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香江情懷《車仔麵》
車仔麵很「獅子山下」,每幕演進都是一輻香江浮世繪。六十年代國內難民來港,為搵食而推著車仔沿街賣「車仔麵」,傳香百里;七十年代工業起飛,加班家長留給子女十元八城獨自用膳,車仔檔成了青少年的流動自助餐車;八、九十年代經濟發達,衛生要求高了,再容不下「喳麵」,時常上演走鬼遺下食客呆立街頭的鬧劇。
現在,車仔麵檔通通入鋪去,吃「喳麵」長大的一群,他們亦已經長大成人了,還當上靚裝車仔麵檔的老闆,繼續把最富香港情的老味道遺留給大家。
《麵食坊》
車仔麵出身草根,在西環賣車仔《麵食坊》也處處遺留著這種草根性。老闆將學自堅尼地城屠房工友的一套烹調工夫,再匯集潮州人的飲食文化,為西環的潮州老街坊炮製幾近絕跡,汁多鮮嫩的鮮豬牛雜,和爽而不膩的白灼豬肉青車仔麵。
當年街邊的車仔麵檔,車上除了豬皮蘿蔔、豬大腸、牛、豬肉、牛雙連、牛柏葉、牛潤、牛心、豬粉腸、牛腰、魚蛋。
《麵麵店》
車仔麵伴很多香港人走過,成長的青蔥歲月,所以當一些在學生年代幫襯車仔麵的中年人士,來到車仔麵店,看到店內一個個學生哥低頭食麵,感覺相當親切,佐敦白加士街的《麵麵店》,也很吸引學生哥,紙仔上列出多達五十款小食,學生可盡挑些炸燒賣和炸魚肉春卷等煎炸香口食物,勁辣沙嗲醬染紅了湯底,就似青春一樣混和著青澀的滋味。
愛來《麵麵店》吃車仔麵,只因為這裏的粉麵菜都十分認真。單是車仔麵菜就有超過五十款,連麵底選擇也有十一種,即使不是全港最多,必入三甲。大部份如鮮豬腸、鮮豬耳、豬及牛腱等菜都是老闆自己煮,滷水汁加入日本豉油改良過,因為青少年怕吃花椒八角香料味太重的傳統滷水。麵湯用豬骨、大地魚和蝦殼熬成,還加了獨門秘方黃豆來吊出鮮味灼麵的水,每小時換一次;又經常檢查麵粉旳品質,供應商都不敢交次貨,好像早上交來的河粉才剛製好,摸上手仍可感覺餘溫。
菜中還有不少外邊少見的特色配搭,而且為針對不同口味顧客而設。如學生最愛香口食物,這裏便有自創炸燒賣和炸魚肉春卷,熱辣辣炸燒賣外皮微脆,肉餡脹卜卜,口怠比吃慣的蒸燒賣佳,炸魚皮春卷外皮香脆,落單緊記囑咐分碟另上,以免湯底把外皮浸腍。
但說到底,來《麵麵店》吃車仔麵,很多人都醉翁之意在雙辣,即是辣菜脯和勁辣沙嗲醬。不管叫甚麼,只要加一點炒得又香又辣的菜脯和那鹹香惹味的沙嗲醬,那辣到標汗辣到上腦的快感,真的叫人吃上癮。難得是老闆大方地在每都放了辣菜脯和勁辣沙嗲醬,任客人無限加料,絕對過足癮。
《新記》
六十年代,國內難民湧來香港,謀生困難,香港街頭湧現了流動攤販,最多便是搭起車仔麵檔擺賣咖喱魚蛋和車仔麵一類熟食。《新記》的老闆當年亦憑一架手推車,賣著價廉物美的魚蛋小吃起家,到今日還是以自己拿手的小吃為主角做車仔麵。
明明是車仔麵檔,新記美食的老闆郤愛在每天下什四時,推出他的鬼馬神仙車,停泊在店門口賣起一串串的魚蛋,墨魚和腸仔等小食,除了想做多點生意,到底也有點尋根情意結。
店主在十多年前自國內來港,靠在灣仔和銅鑼灣街頭推車仔麵魚蛋小食起家,七年前在銅鑼灣謝斐道有了自己的車仔麵檔,賣的是自己最拿手的豉油滷水雞翼、豬腸、豬頸肉、豬紅…能夠在眾多街頭小吃中突圍,只因其醬汁做得特別出色。這裏每款小食都有各自的醬汁,所以每款均有自己的味道,性格絕不含糊。
而醬汁的靈魂便是那一鍋滷水。原來老闆會因應不同材料,把滷水汁稍作變作,看滷水雞翼通體烏亮,裏裏外外都滲透著豉油滷水的甜香,別遺忘滷水膽,那年月浸淫出來的皮膠和肉汁,香味正源於此,豬腸在豉油滷水外加了南乳。雖是小小的麵店,老闆事事親親為,且力求做到最好。
參考資料: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70060423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