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約翰內斯·克卜勒(Johannes Kepler,1571年12月27日—1630年11月15日),德國天文學家、數學家,克卜勒定律的發現者。
克卜勒出生在德國威爾(Weil der Stadt)的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是符騰堡的一個陸軍軍官,母親是旅館主人的女兒。克卜勒是早產兒,體質很差,四歲時患上了天花和猩紅熱,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摧殘,視力衰弱,一隻手半殘。
1587年克卜勒在圖賓根讀書,受到大學(Eberhard-Karls-Universität Tübingen)的天文學教授麥可·馬斯特林(Michael Maestlin)的影響而信奉哥白尼的學說。大學畢業後,得天文學碩士學位,獲聘到格拉茨的新教神學院擔任教師。其後,克卜勒離開神學院前往布拉格,與第谷·布拉赫一起從事天文觀測。1601年布拉赫逝世,死前把自己所有的天文觀測資料贈給克卜勒。克卜勒留在布拉格編製星表,研究行星的軌道。1627年他的《盧道耳夫星行表》問世,比當時通行的星行表都要準確。
1596年,克卜勒在宇宙論方面的著作《宇宙的奧秘》出版。1604年10月17日,他發現了超新星SN 1604(最早有人於10月9日發現),經深入研究後著作了《蛇夫座腳部的新星》(De Stella Nova in Pede Serpentarii),而該顆超新星亦以他命名為克卜勒超新星。他在1609年發表了關於行星運動的兩條定律,1618年發現了第三條定律,就是後來被稱為「克卜勒定律」的行星三大定律,定律說明了行星圍繞太陽轉的理論。公元1618年-1621年,他寫了《哥白尼天文學概要》,認為天文學分五個部分:
觀測天象提出解釋所觀測的表觀運動的假說宇宙論的物理學或形上學推算天體過去或未來的方位有關儀器製造和使用的機械學部分。 克卜勒接受了並發展了哥白尼的天體貴賤觀,認為太陽是宇宙的統治者,行星各依其軌道環繞太陽而行。行星運動三定律的發現為經典天文學奠定了基石,促成了數十年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
克卜勒也是近代光學的奠基者,他研究了針孔成像,並從幾何光學的角度加以解釋,並指出光的強度和光源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克卜勒也研究過光的折射問題,1611年發表了《折光學》一書,最早提出了光線和光束的表示法,並闡述了近代望遠鏡理論,他把伽里略望遠鏡的凹透鏡目鏡改成小凸透鏡,這種望遠鏡被稱為克卜勒望遠鏡。
克卜勒也研究過人的視覺,認為人看見物體是因為物體所發出的光通過眼睛的水晶體投射在視網膜上,闡明了產生近視和遠視的成因。克卜勒還發現大氣折射的近似定律,最先認為大氣有重量,並且說明了月全食時月亮呈紅色是由於一部分太陽光被地球大氣折射後投射到月亮上而造成的。1630年11月,克卜勒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發高熱,幾天後在貧病中去世,葬於當地的一家小教堂。他為自己撰寫的墓誌銘是:「我曾測天高,今欲量地深。我的靈魂來自上天,凡俗肉體歸於此地。」
圖片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克卜勒
克卜勒定律是克卜勒發現的關於行星運動的定律。他於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學》上發表了關於行星運動的兩條定律,又於1618年,發現了第三條定律。
[編輯] 克卜勒第一定律 克卜勒第一定律,也稱橢圓定律:每一個行星都沿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而太陽則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中。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b/b8/Kpl-dl1.gif
[編輯] 克卜勒第二定律 克卜勒第二定律,也稱面積定律:在相等時間內,太陽和運動著的行星的連線所掃過的面積都是相等的。
這一定律實際揭示了行星繞太陽公轉的角動量守恆。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1/18/Kpl-dl2.gif
用公式表示為:SAB=SCD=SEK
[編輯] 克卜勒第三定律 克卜勒第三定律,也稱調和定律:各個行星繞太陽公轉周期的平方和它們的橢圓軌道的半長軸的立方成正比。
由這一定律不難導出:行星與太陽之間的引力與半徑的平方成反比。這是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的一個重要基礎。
圖片參考: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3/32/Kpl-dl3.jpg
用公式表示為:a3/T2=K
a=行星公轉軌道半長軸T=行星公轉周期K=常數 後來,牛頓利用他的第二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在數學上嚴格地証明克卜勒定律,也讓人們了解當中的物理意義。事實上,克卜勒定律只適用於二體問題,但是太陽系主要的質量集中於太陽,來自太陽的引力比行星之間的引力要大得多,因此行星軌道問題近似於二體問題。
克卜勒發現的行星運動定律改變了整個天文學,徹底摧毀了托勒密複雜的宇宙體系,完善並簡化了哥白尼的日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