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有以阿沖突

2007-07-18 9:50 pm
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的國界還未定好,究竟這兩個地方從古到今發生了甚麼的事情,而爆發起以阿沖突,令到今天這兩個地方演變成這樣子呢。

回答 (2)

2007-07-18 10:33 pm
✔ 最佳答案
以巴衝突的焦點是兩族都認為他們的民族是巴勒斯坦地的主人。

據舊約聖經記載,以色列人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左右由摩西領導下逃離埃及到巴勒斯坦地立國。後來到公元前十一世紀大衛王、所羅門王父子當政時期國勢最盛,但所羅門王之後分列為南北兩國,國勢日衰,至公元前722年,北國被來自米索不達米亞(今伊拉克)的亞述人所滅,至公元前586年,南國也被巴比倫人所滅,以色列人在亡國後舉族被巴比倫人俘往米索不達米亞,但以色列人堅持自己的宗教文化,並拒絕與外族通婚,以至未被外族同化。後來至公元前五世紀波斯人滅掉巴比倫,成為以色列人的新主子。他們容許以色人返回巴勒斯坦,並容許以色列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之後波斯帝國滅亡,巴勒斯坦先後被希臘的亞歷山大及羅馬人所統治(耶穌時代就是羅馬人統治巴勒斯坦的時代,當時巴勒斯坦主要居民仍是以色列人),而以色列人對外族統治非常反感,以激烈手段反抗。直至公元70年左右,巴勒斯坦的以色列人爆發反羅馬起義,但被羅馬人殘酷鎮壓,結果大量以色列人被殺及為奴,其餘的以色列人被逃避羅馬人的追殺,也紛紛逃離巴勒斯坦,在世界各處飄迫,但以色列人深信巴勒斯坦是上帝給他們的應許之地,他們才是巴勒斯坦的真正主人。

時而世易,至公元七世紀,來自阿拉伯半島,信奉回教的阿拉伯人興起,並在公元637年攻佔巴勒斯坦,之後阿拉伯人成為巴勒斯坦的主要居民,巴勒斯坦也成為回教其中一個中心,一直至十九世紀末。

中世紀時,巴勒斯坦成為十字軍東征的戰場,歐洲的信奉天主教的君王曾在巴勒斯坦建立王國,與回教徒爭戰,但至十三世紀在巴勒斯坦的天主教王國相繼滅亡,而阿拉伯帝國也被西征的蒙古人滅亡,巴勒斯坦輾轉到十六世紀入土耳人手中。

至於以色列人,自被羅馬人鎮壓後就一直在世界各地飄迫流浪,由於歐洲人不滿以色列人自稱為上帝選民,也不滿以色列人極守自己的法則及不肯與外族通婚,而且耶穌是被以色列人送上釘十字架,一些歐洲人籍此指出以色列人是基督徒的仇敵,有些則妒忌以色列人的財富,以至歐洲千多年來都有大規模的反以色列人運動。
至十九世紀末,在法國及俄羅斯興起新一浪的反以色列人運動,不少以色列人思想返回巴勒斯坦建立自己國家,對一個已亡了國超過二千年的國家,要復國是天方夜談,但當時有一批以色列先驅者卻成功向居住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購買土地,建立自己家園。其實當時巴勒斯坦是個窮鬼地方,無論統治當地的土耳其政府,以及後來成為以色列人仇敵的阿拉伯人,都十分歡迎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投資移民』,攪旺巴勒斯坦經濟。當時阿拉伯人把很多被他們視為貧瘠土地賣給以色列人,但怎知聰明的以色列人卻把土地開墾成良田,最後以色列人掌握了巴勒斯坦的土地及財富,而阿拉伯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影響力。而以色列移民到巴勒斯坦的人口也從十九世紀末的數萬人升至二次大戰前的四十萬,漸漸取得巴勒斯坦的主導權,阿拉伯人漸漸不滿。

而英國的殖民政策,令事件火上加油。第一次世界大戰,統治巴勒斯坦的土耳其與英國為敵,為了在中東打擊土耳其,英國分別拉攏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與及以色列人,並分別表明會協助他們脫離土耳其獨立建國,但大戰結束後,英國將巴勒斯坦變成自己的托管地,其實與殖民地無異。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皆指責英國人背信棄義,但英國為保持統治,拉攏以色列人打擊阿拉伯人,以至阿拉伯人指以色列人是西方殖民者的走狗。

至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皆對以色列人在大戰時被納粹屠殺深表同情,而英國也計劃撤出巴勒斯坦,故倡議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一同在巴勒斯坦立國,並以人口的分佈確定兩族管治的區域,但阿拉伯人卻指很多阿拉伯人口佔多的土地皆歸以色列,拒絕接受以阿分別立國的建議,但以色列在1948年單方面宣佈立國,立即招來其他阿拉伯國家攻擊,但以色列竟一口氣把阿拉伯部隊打敗,原本被編入阿拉伯人立國的土地,也被以色列吞併,而巴勒斯坦內的阿拉伯人,成為無國籍難民。

此後阿拉伯國家多次組成聯軍攻打以色列,但都被以色列打敗,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在六日內從約旦取得約旦河西岸,從埃及取得西奈半島及加沙,從敘利亞取得戈蘭高地,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為爭取國際關注及獨立,也組織恐怖活動對抗以色列及西方國家,雖然後來以色列歸運西奈予埃及,又允許西岸及加沙的阿拉伯人自治,但以阿兩族仍有不少人認為要消滅對方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解決以巴衝突方法,故以阿兩族已到了各不相讓的地步。
參考: 本人之前的最佳回答
2007-07-21 8:37 am
從保羅兄的第一段看,很容易令人覺得在摩西帶領下進入巴勒斯坦時,該處只是無人之地。其實不然,即使根據《聖經》,那裡被稱為迦南地,為迦南人世居的地方。另外,據考古發現,巴勒斯坦的卡麥爾山(Mt. Carmel)在公元前 10 萬~前 4 萬年已有人居住。大約在公元前 7000 年(有說 10,000 年),耶里哥(Jericho)曾有城堡,現在一般認為這是最古老的城市。大約在公元前 3000~前 2500 年,有閃米族人從阿拉伯半島遷來,其中有迦南人(Canaanite)及亞摩利人(Amorite)。《聖經》舊約講到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時,也屢屢提及這兩個民族。估計這裡的原居民已被迦南人及亞摩利人同化。
有關公元 70 年起義,雖則失敗後有不少猶太人逃亡,但未構成猶太人的流亡(Diaspora)。之後在公元 132 年還發生一次起義,這次起義失敗後,羅馬帝國便率數驅逐猶太人。這時羅馬帝國不會佔據一片沒有人的空地,很明顯當時還有其他民族,這就是巴勒斯坦的原居民迦南人、亞摩利人,及較後的腓力斯人(腓力斯人曾經很長時間居住及統治迦沙),這些居民被後來的入侵者阿拉伯人所同化,就是今天巴勒斯坦人的祖先。保羅兄說到的「之後阿拉伯人成為巴勒斯坦的主要居民」似應該是巴勒斯坦的居民被阿拉伯人同化。其實現代民族分類,根據文化(尤其言語)多於血緣,例如法國人,他們的祖先應該是以高盧人(凱爾特人的一支)為主,後來被征服而改說拉丁語族的語言,他們現在便被分類成拉丁民族。
其實地球上很多土地都有不止一個民族曾經居住及統治過,如果每一個民族都可以之為據,作為擁有該地主權理據,則世界秩序蕩然無存。即使不計算巴勒斯坦人的迦南歲月,僅從阿拉伯化歲月算起,他們在猶太人進行復國運動時都應該是巴勒斯坦的主人翁。這點道理十分顯淺,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派去中東的 King-Crane Commission 的調查結論也很清楚指出猶太人的復國訴求是毫理據的。
猶太人最初移民巴勒斯坦時真的無論土耳其政府及阿拉伯人都很歡迎?先從一本作者是以色列公民的猶太學者(在牛津大學任教)的書摘錄一段:Herzel convened the First Zionist Congress, in 1897 in Basel, Switzerland. After the Basel Congress the rabbis of Vienna decided to explore Herzl's ideas and sent two representatives to Palestine. This fact-finding mission resulted in a cable from Palestine in which the two rabbis wrote,“The bride is beautiful, but she is married to another man.”(Avi Shlaim,“The Iron Wall”, p 3)。再從一本立場親以的書摘錄一段出來:When the second Zionist Congress opened on 28 August 1898, again at Basle, the number of delegates had more than doubled. Amid the enthusiasm of the Second Congress, and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Zionist movement was gaining in size and respectability, little attention was paid to a report from one of the delegates, Leo Motzkin, who had just returned from Palestine. In his speech he stressed the 'established fact that the most fertile parts of our land are occupied by Arabs'. He even gave the figure of 650,000 for the number of Arabs, and warned of 'inunumerable clashes between Jews and incited Arabs' that had taken place there. In his closing speech, Herzl made no reference to these uncomfortable, ominous facts. (Martin Gilbert,“Israel, A History”, pp 16-17)。歡迎猶太人就只有極少數的阿拉伯地主,因為他們可以以不合理的價格賣地給猶太人。絕大部分阿拉伯人不可能歡迎猶太人,因為大地主一賣地,那些農民便失生計(猶太買家當然是提供就業機會給猶太移民),早期的暴動很多時就是圍繞農地。土耳其政府也不可能歡迎猶太人,因為猶太人想在這裡立國的企圖是很明顯的。甚至連原來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都不歡迎這些新移民,這除了他們的語言及生活習慣的不同(新移民主要是 Ashkenazim,說的是由古德語演變成的意第緒語Yiddish,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說的是一種混合了希伯來語及阿拉伯語的語言)外,主要是他們害怕新移民的立國企圖會引起統治者的鎮壓,破壞了他們的平靜生活。
「而以色列移民到巴勒斯坦的人口也從十九世紀末的數萬人升至二次大戰前的四十萬,漸漸取得巴勒斯坦的主導權」這句看起好像到那時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人口已超越阿拉伯人,其實不然,到了 1947 年時猶太人共有 608,000 人,只佔巴勒斯坦的人口的 33%,請看人口分佈圖:

Map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by Ethnicity 1946

有關以阿衝突歷史,有一個常常被誤解的情節。很多人以為在以色列立國翌日眾阿拉伯國家向以色列宣戰才開始戰爭。事實並非如此,自二次大戰後,猶太恐怖主義活動頻仍,阿拉伯人也不遑多讓,而分治方案通過後更是烽煙四起。我舉兩個例子去說明,以色列國是在 1948 年 5 月 14 日立國,分治方案劃歸阿拉伯國的雅法市是在 4 月份開始被伊爾貢(Irgun,首領為後來曾任以色列首相的貝京)進攻,70,000 阿拉伯居民幾乎全部成為難民,5 月 13 日以軍正式佔領該市。另一個例子是舉世震驚的戴爾.亞辛(Deir Yassin)大屠殺就是在立國前的 1948 年 4 月發生,Deir Yassin 位於耶路撒冷附近,而耶路撒冷位於分治方案中的阿拉伯國西岸部份的中心,試問以軍不是已佔領了阿拉伯國土,怎可能在這裡進行大屠殺?第一次以阿戰爭的大約七十萬難民多數在以色列立國前產生:By the end of 1948 the number of Palestinian refugees had swollen to around 700,000.  But the first and largest wave of refugees occurred before the official outbreak of hostilities on 15 May. (Avi Shlaim,“The Iron Wall”, p.31)

Map of 1947 UN Partition Plan

到了目前階段的形勢,我不相信還有多少阿拉伯人白痴到仍堅持消滅以色列。我相信只要讓他們可以在西岸及迦沙立國,他們已經滿意。迦沙的問題已經解決,餘下來才是問題核心。西岸──猶太人稱之為撒瑪利亞及猶地亞──是虔誠的猶太教徒相信是上帝應許之地的一部分,就算以色列政府讓勒斯坦立國,現在在西岸的猶太人殖民區(大陸譯作「猶太人定居點」,台灣譯作「屯墾區」)及貫通這些殖民區的猶太人專用通道將會把西岸割裂得支離破碎(即使是被吹捧為對巴勒斯坦人慷慨的前總理巴拉克Ehud Barak也堅持這些殖民區的主權),問題是巴勒斯坦人可以接受到被割裂到什麼程度的西岸。你不妨想像下,假如彌敦道是一條猶太人通道,你在凱悅酒店位置要去對面假日酒店,要去到窩打老道過馬路,因為那裡才有檢查站,然後再南行去假日酒店。(以色列不曾停止過建殖民區:以色列宣布擴建西岸屯墾區 恐重創中東和平)
※ ※ ※ ※ ※
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Published by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
http://www.cactus48.com/truth.html
http://www.mideastweb.org/briefhistory.htm
http://en.wikipedia. org/wiki/Israeli-Pal estinian_conflict
《巴勒斯坦問題與聯合國》
http://www.un.org/chinese/peace/palestine/booklet/index.html
參考: 除上文提到的書本及連結,還有《中東國家通史.以色列卷》、《中東國家通史.巴勒斯坦卷》……等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34: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18000051KK0206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