咩叫做第三世界?

2007-07-07 8:21 pm
咩叫做第三世界?

回答 (4)

2007-07-16 1:47 am
好詳細wor.....十卜
2007-07-08 6:27 am
第三世界是一個描述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概念;它所指涉的國家和區域,雖然沒有絕對明確的界定,但一般指一些在政治、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比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從1950年代以來,對此一概念曾有若干不同的詮釋——除了從意識型態或全球戰略觀點加以定義的說法外,也有純就經濟及社會發展程度加以界定的看法。

今日流行的「第三世界」概念,大致上即為在國際政治經濟研究的「世界體系理論(the world system theory)」當中,被歸類為屬於「半邊陲地帶(the semi-periphery)」或「邊陲地帶(the periphery)」的那些國家。這類國家在地理上大多處於「工業化國家(industrialized nations)」的南邊,因此常被以「南方國家(The Southern Nations)」加以泛稱。就發展經濟學的角度而言,這類國家包括被稱為「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及「低度開發國家(under-developed countries)」的那些經濟體——這是相對於「已開發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例如美國、日本、德國等而言。

1955年在印尼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Asian-African Conference in Bandung),以及發端於1960年代的不結盟運動和七十七國集團(Group of 77)是「第三世界」集團意識成形的三大里程碑。亞非會議著重去殖民化,不結盟運動標榜政治中立,七十七國集團旨在促進「南方國家」間的經濟合作,大致勾勒出「第三世界」概念的幾個主要面向。





冷戰下的意識型態區別
「第三世界」的說法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時代的「第三階級(the Third Estate)」;後被引伸來描述冷戰時期,一些在國際政治上傾向中立,而經濟發展較為落後的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

這種說法,係從冷戰背景下的意識型態區別著眼。「三個世界」的概念逐漸流行之後,一般即以「第一世界」指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集團,包括英國、西德、加拿大等,以及政治上不依附美國或文化上不屬於西方,但同為高度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法國及日本;而以「第二世界」指稱當時以蘇聯為首的共產集團國家(主要集中在東歐),如南斯拉夫聯邦、波蘭、羅馬尼亞等。此外,幾乎所有的不結盟運動(Non-Aligned Movement)成員國都自認屬於「第三世界」——即使這些國家多數帶有社會主義傾向,或對源自西方的資本主義全球化懷有疑慮。

此外,若從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觀點出發,因這類國家數量佔世界多數,故有稱其為「主體世界(The Majority World)」的說法。

1989年,Alfred Sauvy於法國的《世界報》(Le Monde)中表示其曾發明的已四十年舊第三世界的字眼不適合當時異質性的近況了,比如,不能將非洲與亞洲四小龍放在一起。





毛澤東的全球戰略觀點
此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的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此一定義,與最先流行的——著眼於冷戰框架下意識型態區別的說法——採取完全不同的觀點。

毛澤東著眼於當時國際戰略局勢下的權力分配,從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一個工業化程度較低、相對弱勢的大國——反對美蘇「超級強權(the Superpowers)」的觀點出發,對所謂的「前兩個世界」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定義。在毛澤東的說法裡,「第一世界」是美、蘇這兩個稱霸世界的超級強權;「第二世界」則是擁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工業化國家。在1970年代初期的全球戰略背景下,中國自居「第三世界」所傳達出的政治訊息可以被解讀為:「無論實行何種意識型態指導下的政經制度,中國不願依附於任何超級強權之下」;這也成為爾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貫實行的國際戰略路線。





客觀的綜合性指標
在後冷戰時期的現在,「第三世界」主要指那些以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名,名次較後的國家——不論他們採取何種意識型態或具有何等的戰略重要性。




經濟發展較突出的第三世界國家
1970年代以後經濟快速發展的一些「新興工業國家(NIEs,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例如大韓民國、台灣、新加坡——等,在傳統上被認為屬於第三世界;然而隨著經濟轉型獲得成功,它們在政經體系、社會制度等方面,以及若干經濟指標上,已達到第一世界的狀況,而被世界銀行(World Bank)等國際組織認定為「已開發國家」。

在一份世界銀行發表的「世界各區域每人平均國民生產毛額佔『第一世界』同項數字的百分比」的統計報告中[註1],所指涉的「第三世界」包括「除了南非以外的亞撒哈拉非洲地區」、「拉丁美洲」、「西亞及北非」、「南亞」、「中國及日本以外的東亞」,以及「中國」等區域或國家;該報告特別將「第三世界總和數據」與「除了中國以外的第三世界」數據相對照[註2],這顯示出中國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的特殊性。中國的經濟狀況,反映在總體經濟指標上,並不顯得特別突出;然而實際上,在中國內部經濟發展程度不同的地區之間,存在著十分巨大的落差。其中以上海、香港等商業金融重鎮為中心發展起來的若干高度工業化區域,已達到足以和新興工業國家等量齊觀的狀況。

此外,印度、巴西、土耳其、墨西哥、南非共和國、泰國、馬來西亞,以及若干波斯灣產油國……等,由於其較大的經濟規模,或者較突出的出口成績,在第三世界的發展競賽中顯得格外搶眼。
2007-07-07 8:24 pm
錯啦= =:::5係荒島啊
第三世界是指經濟發展比較落後,在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地位比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在地域上大多處於已開發國家的南邊。第三世界國家也稱為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
此名詞最先由經濟學家Alfred Sauvy於1952年8月14日的法國雜誌Le Nouvel Observateur中提出。原本是指法國大革命中的Third Estate(第三階級)。冷戰時期,一些經濟發展比較落後的國家為表示並不靠攏北約或蘇聯任何一方,用「第三世界」一詞界定自己。很多不結盟運動的成員國屬於第三世界。
另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同尚比亞共和國總統卡翁達談話中曾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這是另外一種定義。
現在,這個詞主要指那些具有很小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UN Human Development Index)的國家,不管他們屬於那種意識形態。這些國家在學術上也被稱為南部國家, 發展中國家, 不已開發國家和主體世界(Majority World)。
第三世界是在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是第三世界形成和發展的三個標誌。


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把世界上的國家大致分成三大類。這三個詞不是同時出現的。二戰後,人們常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當成兩大類國家,並以自由世界和蘇維埃集團。這時,還沒有第一,第二「世界」的概念。很快人們意識到,還有很多國家不屬於這兩類。在公元二十世紀50年代,用第三世界代指它們。於是,就有了第一世界,第二世界。
最終,把在西歐的國家,以及在美國「影響」下的國家作為第一世界。除了北美和西歐,第一世界的國家還包括其他工業化資本主義國家,如:日本以及前英國殖民地國家,如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南非。
還有一些國家不完全符合第一世界的定義,如:瑞士,瑞典,愛爾蘭共和國。這些國家是中立國。芬蘭受蘇聯的影響,但它不是共產主義國家也不是華沙條約成員國。奧地利受美國的影響,但是在1955年重新變成了完全獨立的共和國。因此它是中立的。土耳其在1952年加入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但是並不是工業化國家,也不完全位於西歐。西班牙一直到1982年冷戰快結束時,在獨裁統治者佛朗哥死去時才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91年蘇聯解體後,第二世界的說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同時,第一世界也開始包括所有的已開發國家。
另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在1974年提出:「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日本、歐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後來,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上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從國際關係的變化看,現在的世界實際上存在著互相聯繫又互相矛盾著的三個方面、三個世界。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是第三世界。處於這兩者之間的已開發國家是第二世界。」
這個定義在漢語文獻里流行很廣。

近幾年來,很多發展中國家也已經工業化了,第四世界的說法開始出現,用來代指那些不屬於全球經濟一體化,缺乏工業化基礎的國家。
2007-07-07 8:23 pm
荒島(冇人係果到生活既島嶼)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06: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7000051KK0153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