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的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引領社會。他們的理論根據是萬物以道為原為本,法是道在社會的體現。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國強兵。而為了富國強兵,法家主張改革貴族奴隸主世襲制,強調獎勵耕戰,減輕賦稅。
法家的法制思想是有其現實依據的,就是戰國時期天下爭雄,已非古法所能治,要「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古禮只適合於古代,當其時必須實行法制。他們由是提出與其法治思想一致的歷史觀:歷史是發展的,「不必法古」,「反古不可非」。
法家的法治思想在不同的法家思想家那裡,法治、術治、重勢思想各有側重: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術治,慎到強調重勢,韓非成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學派,強調政治人物應該利用自己的力量控制臣下,並實行耕戰策略管治國家。這流派盛行於春秋戰國時代,為秦朝最為採用。
法家這種學說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內容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這個學派否定了世襲貴族天然傳承的等級制度,認為「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獎勵耕戰,毀棄詩書,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主張以法治國。如有所謂的「法」、「術」、「勢」:法即是法制,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術即是權術,國君要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對付政敵,以保持權位;勢即是權威,國君要保持自己的權威,才能駕馭臣下。
戰國時韓非乃法家集大成者,他總結了法家各種學說,認為「法」、「術」、「勢」三者都是缺一不可,必須互相配合地運用。又在儒家荀子的理論上吸收,認為人是天性本惡,不但對普通人,就連親子間關係也是這種特質。
這種流派主要盛行於戰國時的韓、魏、趙三國,而早期的法家學派人物亦來自這三國,如商鞅來自魏國、申不害來自韓國、慎到來自趙國等。法家中有三個學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這些學派思想由韓國人韓非集以大成,構成法家思想的終極核心。
這個學派在戰國時代那種「捐禮讓而貴戰爭,棄仁義而用詐譎,苟以取強而已矣」的殊死競爭的情況下,法家這種思想在鬥爭中確是相當實用,如秦統一六國就是明證,而儒家那種固守傳統的溫和政治主張就未免顯得有些「愚遠而闊於事情」了(《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西漢後期,法家思想被「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所吸收,並開始以儒法並用「儒表法裏」的理論治理國家,獨立的法家學派逐漸被排斥掉。
代表人物
春秋時 : 管仲, 子產
戰國時 :慎到, 韓非, 商鞅, 申不害, 吳起, 李悝
代表著作
商君書, 韓非子
人性觀
主張人性為惡:人之行為,多從私己利己為出發,故一切人際關係都是以利益為其標準。
「父母之於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後便,計之是利也。」
教育觀:肯定人的自利與自利,人是性惡,故以賞罰來控制人之行為.
反智:以仁義治國,必導致卑主而危國故要求臣民不必賢者,只要服從。主張以一智代眾智,一行代眾行,要求人民在法之教化下,完全作出機械式的反應,不主張發展民智。
禁私學:游士不做實際工作,而好發議論,是不能容的,故禁私學以絕游士,又要統一人民思想,故不可有私學,人民要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政治觀:(完全以統治者的角度和利益出發)
主張扶植君主的威勢,反對儒家的賢人政治,認為世上的賢人太少了,君主只要威權在手,中材之主便可為治,即使桀紂一類的暴君,只要有權,臣民也得效忠,而不容違抗或批評。*主張治國要有法,法要不分貴賤,一律遵守,行法就要有刑有賞。反對儒家的愛民理論,君主愛民,無非想藉此取得人民的擁戴,但政府的基礎若建立人民的擁戴上,則是非常危險的事。因此他認為只有用嚴刑峻法,才可使人民不敢不忠,不敢為非。主張君主用人要有術,用術最主要的要求是知人善用,用人之智,用人之能。君臣之間絕無仁愛信義存在,為臣的多覬覦君主的權位,為君的則處心積慮保持自己的權位,因此君主要用術來控制臣下。其要點是明察臣下的奸惡,要察臣下之奸,必須使明無所蔽。又不可對臣下私寵偏聽,免奸臣有培養勢力的良機。)駕馭臣下之法:循名責實,信賞必罰
人君授臣以位,必按其位之名,以責其功之實。名實相符者賞,名實不符者罰。
「為人臣者陳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專以其事責其功、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少者罰,非罰小功也,罰功不當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罰,非不悅於大功也,以為不當名也,害甚有過於大功,故罰。」主無為而治:君主用賞罰駕馭人民,只要秉要執本,使臣下自效,各處其宜,各盡其能,便可無為。君主一人決不能有無限的智力,故要善用眾人之智力。「下君盡己之能,中君盡人之力,上君盡人之智。」只有用眾人之智力,君主便可虛靜無為,但臣下「治民無常,唯治為法,法與時轉則治,事移而法不易者亂
富國強兵:國家最需要的人是兵和農,因他們是富強的資本,國家必須對他們獎勵優待,使他們戮力於農戰,以達到「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的目標。K
法家的極度尊君乃是墨子尚同思想的轉型。韓非說:「以一國目視,以一國耳聽」,使全國的資訊集於一身,以便於統治。墨子要人民尚同於君主,不容許保留自己的觀點和意見,實際就是讓君主通過許多訊息渠道,使人民知道其觀點和意志,並要人民服從其觀點和意志。韓非的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正是這個意思
法家學說的影響J
1)影響中國歷代政治:
法家提倡變革,使西周以來的法度改變,由封建的政治,轉為中央集權的政治,開創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大一統的帝國
秦帝國的制度皆用法家主張,而自漢至清末的政治制度,大體上是依循秦制,中國二千年來得以在亞洲大陸造成一個大一統的大帝國,實受法家學說之賜為多。
中國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後,表面上是儒家得勢,不過儒家的內涵與孔孟時代已有變質,而滲入法家思想。歷代統治者時以法家政策輔儒、道的不足,而有陽儒陰法,王霸雜用之政。
助長中國極權專制政治之發展
法家思想,強調集權於國家最高首領,有助君權鞏固,遂成為歷代專制帝王統治國家的一具,助長中國極權專制政治的形成。法家為統治者設計富國強兵和長治久安的方案,僅代表符合專制帝王利益的權術,故成為專制帝王駕馭臣民的工具
我國在秦以前君臣地位並不懸殊,但由法家統治開始,要表現君主特別尊貴,臣特別卑下。秦漢以後,君臣的關係成為天地般的懸殊,專制政體由此而遂成定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