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世界是指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在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地位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在地域上大多處於已開發國家的南邊。第三世界國家也稱為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
此名詞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階級)。冷戰時期,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為表示並不靠攏北約或蘇聯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很多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屬於第三世界。
另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這是另外一種定義。
現在,這個詞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國家,不管他們屬於那種意識形態。這些國家在學術上也被稱為南部國家, 發展中國家, 不已開發國家和主體世界(Majority World)。
第三世界是在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標誌。
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把世界上的國家大致分成三大類。這三個詞不是同時出現的。二戰後,人們常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當成兩大類國家,並以自由世界和蘇維埃集團。這時,還沒有第一,第二「世界」的概念。很快人們意識到,還有很多國家不屬於這兩類。在公元二十世紀50年代,用第三世界代指它們。於是,就有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
最終,把在西歐的國家,以及在美國「影響」下的國家作為第一世界。除了北美和西歐,第一世界的國家還包括其他工業化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以及前英國殖民地國家,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
還有一些國家不完全符合第一世界的定義,如:瑞士,瑞典,愛爾蘭共和國。這些國家是中立國。芬蘭受蘇聯的影響,但它不是共產主義國家也不是華沙條約成員國。奧地利受美國的影響,但是在1955年重新變成了完全獨立的共和國。因此它是中立的。土耳其在1952年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但是並不是工業化國家,也不完全位於西歐。西班牙一直到1982年冷戰快結束時,在獨裁統治者佛朗哥死去時才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91年蘇聯解體後,第二世界的說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同時,第一世界也開始包括所有的已開發國家。
另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1974年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後來,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上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從國際關係的變化看,現在的世界實際上存在著互相聯繫又互相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這兩者之間的已開發國家是第二世界。」
這個定義在漢語文獻里流行很廣。
近幾年來,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已經工業化了,第四世界的說法開始出現,用來代指那些不屬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缺乏工業化基礎的國家。
冷戰時期分為美蘇兩大陣營
第三世界就是不屬於美蘇兩大陣營的國家
1955 年,第一屆「不結盟國家會議」於印尼的萬丹( Bandung )
舉行,在美、蘇兩大強權對峙的全球冷戰結構之下,「第三世界」首
度被賦予了具體的政治意涵。在60年代,「第三世界」已普遍被用來
指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貧窮、國民教育低落、人口成長快速,
而經濟又無法自主的國家。當時,第三世界國家首腦當中,如埃及的
納塞( Nasser )、印度的尼赫魯( Nehru )、迦納的恩克儒馬
(Nkrumah)、古巴的卡斯楚(Castro).……都是眼界開闊,具有高
度領袖魅力的政治人物。而中共在與蘇聯的關係鬧僵之後,也積極介
入不結盟國家集團的運作,儼然成為第三世界的龍頭。
七○年代初期,「第三世界」一詞成為描述發展中國家的通俗名詞。其本身是中性的,但因指涉眾多貧窮落後國家,又代表東西意識型態對抗中的另一股力量,故在當時冷戰局勢裡,「第三世界」意味著美蘇兩大集團外的第三勢力。而就八○年代起的南北經濟對抗來說,「第三世界」正代表了南半球眾多的貧窮落後國家。
「第三世界」的用語最早出現於1952年,法國人口學家索維(Alfred
Sauvy)在一篇文章中以法國大革命前的「第三等級」來比擬世界上
那些「被忽略、剝削、輕蔑」的地域。就像舊體制下的第三等級必須
團結起來對抗僧侶、貴族一樣,第三世界的人民也必須聯合起來抗拒
強權勢力的掠奪和宰制。
第三世界在冷戰結束後就已不再具有意義。
政治意義上的「第三世界」,轉變為在經濟意義上則一般被稱為「發展中
國家」或「南方」(對比於北半球的工業化富國)。到了80年代,第
三世界國家由於境遇和發展的差異,大致上可區隔出四種型態:一、
富裕的南方,譬如波斯灣沿岸的產油國;二、起飛的南方,如亞洲四
小龍和拉美的墨西哥、阿根廷;三、停滯的南方,巴西和印度這兩個
大國都是;四、衰退的南方,譬如伊索匹亞、索馬利亞、高棉等深陷
於內亂和飢荒的國度。
第三世界這個概念,自其產生就包含著壓迫與被壓迫、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毛澤東同志提出了三個世界的理論。鄧小平同志在聯合國大會上對此進行了系統的論述,應該說,三個世界的理論,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發展和重大理論貢獻。三個世界理論提出以後,已經傳遍全球,特別是為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所接受。鄧小平同志多次概念,這在《鄧小平文選》中多次出現。90年代以來世界歷史的進程,進一步顯示出三個世界理論的真理性,提出了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豐富、發展這一理論的緊迫任務。當前,在第三世界問題上,西方有四種提法值得注意。
第一種,美國是第一世界,蘇聯和東歐國家是第二世界,其他國家是第三世界。因為蘇聯垮了,所以就不再存在三個世界,第三世界這個概念可以從政治詞典中刪去了。
第二種,用"發展中國家"代替第三世。第三世界國家的確稱之為"發展中國家"未嘗不可。但是,難道西方"發達"國家就不再"發展"了嗎?重要的問題在於,不能模糊當前世界存在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的現實,一些人故意含糊其辭,也算是一種以非意識形態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吧。
第三種,最早見之於英國人的文章,就是把核武器對準第三世界。這同美國給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定名為"無賴國家"如出一轍,看一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如何侵略南斯拉夫,就可以理解他們的意思了。
第四種,回到19世紀,重新實行殖民化,據說第三世界的人們管理不好自己,愚蠢到沒有管理自己的本領,因此要西方人、白種人來管理。實際上,在第三世界國家由外資控制的"血汗工廠"裏,工人階級的地位生活,比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揭露的事實要低下和悲慘得多。
2007-07-17 18:19:56 補充: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search/search_result?tab=0&p=%E7%AC%AC%E4%B8%89%E4%B8%96%E7%95%8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