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歷史人物2個 (求其2個 ) 救急用請幫手

2007-07-10 12:39 am
描寫的偉人多加敘述他所偉大之處,加上適當的感受。
600字以上
急用唔該!!!!!!!!!!!!!!!

回答 (4)

2007-07-10 1:03 am
✔ 最佳答案
趙雲

趙雲出生在1989年7月27日

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初平二年(191年),時黃巾起義,本郡人推舉他率領義從吏兵往投公孫瓚。時袁紹自稱冀州牧,吏民皆往從之,公孫瓚深以為憂。見趙雲來附,很高興,對他說:「聞貴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獨迷而能反乎?」趙雲不客氣地回答:「天下哅哅,未知孰是,民有倒縣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公孫瓚無話可說。從此,趙雲便隨公孫瓚征戰。

時劉備也正依托公孫瓚,見趙雲此言,大為驚奇,便與他深相結納。公孫瓚派劉備幫助田楷抵拒袁紹,趙雲隨同前去,為劉備執掌騎兵。趙雲的兄長去世,趙雲辭公孫瓚還鄉。劉備料他此去不返,因與握手言別,慇勤叮嚀。趙雲對劉備說:「終不背德也」(《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
後劉備投奔袁紹,趙雲前去找他,兩人在鄴城見面。劉備與趙雲同床眠臥,秘令趙雲招募兵土。趙雲不負所托,招得數百人,讓他們都說是左將軍劉備部下,袁紹始終被蒙在鼓裡。劉備投奔荊州劉表,趙雲亦追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劉備被曹操追趕,在當陽長陂(今湖北東陽東部)血戰,劉備大敗,棄妻小南逃,不見了趙雲,人言:「趙雲已北走」,劉備用手指著那人喝道:「子龍不棄我走也」(《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五》)。不久,趙雲果然回來。原來,他在亂軍之中手抱弱子(後主劉禪),保護甘夫人(後主之母),使二人得脫於難。劉備無限感激,眾人則無限感愧。此役後,趙雲升任牙門將軍。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江南,立有戰功,被任命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取代原太守趙范。趙范有一寡嫂樊氏,有國色,趙范想寵絡趙雲,欲把其嫁於趙雲,被趙雲拒絕,並說:「相與同姓,卿兄猶我兄」(《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時有人相勸趙雲娶之,趙雲說:「范迫降耳,心未可測;天下女不少」(《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後趙范果然叛逃,並沒有影響到劉備對趙雲的信任。

趙雲不僅處事謹慎,而且嚴於律己。當初在博望作戰時,趙雲擒獲了曹操的部將夏侯蘭。夏侯蘭與他是同鄉,少小相知。趙雲瞭解他明於法律,就向劉備舉蘇他做軍正。可是,等到夏侯蘭得到任用,他為免結黨營私之嫌,反不再與夏侯蘭親近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率龐統入益州(今四川)(參見益州之戰),趙雲留在荊州,領留營司馬。時劉備夫人孫氏為孫權之妹,驕縱自大,常率領吳兵官吏縱橫不法。劉備認為趙雲有威信,定能夠整齊內部紀律,所以特別命他執掌宮內事務。

孫權聞劉備西征,就派船隊到荊州去迎自己的妹妹,而孫夫人也想帶著劉備的兒子劉禪(小字阿斗)回東吳。趙雲聽到消息,便與張飛勒兵截江,奪回了阿斗。這就是歷來為人稱道的趙雲截江奪阿斗的故事, 劉備從葭萌回攻劉璋,時龐統已死,劉備便召諸葛亮入川。
諸葛亮率領趙雲和張飛等人逆江西上,一路平定郡縣。到達江州(今四川江北),諸葛亮命趙雲從岷江而上江陽,與諸葛亮會師於成都。益州平定,趙雲被任命為翊軍將軍。

益州既定,劉備欲以成都的屋舍及城外的園地桑田分賜諸將,趙雲反對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七》)。劉備當即同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將夏侯淵在定軍山(今陝西勉縣南)為黃忠所斬(參見漢中之戰),曹軍大敗,退守陽平關東。由於漢中(治南鄭,今陝西漢中)系益州門戶,戰略地位極為重要。三月,曹操發兵20萬經斜谷(今陝西眉縣西南)來爭奪漢中。沿途派兵佔據險要之地,欲尋劉備主力決戰。劉備採取據險避戰的辦法,始終不與曹操主力爭鋒。曹軍把糧米運到北山之下,堆積如山。

黃忠認為敵糧可取,引兵前去,但過了約定時間,尚未回營。趙雲率數十騎兵巡邏,與曹魏大軍猝然相遇。趙雲突遇大軍,絲毫不亂,挺搶驟馬殺入重圍,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曹兵心驚膽戰,不敢逼迫,趙雲且戰且走。曹兵始遭趙雲猛然衝擊,陣勢散亂,旋即便圍攏起來。趙雲奮力,殺出重圍,已靠近自己營寨。見部將張著在敵陣受了傷,又重新殺入重圍,救助張著,潰圍而出。
趙雲從容退至營中,曹軍在後緊緊追趕。趙雲命偃旗息鼓,大開營門,曹兵疑有埋伏而引退。雲命鼓手擂鼓,其聲震天。又命以勁弩射魏兵後衛。魏兵驚駭,自相踐踏,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第二天,劉備特意來到趙雲昨日作戰之處,指點評說,欣然讚譽「子龍一身都為膽」(《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於是,犒賞三軍,歡宴至晚。軍中將士愈發佩服趙雲,稱其為虎威將軍。

同年十一月,吳主孫權遣大都督呂蒙奇襲江陵,殲蜀前將軍關羽(參見江陵之戰)。劉備大怒,欲征討東吳。趙雲相勸道:「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資治通鑒·卷第六十九》)。
劉備不聽,率軍東征,留趙雲督江州。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為陸遜所敗,趙雲率軍接應,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建興元年(223年),趙雲任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亭侯。旋即升任鎮東將軍。
五年(227年),隨諸葛亮駐軍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參見諸葛亮攻魏之戰),揚言經過斜谷,曹真調大軍在斜谷抵擋。諸葛亮命趙雲、鄧芝前去迎戰,而自己則率兵進攻祁山。趙雲、鄧芝兵力太小,敵軍勢大,因而在箕谷失利。由於他們聚眾固守,才沒有大敗,趙雲率軍回國,被貶為鎮軍將軍。
諸葛亮問鄧芝:「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鄧芝答:「趙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趙雲有軍資余絹,諸葛亮讓他分賜將士。趙雲說:「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庫,須十月為冬賜」(《資治通鑒·卷第七十一》)。諸葛亮對此大為讚賞。趙雲謀身謀國,公忠審慎,可見一班。

建興七年(229年),趙雲於成都去世。後主下詔說:「雲昔從先帝,功積既著。朕以幼沖,涉塗艱難,賴恃忠順,濟於危險。夫謚所以敘元勳也,外議雲宜謚」(《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
大將軍姜維等人認為:「雲昔從先帝,勞績既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上,君念其賞,禮以厚下,臣忘其死。死者有知,足以不朽;生者感恩,足以殞身。謹按謚法,柔賢慈惠曰順,執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應謚雲曰順平侯」(《蜀書·趙雲傳》注引《雲別傳》)。

2007-07-09 17:14:30 補充:
張飛張飛是劉備集團中的重要成員,他跟荊州 的關係也很密切。劉備在荊州立足後,他先是做宜都太守,後又調到南郡,跟諸葛亮、關羽、趙雲一起守荊州,曾與趙雲共同攔江截下阿斗。宋元藝人塑造的張飛,對張飛性格上“暴”的一面大加發揮,描述張飛的脾氣極端暴躁,使張飛成了典型的莽漢。呂布的武藝高強,他迎擊以袁紹為首的八路諸侯時連殺數將,殺得諸侯們個個心驚膽戰,後來劉、關、張一齊上陣,圍住呂布廝殺,才把呂布殺退。張飛獨戰呂布,兩人交戰六十個回合,張飛如神,愈戰愈勇,而呂布心怯,撥馬上關,堅閉不出。張飛獨戰呂布便把呂布打敗了。
參考: me
2007-07-12 9:54 pm
1.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一般所指的"聖人",就是他的代名詞。

政治方面,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後,儒家便成為中國歷來的"正統之學",若想飛黃騰達,或想實現政治抱負,非要讀儒家不可。這可解釋了中國歷來的讀書人、官員都是儒生。

教育方面,孔子所開創的私人講學之風,流傳後世而增大其規模。當儒學成為"正統"官學之後, 中國的教育事業便以它為中心,儒家文化得以興盛。小孩,若家境不太差,能夠供養他讀書的話,自小開始就要誦習儒家經典,為未來立身處世舖路。這可反映了儒學深入民心的程度。孔子還實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思想方面,儒家所主張的"仁",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讀書人, 以"仁"為本所推展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可 說是中國讀書人一直以來所追求的目標。孔子的思想,歷來有 不少人研究、繼承和發揚光大。戰國時便有"亞聖"孟子、主張"性惡" 的荀子;使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漢代


2. 國父孫中山先生

孫中山,名文,號逸仙,又號中山。生於西元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於廣東省中山縣翠亨村。
國父小時候很喜歡打抱不平。只要看到玩伴遭到別人的欺負,就必定打抱不平,仗義直言。國父對於家務十分勤勞,每次放學回家,一定幫助父母從事農事。此外,國父最專長的是游泳,如青蛙般矯健,村中小孩幾乎沒有人能與他較量的。

七歲進入私塾讀書,開始念「三字經」「千字文」。由於老師只是一味叫學生背誦,而不加以講解,小小的國父對這種傳授知識的方法,認為很不合理,要求老師對課中意思加以講解,這個要求使得老師非常訝異。國父唸書時,雖然沒有良師指導,卻有極強烈的求知慾,他常常自問:「這是什麼?」「這句話有什麼意義?」

十三歲時,遠赴檀香山求學。當時,國父穿長袍,拖著長辮子,比他小的同學都取笑他,拉他辮子,開他玩笑,國父總是不動手。這種不畏強權不欺小的態度,逐漸贏得同學的友誼。

十八歲回國,思想西化。一八八五年國父認為滿清政府腐敗無能,決定推翻滿清,創建民國。一八八六年到香港學習西醫,取得醫學博士,以做掩護。一八九四年創立興中會,準備發動革命。隔年,第一次廣州起義沒有成功,經歷十次革命十次失敗,最後在武昌起義才成功。終於推翻滿清,建立中華民國。民國十四年三月十二日因肝病去世,享年六十。國人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於是尊稱他為國父。

國父於16年內起義了11次,最後一次起義終於成功,推翻了腐敗無能的滿清,證明了一樣事情:失敗乃成功之母,自古成功在嘗試。國父的精神絕對值得我們學習。
2007-07-10 12:55 am
秦始皇、唐太宗、孫中山、毛澤東~
參考: me
2007-07-10 12:42 am
得個五分!唔寫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15: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9000051KK0296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