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題:書博山道中壁
詞人: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如今識盡愁滋味 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箇秋
********
按施議對選注的《辛棄疾.中學生文學精讀》內的「辛棄疾大事年表」,血氣方剛時辛棄疾,廿二歲便投身抗金事業,廿三歲奉表歸宋,廿六歲諫書抗金大計,上書《美芹十論》,三十一歲再作《九議》,進一步陳述抗金大計。
但辛先生抗金救國的忠言,不單不為朝中主流及君皇所聽,更因其愛國之心,屢受排斥、連番被貶,到寫《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時,已四十九歲,閒居帶湖,不單救宋之志未捷,而且更於仕途一事無成,抱負難展……
更新1:
請問: 1)《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詞中,第一及第二個「愁」字,指的「少年」時代的「愁」,實際所指的是什麼愁呢?是如施議對所講「屬春花秋月」之「愁」,還是宋民被金人欺凌之「愁」呢? 2)「為賦新詞強說愁」,當中的「詞」,又會不會被辛先生借喻為他年少時,所進諫的《美芹十論》及《九議》呢? 3)詞中第三個「愁」字,指的又會不會是辛先生寫作時(四十九歲)的仕途失意呢? 4)「天涼好箇秋」,代表了辛先生那麼的性格呢? 5)現今香港的民主派,與南宋的辛棄疾有什麼相似之處呢?
更新2:
按莊澤義選注的《宋詞.中學生文學精讀》,辛棄疾臨終前還高呼著「殺賊!殺賊……」到底辛棄疾已轉為消極、放棄的態度,還是在「識盡愁滋味」後,在深明「伴君如伴虎」,隨時會因言被入罪的建議社會裏,將自己的堅持與情懷,改以惋約的表達方式呢?
更新3:
「廉頗老矣 尚能飯否」(節錄自《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了卻君王天下事 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髮生」(節錄自《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怨春不語 算只有殷勤 畫簷蛛網 盡日惹飛絮」(節錄自《摸魚兒.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文置酒小山亭,為賦。》) 從以上幾首詞中,似乎看到辛棄疾的心灰意冷,多於倔強堅持…… 未知是不是我未能全然理解辛先生的心境呢?
更新4:
更看不出辛先生有什麼「滿懷希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