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論與宿命論兩者有何分別?

2007-07-14 9:16 pm
因果論與宿命論兩者有何分別? (立場一定要清楚易明, 因為我本身已經有小小亂)
更新1:

可以透過簡單例子去強化論點

回答 (6)

2007-07-15 1:43 am
✔ 最佳答案
宿命論的立場是被動的,認為一切事物的結局皆有前定,人力無法改變。故此:
- 考試成績也是注定的, 無論我們多勤力或多懶惰,注定好成績便 終得高分,注定不合格便怎麼努力讀書考不到合格線。“一切隨緣啦!”隨緣二字彷佛變成人們不努力的藉口。
-各人的前途也是注定的,注定成佛的便一定可以成佛,注定墮於地獄便一定無法挽救。
因果論的立場是中立的(佛法不執是/非,講求中道),既相信前因引至的今果(被動),亦相信今因可造就後果(主動),並且兩者皆不執取,以正面的中道之心積極改進境況。故此:
-雖然先天的智商可決定某程度的考試成績(被動),但若不勤力學習,多聰明也難保證可有好成績;反之,若踏實勤奮讀書,多愚鈍也可逐漸進步。如聖嚴法師自述自幼十分愚鈍,但師父教他勤禮觀世音菩薩、念佛號,終開了智慧,成為佛學博士、一代宗師。
-眾生的前途掌握在自已手中,皆可成佛。今生是罪人,只要努力悔改、精進,終有一天可成佛道(佛陀亦自述過去某世曾犯某罪,故甚至成佛後仍要遭受九次災難的業報,但昔日大罪人,今世已成佛世尊);今生是天人、高僧,若不惜福慧修福慧,一旦福報盡了,仍要墮於惡道。
總括而言,宿命論傾向被動悲觀,否認有自力的作用;因果論中立,以客觀立場觀察分析事物,承認他力的存在(這些外在的業力追根究底也是自已造下的),亦強調自力的作用。故此,佛法提倡因果論而否定宿命論。

再分享一個佛經故事: 佛在世時,有人來佛陀處請求出家學法,佛陀的阿羅漢弟子以宿命通觀察到這人過去五百世內未種善根,照說這種情況是不予出家的,因不會有成就而且可能會誹謗三寶造惡業。佛陀卻以佛眼觀察到這人某世為獵人時曾得善知識開示,教唸"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他平日亦無照做,直至一天被老虎追趕時,千鈞一髪之際只唸了一句" 南無佛",便命喪虎口。但卻是五百世內僅唸的這句" 南無佛" 的少許善根便種下與佛有緣的種子,直至這刻便生根發芽,佛陀便收了他做弟子,並再以佛眼透察他的成就,授記他將來某世於某方世界成佛。 故佛書中常見引用" 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就是這個典故。 ﹝佛教徒日常與人打招呼、道別時,常稱" 阿彌陀佛",也是希望對方會回答一句"阿彌陀佛",藉此為已為人種下多些與阿彌陀佛結緣的菩提種子,將來因緣成熟,皆共成佛道。﹞
以上故事,若只是因為那人五百世內無種善根,便定為無可成就,這便是宿命論;若知他曾唸一句" 南無佛"的微薄言善根,或甚至連這一句都未曾唸過,但立即藉當下的機會,向他解說佛法即時種下菩提種子,並日常勤修精進,終成正果,這便是因果論。
阿彌陀佛。
2007-08-13 12:49 pm
呢段說話,我有所保留喔。如果現今的佛教徒如抱著呢個心態的學佛的話,﹝佛教徒日常與人打招呼、道別時,常稱" 阿彌陀佛",也是希望對方會回答一句"阿彌陀佛",藉此為已為人種下多些與阿彌陀佛結緣的菩提種子,將來因緣成熟,皆共成佛道。﹞我覺得,不如不學佛法吧,因這已有違佛陀意向了。違反了渡己渡人之意!哪麼又怎可成佛道呢?
2007-07-17 5:50 am
起心作意皆有業,學佛是自修己過錯不見他人過,若知道自己有過卻千百理由不去改,依然故我即是宿命論。知過能改,改了也不再犯了也讓它無罣礙真的過去,即是因果論。

2007-07-17 17:43:14 補充:
佛說三世因果經,每一個因果受報舉例都是真實語,凡夫讀經莫不有感驚恐疑懼,若生消極自暴自棄,或積極為自己找理由脫罪的就是宿命論者,是聽不懂 佛憫我輩迷於惡道廣說此經之慈悲要義與錯失聞法機緣,自然跳不出三世因果宿命還自輪迴苦業惡果。若能藉由讀經真心生懺悔改過業障,知因果厲害真實不虛而今生能勤於修行,親善離惡終不眛因果,一下子由累世宿命的惡業中覺悟跳脫出來,就是信受奉持因果經。.....今生為人難得,我能有幸聽聞佛法,是前世祖上有德,自己也沾點一些福慧的。該珍惜。
參考: .....
2007-07-17 3:52 am
做壞事兼專好抵賴的衰人, 最喜歡攞宿命論做擋箭牌.

個性消極的人, 最沉迷宿命論.

不做壞事的人, 最不反對因果論.

嫉惡如仇的人, 最喜歡因果論.

心地向善的人, 也喜歡因果論.
2007-07-16 5:08 am
節錄《淺談因果》 ---胡松年
…「因果」非「宿命」
  「宿命」是命中注定的,無論如何都是不可能加以更改的了,該死的活不了,該活的也死不了,一切由命,絲毫沒有迴旋之餘地。
  而「因果」卻有些不同,雖然,一個「因」發出之後,的確會將本身導向果報的方向發展,但只要還沒有到達果報現前的境地,我們都還有機會自「緣」上下手,也許還有挽救的機會,就如同在下種(因)之後,不去加以施肥與澆水(緣),植物(果)一樣長不出來。即使業力深重,非受果報不可,也有可能減輕其果報受傷害的程度,或另種一個善因,他日自有其善報,絕對不是束手無策的。
  實際上,要解決因果的問題,必須要從「因」或「緣」上著手,才能見效。一旦果報現前,即使佛菩薩們,也是無能為力的。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為什麼?因為,凡夫不明因果的利害,隨時都在播撒惡因,而不自覺,當果報現前時,則悔之晚矣!故其畏果。而菩薩極其明白因果的道理,如果不慎誤生了絲毫的惡因,將來一定會有惡報,故而在因上,戰戰兢兢,如臨深履薄,不敢造次,故其畏因。
  對付因果,佛家有兩句最佳的名言,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其意義非常簡單,人人都能懂,但卻非常不易做到。然而,我們不能因其難就不去做,一切必須盡心在我,問心無愧。另外,還有兩句話也可作為我們的座右銘,即:「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節錄 1994年3月1日淨空法師啟講於美國加州哥波廷諾市(CUPERTINO)淨宗學會 - 共七卷


…因為無明,無明是迷惑啊!所以才會造業。也就是說,我們由於錯誤的思想、見解,才會有錯誤的行為。那麼既然造業,後面一定有果報,這個就是惑、業、苦,苦就是指的苦報;果報第一個是來投胎,也就是十二因緣第三個|識,識是講神識,我們中國人俗稱為靈魂,他來投胎。那麼由此可知,他來投胎真正的因緣是無明跟行。

那麼父母實在講,屬於增上緣,這個經典裡面四緣生法: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

前面三種都是屬於自己具足的,所以外面父母的緣是屬於增上緣。當然投胎呢?尋找父母也不是偶然的,佛給我們說得很清楚,父子之緣有四種: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個四大類,如果沒有個去世,沒有這個緣,他絕對不會生到一家,決定不會相識。凡是生到一家,凡是相識都是這四種緣。只不過是四種緣的親疏、差別不等罷了!

那麼既然來投胎了,投胎的時候,在一兩個星期之內,什麼都說不上,他來投胎了,所以給他安一個名字叫「名色」。「名」是說的他有精神,他是活的,「色」呢?,他有物質,物質這就是攬父母血為自己的身體,這個神識入這個細胞,跟這個細胞集合成一體,但是還沒有長成人的形狀。這個時候佛學的名詞叫作「名色」,那麼在世間裡面叫「胎盤」。那麼在父母肚子裡逐漸長大,長大人的形狀了,那就叫「六入」了,叫胎兒,我們世間稱之為胎兒。十二因緣裡面稱為「六入」,就是他已經可以能夠辨別眼、耳、鼻、舌、身,這些形狀都形成了。
「觸」這是出生,從母體裡面出世,與外面的世界接觸,所以從出生那個時候起,一直到這一生當中,都與這個社會接觸。那麼出生的嬰兒,一直到他長成兩、三歲的時候,他只有觸,這沒有受,不過現在我們常說,現在的小孩很聰明,很小的時候他已經有受了,就是有苦、樂、憂、喜的感受。換一句話說,他已經喪失了天真,在只有觸沒有受的時候,我們觀察嬰兒,大概幾個月的嬰兒,他有觸沒有受。從什麼地方去觀察呢?從他的動作,從他的表情去觀察。譬如在飲食|嬰兒的飲食,他吃得很歡喜他會笑咪咪的,他自己拉下的大便他也吃,他吃得也笑咪咪的,這個就是說他只有觸沒有受。當他有苦、樂、憂、喜的時候,他就有分別心了,他就有執著了,他就曉得那些是乾淨的,那些是污穢的,他有了取捨,所以他就有受。
那麼在過去農業時代,科技沒有現在的發達,農村裡面的兒童,往往到七、八歲,甚至於十歲的兒童,還能保持著天真爛漫,也就是他還沒有愛、取、有,他有觸有受,還沒有這種貪愛,沒有分別、執著,一片天真爛漫,也就是我們常講不懂得人情事故。在他的生活觀念當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可是現在科技發達了,小孩一出生就在電視機的面前,所以一、兩歲的小孩,他就能夠察言觀色。我們一般看到是比過去人聰明,實際上說,他很可憐,因為他的童年,天真爛漫的時間太短了,只有一年多的時間,到他懂事察言觀色的時候,他的天真爛漫已經失掉了,喪失掉了。他有了愛了,有了取了,愛取是緣,有就是因。這是現在世又在造因。
受果報的時候,從一投胎一直到受,都是屬於果報。果報,佛跟我們也說得很清楚,有兩種,一種叫引業,引導我們到什麼地方去投生。像我們到人道來,佛說的,過去生中一定修的有五戒十善,由於這個因緣引導我們得生人道。但是同樣是人,每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的遭遇不相同,這是屬於另一種果報,叫作「滿業」,唯識經論分析得非常詳細。那麼有憂就有取捨,有取捨就有得失,這個得失你又有了業了。於是這一生壽命終了的時候,又有來世的果報,來世又去投生,這個投生就是 「識」、「名色」、「六入」,「觸」、「受」呢?就是報識。
所以十二因緣為我們說明了三世因果,為什麼會輪迴不盡?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出來了。順著這個順序就是凡夫,永遠在六道流轉,沒有出離的機會。要怎樣才能夠脫離六道輪迴呢?那一定要覺悟,換一句話說,順著這個順序去走是迷惑,反過來是覺悟了。反過來叫「還滅門」,佛教我們去發現問題,去尋找問題,我們為什麼會有老死?因為我們有生,有生就有死。為什麼會有生?因為有業,有行業。為什麼會有行業呢?因為有取捨,為什麼會有取捨呢?因為有愛惡,這樣一層一層往上面去追,於是這個原因我們明白了,事實真相見到了。那要怎樣解決問題呢?佛告訴我們,這十二因緣當中,如果有一個斷掉了,輪迴的現象就沒有了,生死就出離了,永遠離開了。這十二條裡面有過去、有未來的,那是我們力量功夫達不到的,我們能夠做的只有在這一生當中,這一生當中前面五條是屬於果報,果報只能夠順受,不能夠除滅的。於是真正能夠下手的只剩下了三條了,那就是愛、取、有。這三個字,只要能夠斷一個,六道輪迴就解決了。…

佛教的因果應該是「因緣果合」,因果兩字只是簡稱,能轉凡入聖都是依靠在「因」和「緣」下手。

其實因果法則在佛經中有很深入的解釋,並不是三言兩語可說明,所以學佛之人一定要「深入經藏」,聽經聞法是必需的,否則,很難體會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背後的深意。


希望可以幫到你,阿彌陀佛。
2007-07-15 9:17 am
二者不同的。首先,宿命論本身未必是有原因的,可以是無原因的宿命論。例如:基督教說人犯了原罪,最後要在末日由上帝挑選能進永恆國度的子民。但是,如果追尋這個原罪,會發現非常「謊謬」。因為上帝是全知的,魔鬼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人受魔鬼試探的結果是顯然而見的。〈亞當還沒有吃智慧樹的果子〉上帝沒有預先阻止這個結果,讓魔鬼試深成功,再得出地獄結果。乍看上去像是有人犯錯的原因,際實上卻沒有。因為上帝已經預知了這結果,讓結果發生。而為甚麼上帝要這樣做呢?只要問那個全能全知的上帝了。因為是一個unknown,根本沒有答案,所以人有原罪論是一個沒有原因的宿命論。

又舉凡宿命論,也是不能改變的。如上帝要罪人下地獄,已經被上帝預示了寫了名單上的人,一定要下地獄。基於上帝全能全知,所以名單該早定了。如果說上帝在啟示錄內的表示,是為了令人民能進天國。那問題便更大,犯錯便更多。這個有機會再講。

但佛法的因果論只是表明,有因便一定有果。例如:天生身體差,這個因素是先天的,是前世帶下來的。但人可以在後天多做運動,吃中藥去補救。雖然先天因素很重要,但後天甚麼也不做,便繼續只有身體差。而這個可以改變,就在乎你做多少。不會像基督教般,你信便得救,不信做甚麼也得下地獄。這根本不同。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06: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14000051KK017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