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早期的公屋是在那裡?

2007-07-18 3:31 am
係唔係位於何文田的俊民苑?

回答 (3)

2007-07-18 4:35 am
✔ 最佳答案
香港最早期的公屋是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的石硤尾邨(入伙年份:1954)
資料: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9F%B3%E7%A1%A4%E5%B0%BE%E9%82%A8&variant=zh-hk

至於何文田的俊民苑並非公屋,而是居屋或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的屋苑
落成年份:1981
資料:http://www.housingauthority.gov.hk/b5/interactivemap/court/0,,3-347-11_5735,00.html

希望幫到你:)

附上
石硤尾邨的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量內地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港英政府沒有一個房屋政策來為低下階層而設的,所以很多難民在1949年至1953年間在山邊興建木屋來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衞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最終於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令五萬多人無家可歸,於是政府在原址興建29座徙置大廈,用以安置災民,當中首8座(A-H座,現在的10至13、35至41座)由聯合國捐款建造。這些大廈大多數均分為兩翼,並在兩翼中間以廁樓相連。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7至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2型徙廈。



*自此以後,徙置大廈的興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基礎。*



除了在石硤尾興建徙置大廈外,還在大窩口、大坑東和李鄭屋一帶興建徙置大廈,時至今天,除本邨外,徙置大廈均已重建完成,當時這些徙置大廈由徙置事務處管理。

其後港英政府於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計劃,政府於大坑西街與南昌街交界興建7座廉租屋大廈,於1964年落成,當中第3座是首座採用單塔式設計的廉租大廈。

直至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所有徙置大廈和廉租屋大廈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統一管理,而該邨也被分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當時下邨部份也於1972年開始進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十一幢徙廈重建新樓宇,及改建18幢徙廈,並重新編配樓宇座號,新樓宇於1979年至1984年入伙,而「上邨」及「下邨」也於大約1984年再度合併為石硤尾邨。

及至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有計劃地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第1-13、35、36、38座已於2000年至2001年拆卸,當中第35、36及38座是因為鄰近斜坡於1999年8月25日發生山泥傾瀉而需儘早清拆[1],所有受影響租戶也於事件發生後1星期內獲發新單位。第37、39、40及41座已於2004年封閉,第17、18座曾改為石硤尾人文館,而美荷樓被列為1級歷史建築,並擬改為公屋博物館,而原第1-7座(即廉租屋大廈)的位置已重建成美如樓及美映樓,已於2006年入伙。

現時仍存在的第1、2型前徙廈,全數已於2006年10月17日起封閉待拆卸,以進行第5及6期重建。有20戶因未能在封閉前遷出,房署給予該等租戶額外2星期的遷出寬限期。

截至2007年6月,第31及32座已搭棚準備清拆。另外,為保留第25-34座位置的大樹,房署會在第5期重建中,在大廈原址興建四幢「小Y形」式樓宇,而第29及30座的位置則會改建為中央廣場。[2]

石硤尾邨在香港公屋的歷史上,擁有全香港首個徙置屋邨,最後一個擁有第1、2型徙廈的屋邨的紀錄,當中第14座是全香港最後一幢僅餘的2型徙廈,且是少數採用單幢式設計的2型徙廈
參考: 房屋署,Wikipedia
2007-07-18 3:40 am
最早期的公屋是石陜尾,

最早期的居屋是俊民苑、穗禾苑
2007-07-18 3:38 am
石硤尾邨是最早期公屋,位於九龍石硤尾,於1954年開始入伙,於1972年開始重建,新建樓宇於分別於1979年至1982年間及2006年入伙,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沒有電梯,亦沒有獨立浴室及洗手間,每家每戶需在狹窄的走廊用紙板圍爐煮食,晚上很多居民寧願睡在屋外走廊的尼龍床,“朝行晚拆”成為當時特色。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44: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17000051KK042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