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刺桐
學名: Erythrina variegata L.
科名: 蝶形花科 Fabaceae
別名: 梯枯、雞公樹
刺桐在不同地方也有不同的名稱, 由於它主要分布在熱帶亞洲及太平洋洲諸島的珊瑚礁海岸,所以英文稱之為coral tree (珊瑚樹),又因枝幹上的刺像極了老虎爪,所以也稱之為tiger's claw。
太平洋諸島對剌桐的其他稱呼:
斐濟島:drala dina
東加及薩摩亞都:gatae
庫克島:atae
馬奎薩斯島:natae
呂宋島Takalo族人:baging
雅美族人:shbang
排灣族人:vucul
卑南族人:tultuld
阿美族人:kalunilun
分布: 熱帶亞洲、太平洋諸島、琉球等地。
特徵:
落葉喬木,幹上有許多小黑刺,所以有刺桐的稱號,幾乎只有在開花的地方沒有刺 。
互生的三出複葉,具小腺質托葉,青綠色,摸起來是光滑的紙質,剛長出來時被有許多黃褐色的茸毛。頂端的小葉呈闊菱形或近圓形,長寬均約有9 – 15公分,葉先端是銳尖形,葉基是圓形或截形;
葉柄很長,約有8 – 12公分,小葉柄基部有蜜腺一對。
頂生的「擬總狀花序」可長達近20公分;花鮮紅色,沿著花軸作傾斜狀排列。
花序與花:總狀花序,花朵未開花前由硬質的苞片包住,之後二裂張開伸出花瓣,花綻開時轉變成為紅色,且從苞片中跑出5枚花瓣與很多雄蕊; 5枚花瓣中,幾乎將整朵花包裹住的「旗瓣」特別發達,卵狀長橢圓形而略反捲,而另外兩對的「翼瓣」及「龍骨瓣」,呈長橢圓形,形小較不顯眼,此時的花形就非常像蝴蝶飛舞,所以稱為蝶形花科;雄蕊有 10個,呈「單體小蕊」,雌蕊只有一個,又長又醒目,很容易觀察,不過在開花的季節,以春季花開旺盛,此時的葉子都掉光了,剩下光凸凸的莖幹。
花粉粒:花粉粒呈現三角圓形,花粉粒的採集很簡單,但是要注意到如果是尚未成熟完全綻開的花,她的花粉粒往往會帶有許多的油脂;而且花粉粒很容易破裂跑出油脂,有時發現帶有花粉管的例子。
果實為莢果,呈長條念珠狀,兩端略膨脹,約15 – 30公分長,剛結果時為暗褐色,成熟時則轉為黑色。種子圓形,深紅色。
備註:
1 ) 蝶形花之花冠最上方花瓣特大,名旗瓣;位於外方,旁兩瓣略相平行,稱曰翼瓣;下一對,在其底緣合生,稱骨瓣;五瓣排列,如蝴蝶形,故稱蝶形花冠。
2 ) 有毒部份 : 未熟種子, 葉及莖皮有毒,均含有毒生物鹼, 影響人類神經系統, 引起頭昏及嗜睡 。
有關刺桐的其他資料 :
刺桐的拉丁屬名為希臘文erythros紅色的意思,可見它的花朵早就為人所注目。孫元衡曾以刺桐為題作了兩首詩:「詩題下還有夾註:『刺桐花,色紅如火,環繞營署,春仲始花,一望無際,實為臺郡大觀,故稱刺桐城』:春色繞空白海涯,柳營繞遍到山家;崑崙霞吐千層艷,華嶽蓮開十丈花。」紅惹惹的花朵配上春天的景色,逼得人們不得不用它來做為季節性的指標。
每當刺桐花開的時候,又是冬去春來的喜訊。不論是台灣島上的平埔族人、卑南族人、阿美族人、排灣族人,亦或是居住在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人,都是以刺桐開花的季節做為工作曆的指標,刺桐與台灣住民有著極為密切關係。
刺桐花幾乎成了平埔族的代名詞,以台灣平埔族群對話為主題的《再見刺桐花開》,就是在描寫平埔子民的新生與期待;公元兩千年初春在國家劇院上演的《刺桐花開》,描述了唐山公與平埔媽的愛情故事。早年的《番社采風考》中描述著:「番無年歲,不辨四時,以刺桐花開為度。」可見刺桐花成了平埔族重要的季節指標。刺桐花開是平埔族噶瑪人捕魚的季節,當火紅的刺桐花開時,男人整理竹排、漁具,準備在海祭之後出海捕抓飛魚。
每年的二月,火紅的刺桐花從菲律賓燒到蘭嶼及東部沿海之後,飛魚的汛期也跟著來臨,除了噶瑪蘭人之外,居住在蘭嶼島上的雅美族人,或是再往南的巴丹群島的住民,同樣都在刺桐花開的同時,進行招魚祭的儀式,期待著當年的豐收。飛魚與刺桐花,成了調節季節的信物。
居住在台東的卑南族人,同樣以刺桐花訊做為工作曆的指標,每當刺桐花開的時候,就是種地瓜的時期;火紅的花朵,提醒大家要結伴而行,避免迷路或發生危險,因為此時正是驚蟄之後,百物鑽動的時節。
阿美族人常在宅地田園的外圍種上刺桐做為記號,甚至視其為神的樹。每當進行除穢的時候,會用刺桐的葉片將屋裡的穢氣驅趕出來。
如果刺桐不開花,那表示天有異象,正是革命的時機。1720年11月,台灣南部大地震;隔年1721年(清朝康熙60年)夏初,台灣南部的刺桐花不開的自然異現,鴨母王朱一貴利用這個怪現象,配合進行叛亂。《台灣文化志》史詩記載了「地震民訛桐不華,處堂燕雀自喧嘩。無端半夜風塵起,幾處平民旌旆遮。」「臺多刺桐,辛丑春闔郡無一華者。有妖僧異服,倡言大難將至。….」其中的「桐不華」及「無一華」就是指刺桐不開花。
除了四季分明的特性做為季節指標之外,粗大的樹幹排灣族取來做穀倉的隔板,以防止鼠輩肆虐;在玻里尼西亞一帶,其鬆軟的幹材主要用來製做獨木舟的船外浮桿,以提供平衡和穩定的功能;阿美族人則取來做為捕魚的漁網浮苓和蒸煮米飯的蒸斗;卑南族人則用來做蒸斗、板凳或引火柴。
台灣地區以刺桐為小地名的多得不可勝數,比較有名的如雲林縣的刺桐鄉,屏東縣的刺桐腳,或是有刺桐城之稱的台南府城。然而,真正有名氣的當屬大陸的泉州。從外國人的遊記來看,《馬可波羅行紀》將泉洲稱之為zaitun,顯然是刺桐的譯音。其在行紀上描述泉洲如下:「余敢斷言,如有一艘船舶運送胡椒到亞歷山大港,則同時必有百艘船運來刺桐港。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港口之一。」另外,1271年的8月25日,意大利猶太商人雅各.德安科納沿著上海來到了中國東南沿海的城市—刺桐港(福建泉洲),寫下了厚厚的一部《刺桐見聞錄》,可惜封埋了七個世紀之久,才由英國學者大衛.塞爾本,將其手稿翻譯成《光明之城》這本書,打破了馬可波羅最早到中國的歷史事實。
刺桐屬約有200種,而本種主要分布於熱帶亞洲(中國華南地區、台灣、印度、馬來西亞、印尼、柬埔寨、高棉、越南)到大洋洲的波里尼西亞等地。在台灣,由於刺桐的生長迅速、花朵艷麗,所以它和它的一些親戚(例如黃脈刺桐、珊瑚刺桐、雞冠刺桐、蝙蝠刺桐等)普遍為各鄉鎮市公所及學校等栽植作為行道樹、公園綠蔭及校園綠樹(圖7),而事實上,刺桐僅原生於南台灣及蘭嶼、綠島。
刺桐的達悟話叫“suvan”,意思是「鬆軟木材」,所以在蘭嶼,刺桐的枝條可被砍來當籬笆或是作為薪柴,除此之外,它也是蘭嶼島上的一種重要的植物,因為當刺桐綻開火紅的花朵時,就表示飛魚季開始了。春天是刺桐的花期,所以在這時候前往蘭嶼,出了機場向右走(往紅頭方向),約百步時往山邊望去(圖8),就是刺桐了!
刺桐屬於落葉中喬木,開花的時候,整株植物葉子都掉落精光,只剩下一長串的蝶形花或是紅色的花苞。
資料整理自下列網址 :
http://wwwdb.tesri.gov.tw/tree/old_tree/introduce_8_03.asp
http://tnl.org.tw/article/column/hanwen/01031/01031.htm
http://e-info.org.tw/topic/plant/Erythrina-variegata/Erythrina-variegata.htm
http://content.edu.tw/primary/nature/ks_ck/plaang14ca.htm
http://content.edu.tw/primary/nature/ks_ck/plaang14ca.htm
http://www.hktree.com/story/p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