物

2007-07-24 5:47 am
敬重人物
請舉例
及詳述

回答 (2)

✔ 最佳答案
孫文(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字逸仙,是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國父,第一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中國國民黨總理,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人;孫文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後人慣以中山先生相稱。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讚揚孫氏「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孫文被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在中國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而民間普遍稱他為「中國國父」。

2007-07-23 21:52:39 補充: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學名希賢,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男,四川廣安人,中國政治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81年至1990年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稱作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黨和國家的第二代領導核心(第一代領導核心是毛澤東)。

2007-07-23 21:53:19 補充:
毛澤東(普通話發音 說明·關於 )(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詠芝(或潤芝、潤之),筆名子任,中國湖南湘潭韶山衝人,中國政治家,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1],三大改造、反右、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運動的主要發動者與領導人,對20世紀的中國及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2007-07-24 6:27 am
王導:

王導是東晉時的丞相,他因曾與琅琊王司馬睿交往甚密,所以東晉渡江後,積極協助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朝。 東晉南遷時,北方士族和中原百姓大批南渡,他們佔土地、耍特權,與當地的人起了很大的衝突。為了緩和衝突,王導一方面拉攏當地的仕紳,並保證他們的身家安全;另一方面又在南方豪族勢力較弱的地區,設立僑州、僑郡、僑縣安置北方的移民。

使當地人與僑民各得其所,晉室才得以轉危為安。 鎮之以靜 群情自安 王導歷任三朝宰相,因為其才能卓越,又對朝廷忠心耿耿,所以朝野上下無不敬重之。

他以「鎮之以靜,群情自安」為治國方針,保持了東晉安定的局面;並提倡勤儉建國,曾指牛首山雙峰為天闕,婉轉地使晉元帝放棄在都城正南門立雙闕的想法;有一次,元帝邀王導同床而坐,被王導以「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由仰照。」為理由一口回絕,足見其忠貞之心。 我不殺伯仁 伯仁因我而死

晉室南渡江左後,司馬睿之所以能夠即帝位,主要是靠王氏在背後支撐,故王氏家族的成員多身居朝廷要職,其實就是掌握了朝廷的實權,因此「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在江南一帶廣為流傳。

王氏家族眾多成員中,以王導與王敦的地位最高,他們兩人一個擁兵在外,一個在朝執政。王敦官拜大將軍,控制長江中游軍政大權,久而久之日益驕橫,圖謀控制朝政,從而以誅奸臣劉隗為名,在荊州舉兵進攻建康。

王導面對族人的叛變,不知如何是好,鎮日惶恐不安。劉隗勸元帝誅滅王家,幸賴周顗上書仗義直言,王導才免於一死。此事王導並不知情,反而認為周顗見死不救。王敦攻入京城後,對王導說:「周顗的聲望很高,請他任三司應該可以勝任。」王導不說話;王敦又問:「難道只能當令或是僕人?」王導還是不語;王敦說:「那只有殺掉了。」

王導仍不回答。王敦於是下令斬周顗。後來王導得知實情,放聲大哭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王敦控制朝政後,還想進一步篡位,可是在王導的堅決反對下,只好作罷了。 江左夷吾

王導因功勳卓著,晉元帝曾經對他說:「卿,吾之蕭何也。」;也曾把他比作「管夷吾」(即管仲),並尊稱「仲父」。故後人稱其為「江左夷吾」。

孔子曾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這段話是讚揚管仲保存中華文化的功績。王導在五胡亂華下,穩定江東局勢,保存了漢文化的命脈,因此後人以管仲來比喻他的功績。


收錄日期: 2021-05-01 17:17: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23000051KK0493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