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需要宗教?

2007-07-21 6:55 pm
人為什麼需要宗教?

是在是因為 懼怕前景/未來, 對不能預知的未來擔心??
或是做了虧心事想找些補充?

回答 (5)

2007-07-21 7:00 pm
✔ 最佳答案
是因為人須要心靈的寄託,不然做對的事、錯的事,都沒有方向。
2007-07-21 7:00 pm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水準出現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歷史現象,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 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禮儀活動,宗教所構成的信仰理論 體系和社會群組是人類思想文化和社會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研究宗教的學科是宗教學。
以下是各宗教家對宗教所下的定義:
宗教學家 對「宗教」的詮釋 門辛 人與神聖真實體驗深刻的相遇、受神聖存在性影響之人的相應行為 繆勒 人對於無限存在物的渴求、信仰和愛慕 泰勒 對靈性存在的信仰 弗雷澤 人對能夠指導和控制自然與人生進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討好和信奉 施密特 人對超世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或覺 海勒爾 人與神聖的交往、相通和結合,是對神聖的生動經歷 范.德.列烏 人與神秘力量的獨特關係 奧托 對超自然之神聖的體驗,表現為人對神聖既敬畏而嚮往的感情交織 施萊爾馬赫 宗教是人對神的絕對依賴感 蒂利希 宗教是人的終極關切
宗教的元素 一個宗教之所以成為宗教,是因為它包括三個層面,其一為宗教的思想觀念及感情體驗(教義),二為宗教的崇拜行為及禮儀規範(教儀),三為宗教的教職制度及社會組織(教團)。

[編輯] 教義 宗教的思想觀念和感情體驗,即人的神觀及對神的敬畏心態,是整個宗教的內在因素及核心所在,故「對神的信仰」乃是一切宗教的根本。宗教信仰的對象 被人理解為一種超自然而又控制自然的神秘力量或神聖實在,它被視為神力、精靈、眾神、至高一神,或抽象地以絕對者、永恆者、至高無上者、自有永有者、無限 存在者、超越時空者稱之,這種信仰被視為萬物的起源和歸宿,一切存在的根基及依據。然而各宗教對神的理解不盡相同,有可能是「眾多而有序」、「單一而排 他」,有可能以「超在」或「內在」存在,由此構成多神教、主神教、單一主神教、二元神教等,也有超泛神論、泛神論、萬物有靈論等不同的神論。 宗教對神靈觀念的解釋為「神學」,神學在宗教傳播、歷史演進、人類進步中不斷被調整修正,神學是人為宗教與自發宗教的最大分別,因為神學有其理論化及系統化,而自發宗教是不具神學體系的。
[編輯] 教儀 宗教的崇拜行為、禮儀規範屬於宗教的外在因素,體現出宗教教義的實踐,也反映出宗教傳統的改革及其社會文化背景。教儀是規範化、程式化、機構化及制度化的,其內容包括祈禱、祭獻、聖事、禮儀、修行及倫理規範。 教義是基於宗教的理論實踐,而教儀則根據社會實踐活動,前者為後者提供依據及指導,後者使前者的精神意趣得以推廣和外化;前者由不斷詮釋、匯集、編纂宗教經典而深化,後者也是經驗累積確定其施行的程度,於是教義及教儀皆在所處的文化氛圍中產生一種人們公認的社會慣例。
[編輯] 教團 宗教的教職制度及社會體系,代表著宗教信仰體系的機構化及社會化,是宗教的最外殼,卻又不可或缺,一方面替宗教提供了活動空間,另一方面也給予存 在保障。教職制度令宗教有了可見的外在形體,從而對社會起作用,在歷史上,政教常有合一或分離現象,體現了社會行政功能與祭司宗教功能的有機結合,說明了 宗教這一個體與世俗社會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教團及教職的形成,標誌著人類信仰體系的成熟,充實了宗教,補足了教義及教儀,由此凸現了宗教的獨特性與其他社會意識和社會文化歷史現象的不同特點。
2007-07-21 6:59 pm
以上所講嘅都有。
仲有就係要有一個精神寄託。
參考: me
2007-07-21 6:59 pm
是因為人會覺得宗教能令心靈上的平安。
參考: me
2007-07-21 6:58 pm
宗教是一種心理安慰及寄託.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50:0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21000051KK0110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