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多人不怪
禮──出自對人的敬重,而透過內心的傾慕和外在的尊崇表達出來。若對人沒有那種敬重之心,即使表面的功夫做得有多出色,那都是假的,並不可說是禮,只能說是虛禮﹔相反,只要對人生敬重的心,不論你有否向人行「禮」,這已是真真正正的禮了!所以說,禮可以有形,並可無形,最重要的,是人的內心。
常聽人說:「禮多人不怪」,這句話可有其道理,因為它是建基於以禮事人之上。但是,本人要附加一句:這裡所說的禮,是出自對人的敬重而行的禮,而並非其他的虛禮。由於對人尊崇,所以才行禮,是自發性的,發自內心的。這種禮,對方自然欣然接受,且也是樂意的接受你的禮。因為,對方知道這實不是一種手段、一種權謀,而是你真心真意的行為。在這情況,我相信對方並不會嫌你的禮,反之,越多越好。
但是,對於之前所說的虛禮,那情況則可不同了!對人行虛禮,最終的目的都是想從對方得到利益,都是權謀、手段。對方了解的當然不會上你的當,免得付上了人情,賠壞了本。這種不受歡迎的禮,難道會有人嫌少的嗎?相信,大家都會對此退避三舍了吧!
所以,「禮多人不怪」,確要在乎行禮的心的心,而這正就是關鍵了!
真心的禮,能使人安於生活、樂於生活,它有助維持社會的秩序,並可以連繫人與人之間的心意。禮,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件,沒有禮,生活這部機器便不再完美,難以運作。所以,禮是人類生活的必要元素,是不可缺少的。試問這種真心真意的禮,有人嫌多才是怪啊!
禮多人不怪……不怪……!
中國人自稱為「禮儀之邦」,重視禮的作用。禮向來被認為是用於中和之用,連孔子也曾說「禮以教中」,可見禮對於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 的確,人與人之間總會有偏差,事與事之間總會有矛盾,禮的存在有助於中和這些偏差和矛盾,使人和平共處。例如某人對某人的行為舉動極為不恥,但由於基於人與人之間相處基本的禮儀,只能將不滿藏在內心或尋求其他途徑發洩,而不會在當事人面前直斥其非(厭惡感),這避免了雙方的衝突。 有人或許會認為自己明明討厭對方,卻要強硬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能當面發洩,容易造成抑鬱之感,在有違養生順心之道的同時,也容易使自己變得虛偽。但是,不要忘了,這個社會是大眾的社會,而不是你個人的。要生存在這個社會裡,就必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這個社會的生存規則—禮。禮有助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維持最基本的穩定。 其實,禮的精神在於發自內心的敬意,並將敬意用一定的行為規範表現出來。但是,禮在歲月的演變中變得形式化,甚至成為人們虛榮心的犧牲品。這顯然是因為禮被人過度喬枉過正罷了。這禮牽掛到中國人愛面子的問題,金耀基先生對於這個分析很有見地。他認為中國人由於愛面子,以致在禮方面極為鋪張誇大,引至禮的形式化、表面化。的確,中國人重面子,不惜耗費大量財產才「撐門面」,如為了彰顯自己對朋友的重視或送女兒出嫁時的虛榮心,往往不惜「打腫臉充胖子」,將所謂朋友之禮(招待友人)、嫁娶之禮打造得金光閃爍。這樣的禮根本失卻了本身的意義。 的確,過度的禮容易流於虛偽化,特別是在現代的商業化社會裡。在金錢挂帥的年代,禮重發自內心的基本精神已經逐漸變質,成為虛偽的另一個名詞。如在商業競爭中,舉凡大公司慶典之事,必力圖豪華、鋪張,盡顯排場,這事關公司的榮耀,流連於各式交際聚會的虛應場合的人亦跟隨著這社會而走。表面上,這些人可能對上司、某大老闆恭恭敬敬,但實際上卻在暗地裡責罵、中傷他們。商業上的你爾我詐成了虛偽之禮的藏身之地,而且似乎有越趨發揚光大之勢。 不看商業公司,就從學校來看,從一個社會的縮影來看,學校裡重禮的精神也往往被扭曲。當然,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為問題,由於學生對老師的不尊重所造成的,這使禮變得虛偽化、形式化。其實在學校裡,重禮的精神有助陶造人的行為習慣,使人學會如何適應禮的存在,如何適應在社會上生存。若是在學校最基本的敬師之禮皆做不到,將來到了社會上,如何適應社會上五花八門的禮? 無可否認,禮的過度喬正就會成了歪,這使禮中和的精神變質。一個人若一天都晚都講禮,三不五時就學日本人來個九十度鞠躬的話,太多禮了,人家鐵定當你是「馬屁精」。雖說重視禮是好事,但是發自內心的敬意是可以隨時隨地存在的,至於外在形式的表現則要有所限制了,否則很容易會過份「中和」。過份,對於禮強調「中和」的基本精神來說,即代表著錯誤。所以禮多,亦要注重約制。 人與人之間需要禮,事與事之間需要禮,禮是必要存在的。那麼,我們何不放開胸懷接受它的存在呢?不要從它的負面影響來看,只從它的源起來看,從它的精神來看,培養一個尊重萬物的心,達到隨心所欲地將內心敬意表現出來的地步。這樣的話,禮多人不怪自然有其道理所在,畢竟,有誰會伸手打笑臉人?(當然,這是說適當的禮)
http://rimesoul.2friend.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0437&blogId=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