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上帝(或稱天主、天帝),漢語本意泛指為主宰天地宇宙的神,是最高的神。中國神話、希臘神話和《聖經》都有相近的觀念。伊斯蘭教也有相似之詞,即阿拉,意思相當於上帝。
在中國道教信仰中,以玉皇大帝為上帝(但祂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
在中國儒家信仰中,規定「上帝」之尊稱為昊天上帝(此尊號後來為道教之玉皇大帝沿用),早期亦稱皇天或皇天上帝。簡稱「天」或「帝」,部分文獻又稱「太一」。乃至上神、本體。
在希臘神話中,第一主神宙斯是為天帝。
[編輯] 中國傳統上帝觀
上帝一詞首先出現於儒家經典--五經,這五部經書都提到了該詞,其中最早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歷代君主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
中國古代上帝信仰有兩種起源,一是對「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對北極星(北辰、帝星)的崇拜。
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與基督教諾斯替主義認為「上帝在心中」有異曲同工之妙。
中國傳統上似乎沒有上帝的完整敘事,但對上帝的描述提到了他的特性,包括男性、感性、智慧、寬宥、支配性等。《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為道教所繼承,發展為「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五經中的上帝 經書 出現次數
尚書 32次
詩經 24次
禮記 20次
春秋 8 次
易經 2 次
[編輯] 聖經中的上帝
16世紀畫家米開朗基羅所繪. Detail of Sistine Chapel fresco 創造太陽和月亮在漢語《聖經》中,基督新教翻譯是上帝或 神,天主教則將其翻譯為天主,兩派教會都會用上主一詞。基督教借用上帝一詞,可追溯到明代利瑪竇將天主教傳至中國的時侯。基督宗教對於上帝的理解有分歧,主要有三位一體和一位論派的主張。
在《聖經》,上帝名字普遍有譯作耶和華、耶威或者雅威。由於猶太人因《十誡》中的「不可妄稱上帝之名」的誡命,故只在聖名的經文上標子音字母。聖名「YHWH」在希伯來文原文是由四個子音字母組成,猶太人在使用時會讀「adonai」(意為「我的主」的意思)。中世紀,猶太學者為聖名的子音標上母音,用的是「adonai」的母音,結果就出現一個譯法「YaHoWaH」(翻譯就是「耶和華」)。一些學者指其發音可能較接近「YaHWeH」(翻譯就是「雅威」)。
基督教跟其它一神教一樣,將其上帝定義為全能(omnipotence),全知(omniscience),全在(omnipresence),全愛(omnibenevolence)。其定義也使基督教陷入哲學矛盾中,例如全能上帝悖論(omnipotence paradox)、全知與自由意志的矛盾、伊壁鳩魯悖論(Epicurean Paradox)和尤西弗羅困境(Euthyphro Dilemma)等。
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A%E5%B8%9D&variant=zh-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