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活的好處/優點是什麼?!!!

2007-07-11 11:28 pm
物質生活仲可以帶比人類, 社會有咩好的影響??精神生活有哪一樣比不上物質生活??

回答 (1)

2007-07-12 12:06 am
✔ 最佳答案
有人說:「豐裕的物質生活就是最美好的生活。」你同意嗎?談談你的看法。
自古有云利慾薰心,會令人難以自拔。俗世人每天為生活勞碌,目的只是希望有無憂的生活,得到世間的物質。所以有很多人因此斷定豐裕的物質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但是我卻不敢苟同他們的想法。豐裕物質生活真的能代表我們的一切嗎?我們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嗎?我認為除了物質生活外,我們還須有精神上的滿足來填充心靈的空缺。
世間上,縱使一個人擁有三頭六臂,也無法獨攬世上的所有財富,但是人的慾望是無限,他們不斷追逐世間名利,因而使盡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其實這樣做只會作繭自縛,令自己陷落於物質世界,動彈不得,繼而忘卻本性,即使得了世上最好的物質生活,也會因為失去心靈慰藉,成為金錢的傀儡,過的只是紙醉金迷的生活。再豐裕的生活,也只會是幻象,因為他們的心靈是空虛、是寂寞,所以為人應該從量而行,正所謂「知足常樂」,不足者自淪為奴,成為「金錢機器」。
其實,我們並不是要對豐富的物質生活給予狠狠的否定,而是我們如何在物質和精神上取得一個平衡。物質和精神就猶如一個天秤,就算物質生活怎樣多姿多彩,如果沒有精神上的平衡,天秤最終只會一面倒,無法做到平衡的效果。一個平衡的天秤,是需要雙方的配合,這正說明了為甚麼我們要學習其他才藝……所有也只是為了令精神生活得以發展,從而配合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
印度聖雄甘地,出生自富有家庭,可謂「錢來張手,飯來張口」,這樣無憂無慮的物質生活正是人之所嚮往。但是甘地還要帶領印度萬民脫離英國的殖民地統治,挑戰種族階級。你可能會問,他不是已擁有豐裕的物質生活嗎?難道他瘋了?為甚麼仍要自尋煩惱,逞強做這些事情呢?其實這正正反映聖雄雖然有豐裕的生活,但是他的心靈卻得不到滿足,他眼見自己同胞被逼壓於英國人的腳下,生活日艱,加上種族階級的枷鎖,令印度日益衰落,心中極為之酸痛。故他抱著救國救民的精神,帶領其走出困境,希望造福人民。可見原來物質生活真的不能代表真正的美好生活。
豐富的物質生活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吸引,令他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朋友們,請不要再執迷不悟了!物質共不是一切,也並非真的是最好。因為幸福快樂並不是在於表面,而是我們的內心世界,如果我們能看淡世間的物慾,雖是兩袖清風,亦能幸福快樂。古代大詩人李白亦有云:「鐘鼓饌玉不足貴」。希望大家內心真的能有一番的感受,忘卻物質的束縛,享受心靈自由的時刻吧!1) 精神是永久。物質是短暫。
(3) 物質是外在的滿足後跟着就是失去;
精神是內在的滿足後跟着心安理得。
(4) 精神生活可令你擁有富足。只要把春天藏在心內,自然任何景況都是春天了;
富足的精神生活正是由此而來。
擁有富足的物質生活時,人往往沉溺其中, 忘記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反之亦然. 舉個例子, 苦行僧就是為了擺脫物質生活種種的朿縛, 追求完美的精神生活, 而放棄種種物質上的享受 多自我反省, 反思什麼生活才是自己的理想生活, 安貧樂道, 能夠擺脫物質生活的朿縛, 已向富足的精神生活邁向一大步
香港是消費者的天堂,擁有數之不盡的購物商場及商店,售賣不同價格及不同特色的貨品,每天營業的時間很長,商人及廣告商很多時以青少年為銷售對象,因為他們可花費的零用錢很多,而且他們對新玩意很有興趣。即使一向以兒童為P售對象的麥當勞快餐,最近推出的新廣告亦以青少年及活力為主題。

青少年是兒童與成年人之間的過渡期,青少年要尋求身份定位,漸趨獨立、自主,逐漸脫離父母的主權而轉變成獨立的個體。因此,他們需要建立一些明白自己觀點、角度及感受的人際關係,以作為他們感情上的支援。朋輩成為這種關係不可或缺的部份,他們的影響力有時甚至超越父母。
香港青少年的物質主義傾向整體分數為3.0(以一至五分量度),和美國大專學生的物質主義分數差不多,但比香港曾購買名牌嬰兒服裝的女性購物者的物質主義分數低。

香港青少年感到朋輩對消費抉擇的影響力很大《表二》,青少年向朋友尋求資訊而受朋輩影響,多於因為要得到朋友的認同。他們在購買不熟悉的產品時最易受到朋輩的影響。超過三份二的被訪者表示如果他們要買不熟悉的產品時,他們多數會先問問朋友。雖然超過四成青少年很希望他們的朋友喜歡他們買的產品和牌子,但超過五成九被訪者不會只買那些他們的朋友會接受的產品和牌子。

社會比較理論認為個人通常會將自己擁有的物品與別人所擁有的物品作出比較,以決定其社會地位。個人可與條件比自己差的人、條件比自己好的人,或與被理想化的傳媒形象比較。調查顯示青少年在消費方面多與親密朋友比較,較少與有錢的朋友比較。與喜愛的演員及歌星比較則更少。香港青少年看廣告的動機,主要是希望認識產品功能、知道甚麼產品夠「潮」,他們並不熱衷透過廣告取得理想形象資訊,看廣告亦不是為了以此作為社交話題《表三》。

進一步數據分析顯示男女在物質價值傾向上沒有分別。高年級學生比低年級學生傾向物質主義,因為高年級學生希望擁有更大購買力,更喜歡購物及擁有奢侈品。被訪者擁有越多零用錢及家庭收入越高,他們的物質主義傾向越高。被訪者的物質主義傾向越高,對社會、家庭及學校生活越感不滿。被訪者表示自己越易受朋輩的影響,物質主義傾向越高。越喜歡與人比較擁有物品的被訪者,他們物質主義傾向亦越高。當然,我們可從另一方面解釋,即:他們物質主義傾向越高,越喜歡與人比較所擁有的物品。同時,青少年看廣告的動機越高,他們物質主義傾向越高。


參考: website


收錄日期: 2021-04-15 15:37:3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11000051KK0237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