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人物生平

2007-07-07 8:01 pm
如題

回答方法:

________(名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平)
如有備注,可加!

答案最多,便是最佳答案

回答 (2)

2007-07-08 7:09 am
✔ 最佳答案
超左好多字,所以俾個網你:
http://hk.geocities.com/chaosgaia2005/a1.html

2007-07-07 23:10:15 補充:
俾我高d評價。
2007-07-08 5:44 am
真田信繁),出生於永祿10年(1567年)(一說出生於永祿13年1570年)、卒於慶長20年(同年改年號元和元年)陰曆5月7日(1615年6月3日)。出生於武田信玄的居城甲斐國躑躅崎館城(今山梨縣甲府市),歿於大坂安居天神社前(今大阪府天王寺區)。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將,別名真田幸村,另有信賀、信仍之名,幼名弁丸、源次郎、源二郎、與三郎。真田幸隆之孫、真田昌幸之次男,真田幸昌、片倉守信之父。以真田幸村、真田左衛門佐之名聞名於世,別號日本第一武士,並與源義經、楠木正成並列日本史中三大悲劇英雄

真田昌幸(1547年—1611年7月13日),信濃上田城城主,真田幸隆之三男,真田信之(信幸)、真田信繁(幸村)之父。 真田昌幸幼名武藤喜兵衛。青年時期擔任信玄的隨從。長篠(設樂原)之戰後,其兄長真田信綱及真田昌輝戰死於長篠原,真田昌幸遂改回原姓以繼承家督職位。1578年上杉謙信去世,真田昌幸趁機奪取上野沼田城,武名開始為人所稱道,1580年敘任安房守。1582年武田家遭到織田家滅亡,真田昌幸歸順織田家,納入關東方面大將瀧川一益的旗下。 同年發生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喪生。織田家威信自此大失,剛被征服不久的甲、信一帶陷入混亂。北條家以五萬六千大軍在神流川之戰中擊敗滝川一益,奪取關東、上野主導權,更在進入北信濃後割讓部分領地取得上杉家的諒解,取得向西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德川家出兵攻佔武田舊領─甲斐。北條、德川兩家大舉擴張領地的結果,國境線日益接近,雙方在若神子對峙80日。之後雙方和解,家康以將其女督姬嫁與北條氏直,於1583年完婚。

武田信玄( 1521年12月1日--1573年5月13日)原名武田晴信,源氏名門新羅三郎義光之後,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武田信虎之長子,母親是武田家將領大井信達的女兒。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因任甲斐守護,而且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被人稱作「甲斐之虎」,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可謂一時瑜亮。

1541年放逐為政暴虐的父親武田信虎繼承家督職位,鼎盛時曾一度掌控甲斐、信濃、駿河、西上野以及遠江三河美濃各一部,並長期在川中島和戰國時另一名將上杉謙信對峙,先後進行的五次川中島之戰是戰國時最有名的戰役之一。1573年,信玄舉兵進京,並在三方原之戰大敗德川、織田聯軍。但不久因病回軍[1],卒於信濃駒場,時年五十三歲,未能完成統一大業。死後僅兩年,其子武田勝賴在長篠之戰中慘敗於德川織田聯軍,武田家走向衰落。1582年,在織田和德川的進攻下,勝賴與兒子武田信勝在天目山之戰兵敗自殺,武田家滅亡。武田信玄、勝賴之墓其用兵方略與為政之道在日本戰國史上留下頗具影響的一筆。所舉「風林火山」(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之軍旗,語出《孫子兵法》,威震一時。信玄在用兵上尤擅於指揮甲州精銳的騎兵,以靈活機智的戰術取得勝利。開創了「甲州流」兵法。與一般黷武的將軍不同,信玄重視民政,其制定的《甲州法度》為戰國時期著名的分國法;其傾心於領地內的治理,尤其窮半生精力修築的信玄堤至今仍在發揮作用。信玄還以擅長培養人才著稱,手下著名的「武田四名臣」、「二十四將」等聚集成了戰國時代最優秀且忠誠穩固的家臣團。


上杉謙信(1530年2月18日—1578年4月19日)是一名活躍於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幼子,幼名「虎千代」。成年後稱長尾景虎。育有三名養子,名字為景勝、景虎和上條政繁。由於繼承了關東管領上杉姓氏,並先後得到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和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賜名,故又稱上杉政虎、上杉輝虎。出家後法號謙信。由於他擁有很高的軍事統率能力,所以在後世被稱為越後之龍,一般通稱為軍神,並以其行俠仗義聞名於世。官位為從四位下彈正少弼,死後由明治天皇追贈從二位。

織田信長(1534年6月23日—1582年6月21日)是活躍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巖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

德川家康(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大名及江戶幕府將軍。其父松平廣忠是三河國大名,母親是岡崎附近刈屋城主水野忠政的女兒於大之方。幼名竹千代。家康最大的成就是成立江戶幕府,後代維持達200多年統治。現今日本日光東照宮等所供奉的神明東照大權現,就是德川家康。

豐臣秀吉(1536年—1598年)秀吉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內)中村,為貧農之子(一說是下級武士之子)。幼年時期名為日吉丸(ひよしまる, Hiyoshi-maru)日吉丸,仕於織田信長成為武士之後改名木下藤吉郎(きのした とうきちろう, Kinoshita Tōkichirō)木下藤吉郎,綽號猴子。據說他是多指畸形患者:右手長了兩根大拇指。

受限於其出身影響,關於秀吉早期的文獻記載十分有限,僅大概知道他曾在尾張、三河、駿河等地活動,並與尾張地方土豪蜂須賀氏有不錯的交情。此外,也有些關於他和忍者間互動的傳說。不管如何,青年時代的秀吉大概是個謀求武士職位的浪人之輩。1568年,改名為木下秀吉。因與淺井長政和朝倉義景作戰有功,1573年被封為近江國今濱城(後改名長濱城)城主,並改木下姓為羽柴秀吉羽柴(羽柴,取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姓中各一字)。之後受命攻略中國地方,任播磨國國主,主城為姬路城,征服但馬國、因幡國,使備前國和美作國的宇喜多氏服屬,並與毛利輝元作戰。1582年,明智光秀於支援秀吉途中發動兵變,攻佔京都並夜襲投宿在本能寺的織田信長,織田信長焚毀本能寺,切腹自盡,但屍骨無獲,其長子織田信忠戰敗切腹。當時豐臣秀吉正在圍攻備中國的高松城,由於報信者的失誤,於事變三天後才得知消息。之後,在毛利氏大老小早川隆景主導下,他迅速與毛利氏議和,5天內強行軍200公里返回京都,並隨即與明智軍展開決戰,這次行軍史稱「中國大撤退(中国大返し)」,行動之迅速大大震撼了京師的明智軍。

回師之時,秀吉以信長之名為號召,成功收納流竄在各地的信長舊屬,於山崎之戰大敗準備不及的明智光秀。因此功績,秀吉在清州城重臣會議上得到多數織田族人與家臣支持,擁立尚在襁褓的信忠之子三法師(元服後稱織田秀信)繼任家督。但為此得罪了同屬織田重臣的柴田勝家,導致其擁立信長三子織田信孝對抗秀吉。隔年,雙方決裂,勝家出兵攻打秀吉。開始柴田軍略佔優勢,但秀吉攏絡柴田陣營的前田利家,使其於後方倒戈而擊潰柴田軍。此戰後勝家自殺,另一重臣瀧川一益則被迫蟄居,織田信孝不久被殺,丹羽長秀和池田恆興歸服,秀吉完成統一織田舊部之舉。1584年,與其合作的信長次子織田信雄聯合德川家康反對秀吉,羽柴軍便與兩人展開史稱小牧·長久手之戰的戰事。此戰之初擁有兵力優勢的羽柴軍直撲德川領地,但途中卻遭到德川軍伏擊,有「鬼武藏」之稱的大將森長可戰死,迫使雙方談和,德川軍歸順羽柴軍,秀吉正式展開統一信長未完成的統一大業。

1585年,秀吉率聯軍攻打剛統一四國的長宗我部氏,迫使其歸降並退回原居地土佐。1587年又以同樣的手法攻打即將統一九州的島津氏,完成西日本的統一。

1583年,秀吉在石山本願寺的舊址上建大坂城。1585年任關白,1586年受賜姓豐臣並就任太政大臣,確立了政權。先後經過紀州征伐、四國征伐和九州征伐,征服了西日本全境。1590年遠征關東,包圍小田原城並擊敗後北條氏,使陸奧國的伊達政宗等東北諸大名皆歸服。1591年,將關白之位讓給外甥豐臣秀次,自稱太閤。1592年,豊臣秀吉發動以西日本諸大名為主的約20萬大軍入侵朝鮮。起初,久經沙場的日軍攻勢猛烈,先後攻佔朝鮮王京漢城與陪都平壤。朝鮮向明朝求救。明神宗命遼東總兵李如松入援朝鮮。在明軍和朝鮮全羅營水師提督李舜臣等的進攻下,日軍屢遭重創。最後,由於損失過大,豐臣秀吉接受明朝和談的條件,明朝封豊臣秀吉為日本國王。日本侵略朝鮮的行動暫時停止。

但1596年,豊臣秀吉藉口不滿朝鮮方未派人致意,再次遣兵入侵朝鮮。日軍盤據釜山,再進逼漢城。然而明朝援軍入援後,日軍陷入困境,被迫死守於海岸各城堡。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於伏見城逝世,享年62歲,侵朝日軍在石田三成為首的五奉行安排下逐漸撤軍。

日本稱這次入侵朝鮮的戰爭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爲壬辰倭禍、壬辰衛國戰爭,中國將其歸為萬曆三大征之一

毛利元就(1497年 ~ 1571年),1523年(大永三年)承繼家業而成為家督。最初跟隨尼子經久,而後又跟隨大內義隆。1540年(天文九年)擊退尼子晴久的入侵,接著又把三子隆景過繼給小早川氏、次子元春過繼給吉川氏當養子,其勢力乃逐漸伸展至安藝國。1551年大內義隆被家臣陶晴賢推翻,1555年(弘治元年)的嚴島之戰元就消滅陶氏,確立了橫跨周防、安藝兩國的霸權。接著,又進兵備後、備中、石見,並消滅出雲國的尼子氏,而逐漸成長為擁有中國地方十國、並領有豐前、伊予一部份的戰國大名。

傳說毛利元就曾以箭為例,訓誡他的三位兒子毛利隆元(一說是隆元之子毛利輝元)、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一支很易折斷,但三支箭合起來便很難折斷」,示意要他們三兄弟要同心合力,就像三箭合起來,變得堅強。此故事稱為「三矢之盟(三矢之誓、三矢之訓)」。


收錄日期: 2021-04-26 14:15:2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7000051KK0138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