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宿命論的立場是被動的,認為一切事物的結局皆有前定,人力無法改變。故此:
- 考試成績也是注定的, 無論我們多勤力或多懶惰,注定好成績便 終得高分,注定不合格便怎麼努力讀書考不到合格線。“一切隨緣啦!”隨緣二字彷佛變成人們不努力的藉口。
-各人的前途也是注定的,注定成佛的便一定可以成佛,注定墮於地獄便一定無法挽救。
因果論的立場是中立的(佛法不執是/非,講求中道),既相信前因引至的今果(被動),亦相信今因可造就後果(主動),並且兩者皆不執取,以正面的中道之心積極改進境況。故此:
-雖然先天的智商可決定某程度的考試成績(被動),但若不勤力學習,多聰明也難保證可有好成績;反之,若踏實勤奮讀書,多愚鈍也可逐漸進步。如聖嚴法師自述自幼十分愚鈍,但師父教他勤禮觀世音菩薩、念佛號,終開了智慧,成為佛學博士、一代宗師。
-眾生的前途掌握在自已手中,皆可成佛。今生是罪人,只要努力悔改、精進,終有一天可成佛道(佛陀亦自述過去某世曾犯某罪,故甚至成佛後仍要遭受九次災難的業報,但昔日大罪人,今世已成佛世尊);今生是天人、高僧,若不惜福慧修福慧,一旦福報盡了,仍要墮於惡道。
總括而言,宿命論傾向被動悲觀,否認有自力的作用;因果論中立,以客觀立場觀察分析事物,承認他力的存在(這些外在的業力追根究底也是自已造下的),亦強調自力的作用。故此,佛法提倡因果論而否定宿命論。
再分享一個佛經故事: 佛在世時,有人來佛陀處請求出家學法,佛陀的阿羅漢弟子以宿命通觀察到這人過去五百世內未種善根,照說這種情況是不予出家的,因不會有成就而且可能會誹謗三寶造惡業。佛陀卻以佛眼觀察到這人某世為獵人時曾得善知識開示,教唸"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他平日亦無照做,直至一天被老虎追趕時,千鈞一髪之際只唸了一句" 南無佛",便命喪虎口。但卻是五百世內僅唸的這句" 南無佛" 的少許善根便種下與佛有緣的種子,直至這刻便生根發芽,佛陀便收了他做弟子,並再以佛眼透察他的成就,授記他將來某世於某方世界成佛。 故佛書中常見引用" 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這個典故。 ﹝佛教徒日常與人打招呼、道別時,常稱" 阿彌陀佛",也是希望對方會回答一句"阿彌陀佛",藉此為已為人種下多些與阿彌陀佛結緣的菩提種子,將來因緣成熟,皆共成佛道。﹞
以上故事,若只是因為那人五百世內無種善根,便定為無可成就,這便是宿命論;若知他曾唸一句" 南無佛"的微薄言善根,或甚至連這一句都未曾唸過,但立即藉當下的機會,向他解說佛法即時種下菩提種子,並日常勤修精進,終成正果,這便是因果論。
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