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緊要「正」字題:「查」字作為姓氏時,正確的讀音應該是怎樣的呢?

2007-07-18 1:11 am
著名小說作家金庸,原名為查良鏞。而他亦與查濟民先生,在《基本法》起草時,一同為香港的政治發展提出過「雙查方案」。按《新雅中文字典》,「查」字作為姓氏時,是發「渣」音的,但每當傳媒人、新聞報導提及「雙查方案」時,他們都讀成「雙『茶』方案」。

請問:
1)「查」字作為姓氏時,正確的讀音應該是怎樣的呢?
2)堅持所謂「正確」的讀音,會不會造成溝通上的障礙呢?例如,跟香港人談論香港的政治發展時,說:「你有沒有聽過雙『渣』方案呢?」,香港人能否明白我所指的是查良鏞先生及查濟民先生所提出的方案呢?
3)文字及語言,到底是傳情達意重要,還是咬文爵字重要呢?
4)如果堅持所謂「正確」的粵語讀音,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尊重,那我們又需不需要更「正」我們的口音,堅持說是「雙『渣』方案」,以撥「亂」反「正」,以反映咱們香港人對中華文化的「尊重」呢?

還是,我們應該依照語文的約定俗成的慣例,集「非」成「是」,更新字典內的讀音呢?

回答 (2)

2007-07-19 7:27 am
✔ 最佳答案
1)根據一般字典標音姓氏「查」的讀音是「渣」(zaa1)。
http://humanum.arts.cuhk.edu.hk/Lexis/lexi-can/search.php?q=%ACd
姓氏「任」讀音是「淫」(jam4);姓氏「樊」讀音是「煩」(faan4);
姓氏「韋」讀音是「圍」(wai4);姓氏「衛」讀音是「圍」(wai4);
姓氏「仇」讀音是「求」(kau4);姓氏「華」讀音是「話」(waa6);
「貝聿銘」讀音是「貝月明」。
{用在人名中的字最好問清楚對方應該怎地發音較好,因為有些廣府話發音是有多種變讀的,一定要確定對方喜歡別人怎樣稱呼他,跟他所說的讀音才是尊重人,不可強行為他改名改姓。}
2)堅持所謂「正確」的讀音有時真的會做成障礙、不便和尷尬的。廣東話本身的演變非常複雜,大致包含了六個時期自中原南遷人民傳入的口語,加上各地鄉音方言摻雜。即使字典內的注音亦未必收輯齊備每字的所有正讀和變讀音,甚至連口語用字也沒有收錄妥當(如,在某些字典是找不到「乸」字的),有些字的發音只靠口述相傳。字典所根據的韻書亦互有差別,常用字典亦各自根據不同的韻書準則標音,以前沒有統一的音標注音之前,用切音的方法標音更是連準則也在不斷變化。所謂「正音」的「正」也沒有絶對權威證實一定是對而不誤;難怪有些字詞一直引起發音的爭辯。一般人未有音韻學水平和仔細查證的人,根本只有不明不白。不過,有時一些字詞通用慣了(如:救援、時間、報刊等),強行撥正反而使人覺得為難,有些人聽到所謂「正音」反而一頭霧水,不知所謂,妨礙了日常溝通的效果。
3)關於文字及語言,到底是傳情達意重要,還是咬文嚼字重要?我認為有時要看程度而言,如果日常有人口語時用懶音、有人不去求證便去亂寫亂讀詞彙、有人寫字用錯別字,我們也欣然接受,馬馬虎虎,得過且過,不去更正的話,那樣對語言的要求和標準未免太低了點吧,如果有識之士可以通力合作,把語言文字規範化,作全面性的整理,建設性地探討辨證那些具爭論性的部分,總是比較好,對下一代的教育來說也有更確定而可延續的基準。咬文嚼字有時對教育來說是必要的,但俗成通用了的發音詞彙應否收編吸納進規範之內,而不強行定性為錯誤,強行糾正,那又是值得深入討論的事。多加討論,定出權威性的規範也不失為為語文長遠發展和提升的務實做法。
4)是否要堅持所謂「正確」的粵語讀音,就是對中華文化的尊重。我認為首要介定所謂「正確」是否已是廣為接納,毫無爭議的(例如:「救援」一向都是讀作「救wun」,九成人廣東人都是這樣讀,已是俗成了的讀音;不知為何一定要撥正讀為「救員」,這就是受質疑的字的其中一例。為何有時專家爭辯只在隔空罵戰而非坐在一起辨正錯對呢?為合不能為大原則而摒棄一些小原則的爭議去共同努力呢?)如果能夠成立一個有代表性、有權威性的專家小組審定甚麼是對、甚麼是錯,大眾應該會比較容易接受。那麼統一規範了的字詞及讀音便可作為日後大眾的參考和依據,這對中華文化的承傳也是一件好事。如果沒有人去作這樣的研究追溯,弄清事實,我們的教師也不知以何基準去教下一代,而下一代在衍字用詞發音方面也只會越來越混淆不清,長遠來說實在難以想像(現在香港人的語文水平還不夠低嗎)。所以真的希望那些專家們可以拋開成見,公開討論,共同研究,為廣府話及中文文化的未來而努力貢獻。

2007-07-20 18:22:30 補充:
回應發問人之補充:閣下的見解亦甚具深意。好一句「富與貴,人之所欲也。」現實中的人物往往都是為了一己的尊嚴,甚或一己的利益作著眼點。兒時所學的仁義道德,「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云云,一到了現實中競爭比拼的環境,便通通拋諸腦後,各懷私利了。我看即使是三國時代的當世豪傑劉備,雖云有仁有義,亦是勢頽時投靠別人,勢強時自立門戶之輩。

2007-07-20 18:23:14 補充:
吳蜀兩國雖知勢不如魏,脣亡齒寒,卻不思通力合作討伐曹魏,只求獨霸一方,危時合作,安時相攻。八年抗戰大敵當前之際,若無西安事變,國共兩黨可能還是互相攻撃,水火不容,未能一致攘外。這些事件確實充分揭示了人性的缺點,在大義當前之際,實在亦令人感到有點唏噓。在中文的正音正字上,有學問識見者縱使如此各自為政,我等區區小輩又能如何呢?
2007-07-27 9:03 am
兒時所學的仁義道德,「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云云,一到了現實中競爭比拼的環境,便通通拋諸腦後

近來始覺古人書 信著全無是處


收錄日期: 2021-04-15 22:04: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17000051KK0333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