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香港的歷史

2007-07-06 10:42 pm
請快給我一些中國和香港我歷史資料啊呀!!

十分感謝啊呀!!!!!!!!!!!!!!........
= 3 =

回答 (3)

2007-07-06 10:51 pm
✔ 最佳答案
開埠以前

  由於香港地瘠山多,水源及天然資源極度缺乏,因此早期的居民並不認為香港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幸好,香港有群山作屏障,再加上優良的維多利亞港,使香港慢慢成為中國進行轉口貿易的基地,同時亦吸引部份的外國商人留居。但當時的英國政府仍然認為香港只是一個杳無人煙的小島。


 割讓香港

  十八世紀末期,英國已操縱了廣州的對外貿易,但當時的滿清政府仍自視為獨一無二的大國,對外商諸多留難,故時引起爭端,幸好當時兩國的商人仍能互相信任。  在貿易初期,中國獲得大量銀元。但自從一八零零年鴉片貿易開始蓬勃,中國銀元外流情況越來越嚴重,雖然滿清政府曾下令禁止輸入鴉片,但外商為求謀取暴利,紛紛加入鴉片商販行列。於是滿清政府派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厲行禁煙,林則徐抵達後便派兵封鎖商館,斷絕糧食供應,迫令外商交出所有鴉片。英國商務監督義律及英商被圍困六週後,被迫交出鴉片共二萬二百八十三箱。

  當時英國外務大臣彭瑪斯頓認為事態嚴重,必須解決中英雙方貿易問題,逐要求滿清政府與英國訂立貿易條約,以平等地位通商,或割讓一小島與英僑使他們能在國家保護下生活。為使中國就範,英國派出遠征軍到中國,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雙方且戰且談,直至義律與當時的欽差大臣琦善達成協議,並簽訂「穿鼻草約」,中國將香港島割讓與英國。英國海軍於一八四一年一月二十六日在水坑口登陸升旗,香港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但雙方政府均不承認「穿鼻草約」,滿清政府把琦善撤職,而英政府改派砵甸乍爵士替代義律。砵甸乍爵士到港後決以武力解決問題,一年後他領軍北上直逼南京,中英雙方逐於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簽訂「南京條約」,戰事平息。但砵甸乍爵士遣背英國撤回割地的要求,在簽訂「南京條約」時不單訂立通商條約,更要求割讓香港島。

 割讓九龍

  由於中英兩國對前訂條約各持己見,最後引至第一次鴉片戰爭。戰爭的導火線是當時中國水師登上英艇阿波羅號搜捕海盜,引起衝突。兩國終在一八五八年簽署「天津條約」,准許英國派遣外交代表到華。第一任代表為香港首任布政司布魯司爵士,在他到北京呈遞國書時於大沽口被炮轟,戰爭再次爆發。

  其實當時英國已獲得九龍半島南端(北至界限街)及昂船洲的租借權,直到一八六零年戰爭結束,雙方訂立「北京條約」,九龍半島正式割讓與英國。

 租借新界

  其後歐洲其他國家及日本紛紛要求中國租借土地,眼見形勢緊張,英政府知道必須取得鄰近地區的控制權才能防衛香港。雙方逐於一八九八年在北京簽訂有關拓展香港界址的條約,中國同意將九龍界限街以北直至深圳及二百三十五個島嶼租借給英國,為期九十九年。英國於一八九九年正式接管新界,成為香港一部份。

 開埠初期

  香港開埠初年,發展並不順利,罪行猖獗,熱病及颱風嚴重威脅居民的生命財產,但仍有大量華人移居此地。他們只希望不受干擾,故在港英政府的開明統治下能安居樂業。香港漸成為中國移民的聚居地,以及與海外華僑通商的中心。

  香港政制採取英國海外屬土形式,總督由英政府任命,行政立法兩局議員由政府委任,大多為官守議員,第一批非官守立法局議員在一八五零年委任,直到一八八零年伍才(伍廷芳)才被委任成第首位華人立法局議員。而行政局更要於一八九六年才有非官守議員,首位華人行政局議員周壽臣爵士則於一九二六年被委任。此外,港英政府亦於一八八三年成立衛生局,並於四年後以選舉形式選出部份議員,衛生局於一九三六年改組為市政局。

  一八六五年英國政府大幅修訂香港總督訓令,規定總督不得施行對亞非裔有所禁制而歐籍人士不受限制的法例,並以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取代。政府同時亦採取自由放任政策,使香港能發展成一開放之營商地點。

  另一方面,公用事業相繼開辦,計有香港中華媒氣公司、山頂纜車公司、中華電力公司、電車公司及九廣鐵路等。在教育方面,港英政府亦推行公立學校制度,補助中文學校經費,後來由教會營辦的學校亦納入補助計劃當中。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後,中國政權發生重大改變,滿清政府被推翻,亦開始了長期動盪的局面。當時中國人民極力爭取廢除列強所得的一切特權,故實行抵制外國貨物,這種不安的情緒亦漫延到香港,遂發生一九二二年的海員罷工,及後更發展成大罷工,香港居民生活接近停頓。

 
 過渡時期

  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香港特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草委會)正式成立,當中的五十九名成員中只有二十三人為香港代表。同年十二月,基本法諮詢委員會(諮委會)亦成立。直至一九八七年九月,中英兩國才在政制發展及銜接問題達成共識。

  過渡初期,中英雙方面關係十分良好,可惜自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後,他們的關係慢慢出現變化。該年六月前後,香港發生兩次過百萬人的大遊行,聲援在北京天安門的學生。事後,中共政府指香港不能成為反共基地。

  另外,在民主步伐的發展,中英雙方亦抱不同的態度。港英政府起初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在一九八五年九月,立法局舉行首次的選舉投票,透過功能組別及選舉團間接選出二十四名議員。同時亦進行廣泛諮詢市民對於在一九八八年進行直選的意見,雖然獲得大部份市民贊成,但最後港府以照顧少數人的意見而將計劃擱置。終於在一九九一年立法局進行了首次的直選,十八名議員由市民投票選出,當中以民主派佔了大多數。一九九二年,港督彭定康發表其到港後第一份施政報告,加速香港的民主步伐,導致中英發生爭拗,中方遂決定另起爐灶,成立預委會。同時港府亦按照該政改方案,於區議會、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中廢取委任制,並於一九九五年的立法局選舉中擴大直選議席,可惜中方已表明該屆的立法局議員不能過渡九七。

  一九九六年,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開始籌備特區成立的工作,推選委員會亦同時成立,準備推選行政長官及臨時立法會議員。同年十二月,推選委員會選出董建華為首任行政長官,並由國務院通過有關任命。接,推選委員會亦在深圳選出六十名臨時立法會議員。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隨英國國旗在香港徐徐落下,香港正式回歸中國。
2007-07-06 10:53 pm
中國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高等靈長類中華曙猿在4500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江南一帶。考古證據顯示224萬年至25萬年前,中國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發現的有巫山人、元謀人、藍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

上古中國
主條目:上古中國
中國特有的文字及文化延綿數千年未曾中斷。中國是世界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中國文明的歷史至少可以溯源到四千年前(目前最早的考古證據顯示中國最晚至西元前3700年前出現國家體制)。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三千年之久。賈湖文化遺址內出土的一批具有文字性質的契刻符號距今八千到九千年,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發現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2]


傳說時期
主條目:傳說時期
中國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造人,是中國神話中關於世界與生命起源的説法。上古的歷史,傳説燧人發明鑽燧取火,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八卦文字,神農開創農業及醫葯,此即三皇。三皇之後的首領,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自三皇至五帝,歷年無確數,最少當不下數千年。五帝時期,黃河水患嚴重,大禹以疏導之法成功治水,被推為王。

先秦
主條目:先秦
傳說禹之子啟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第一個世襲朝代。四百餘年後(即約西元前1600年),最後一個王桀王暴虐無道,成湯革夏,立商朝。商時,青銅器工藝非常發達,甲骨文文字也十分成熟。約前1046年,黃河上游周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取勝後建西周,定都鎬京,疆域逐步擴大。前841年「國人暴動」,反抗周厲王暴政,此後實行六卿合議,史稱「共和行政」,這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前770年,在西北遊牧部落犬戎的侵襲下,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此後,隨著周王朝勢力衰落,分封諸侯形成了衆多諸侯囯,相互爭戰,著名的先後有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被稱爲春秋戰國。這一時期,學術思想自由,文化繁榮,產生了諸子百家,諸子如孔子、老子、韓非子,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史稱「百家爭鳴」。

秦始皇
秦漢
主條目:秦代和漢代
經過商鞅變法強大起來的秦國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前221年秦王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自稱始皇帝,即秦始皇,定都咸陽。秦帝國疆域廣大,基本上奠定了以後中國核心地域的基礎。天下初定,秦始皇收繳天下兵器,尊法家,進行焚書坑儒,廢封建,立郡縣,確立了長達兩千多年的帝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修建棧道,為抵禦北方遊牧民族侵襲又在戰國長城基礎上修築長城。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途中病逝,前209年被征戍邊的農民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前206年劉邦圍攻咸陽,秦亡。此後劉邦和項羽展開楚漢爭霸,前202年項羽敗於垓下。同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都長安。漢初尊道家,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此後中國進入儒家社會。9年,王莽奪權,25年,劉秀復漢,遷都洛陽,史稱東漢。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主條目:三國、晉朝和南北朝
184年,爆發黃巾之亂,以後進入魏、蜀、吳鼎立的三國時期。263年,魏滅蜀,265年,魏中撫軍司馬炎建立晉朝,都洛陽,280年滅吳, 全國再度統一。291年發生八王之亂,西北遊牧民族乘機攻晉。因此永嘉之亂,晉元帝率臣民衣冠南渡,遷都建康,史稱東晉。北方五胡亂華陸續建立了十六國,拓跋鮮卑統一北方建立北魏,形成了南北朝對立的局面,南朝歷宋、齊、梁、陳四朝,北朝歷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漢時道教形成,魏晉南北朝時佛教興起。

隋唐五代
主條目:隋朝、唐朝和五代十國

581年,北周丞相楊堅建隋,都長安,589年南征滅陳,統一中國。隋文帝建立三省六部制,實行科舉制度。隋煬帝三征高麗,窮兵黷武,611年爆發農民起義,617年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擁立楊侑為帝,618年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殺,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都長安。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同年繼位。唐太宗任用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良臣,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製,國家走向繁榮,稱爲「貞觀之治」。690年,皇后武則天稱帝,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繼位,結束「韋後之亂」,經濟社會恢復發展,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755年發生「安史之亂」,逐漸形成藩鎮割據。874年王仙芝起事,此後農民起義不斷,經過黃巢等農民軍的打擊,唐朝的統治逐漸名存實亡。907年,朱全忠建梁,唐亡。此後中原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週五朝,割據地方的藩鎮建國又形成了吳越、閩、荊南、楚、吳、南唐、南漢、北漢、前蜀、後蜀十國,史稱五代十國。

宋元明清
主條目:宋朝、元朝、明朝和清朝
960年趙匡胤發起「陳橋兵變」,滅北周,建立宋朝,都汴京,史稱北宋。1070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宰相,不久王安石變法失敗。以後宋受到西北的西夏、北方的遼威脅。東北的金坐大後,攻宋,宋敗,皇族趙構在臨安建宋,史稱南宋。南宋的軍事力量雖然相對比較積弱,經濟及手工業卻比較發達,達到甚至超過漢、唐的水平。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及火藥等唐宋時期的發明對人類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1234年,蒙古帝國滅金,1271年忽必烈建元,定都燕京,改名大都,1279年滅南宋。1351年,郭子興率農民起義,1356年,朱元璋佔領集慶,1363年滅陳友諒,1367年滅張士誠。1368年,朱元璋攻克大都,元順帝北遁,明太祖稱帝,建立明朝,都南京。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遷都北京。從15世紀末開始,歐洲列強逐漸崛起並開始向外擴張,中國的科技依舊保持領先水準,明朝的天工開物乃當時世界領先的科技書籍。1627年開始發生農民起義,1636年滿族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的大金為清,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明亡。明遼東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順治帝定都北京。

1652年,清軍在黑龍江與沙俄交戰,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1661年明遺臣鄭成功在台灣與荷蘭交戰,次年荷蘭殖民者投降,這是中國與西方帝國最早期的主要軍事交鋒。1661年康熙繼位,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此後一段時間稱爲「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


近代中國
主條目:近代中國

晚清
主條目:清朝
1840年與英國發生鴉片戰爭,英國攻陷了廣州、廈門、定海、鎮海和吳淞等沿海城鎮,其後攻下了鎮江,軍艦直抵南京的江面,中國被逼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此後列強強逼中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英法聯軍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馬賴神父事件為藉口,出兵中國,先後攻陷廣州等沿海城鎮,再攻破了北京、天津附近的要塞大沽,威逼中國簽訂天津條約,其後又因為一些問題而再度戰爭,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北塘,攻陷天津、北京,燒毀圓明園,清帝逃往熱河,被逼簽訂北京條約。香港在1842年後分批割讓及租借給英國,1887年又被迫承認澳門歸葡萄牙永久管治。1895年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戰敗後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及附屬島嶼被割讓給日本,其後俄、法、德三國強逼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外患之外,內部也發生農民起義,以太平軍、撚軍影響最大,雖然太平天國於英法聯軍之役後被曾國藩、李鴻章攻滅,但清朝的衰落已不可挽救。清朝於1860年代起開展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於甲午戰爭後失敗。1898年進行戊戌變法,但戊戌政變後被廢除。1902年實行新政;清廷亦在1905年開始推行君主立憲制(或稱虛君共和),但其實還是皇帝掌握專政大權,令許多改革派官員也深感失望。


中華民國
主條目:中華民國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並取得成功,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由孫中山所領導的民主共和體制開始建立,取代帝制,孫中山被推為臨時大總統。同年,清帝遜位,清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繼任總統,民國遷都北京,被稱爲北洋政府。1924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1926年蔣中正率國民革命軍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民國早年長期發生軍閥混戰,中國共産黨則在1927年起事,建立武裝。1931年日本發起九一八事件,佔領東北三省,1937年7月7日發生盧溝橋事件,中日戰爭全面爆發;同年11月20日中央政府西遷重慶。1945年歷時八年抗日戰爭勝利結束,還都南京,接收臺灣與澎湖。1946年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解放軍與中國國民黨控制的國民軍發生內戰;1949年南京被攻陷,國民政府遷至臺北。1960年代末,臺灣經濟起飛;1990年代,原中華民國之國民政府對現轄範圍內的臺灣地區實行全面的民主政治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主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北京,實行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和公有制計劃經濟制度。從此呈現管治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管治臺灣的中華民國兩相分立的格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直至1976年結束。1978年,鄧小平在大陸實行改革開放,逐步恢復私有制和市場經濟制度,經濟快速發展;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接管澳門。
香港的歷史goto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99%E6%B8%AF&variant=zh-hk#.E6.AD.B7.E5.8F.B2

收錄日期: 2021-04-12 21:58:1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6000051KK0195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