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怎麼製造人?

2007-07-06 5:15 am
女媧怎麼製造人?

回答 (5)

2007-07-06 5:21 am
✔ 最佳答案
女媧又稱為女媧娘娘,鳳姓,生於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裡犧)。中華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傳說中人類始祖,人類為她和其兄伏羲的後代。又傳說她以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折鱉足撐四極,平洪水殺猛獸,人類始得以安居。

[女媧造人]
傳說她是人首蛇身,並具有造人的本領。根據中國神話的描述,開始她使用黃土捏人,但因為速度太慢,便使用柳條甩泥土的方式造出大量的人。先前用黃土捏出的人是達官貴族;後來用泥土方式造出的人則是平民百姓。造人的方式存在區別,這樣的傳說也被認為是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時,統治者為了向民眾灌輸「天命論」,以達到維護統治的利益。

[女媧補天]
根據《史記·補三皇本紀》記載,水神共工造反,與火神祝融交戰。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世界支柱不周山,導致天塌陷,天河之水注入人間。女媧不忍人類受災,於是煉出五色石補好天空。其他古籍記載有差別。《淮南子·天文訓》記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原道》記為共工與高辛之戰;《雕玉集·壯力》記為共工與神農之戰;《路史·太吳紀》記為共工與女媧之戰。女媧補天是一個很著名的傳說。《紅樓夢》的第一回即引用這個傳說,女媧為了補天,煉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但剩下了一塊未用。除此之外,女媧還創造了瑟這樣樂器。另外,女媧在死後,她的腸化作了十個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廣粟之野守護去了。一說女媧後來升天,由白螭和騰蛇保護著去了天宮。神話中說伏羲和女媧是兄妹,同時也是夫妻。在中國的圖騰上更有女媧和伏羲交合的圖像。

[民族崇拜]
在中國南部的苗族等民族尊其為大神,並建有廟宇供奉。

[女媧作笙簧]
在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有一個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這就是曾以"造人"、"補天"而被尊崇為女神的女媧。據史籍記載,女媧是被古人尊奉為人類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傳說中,女媧和伏羲具一種人首蛇身的異相,女媧也被尊奉為人類之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人物。《太平御覽》卷七八引《風俗通》雲:"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這是女媧摶土造人之說。又有當女媧造人之際,諸神咸來相助的記載。《淮南子.說林篇》雲:"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媧所以七十化也"。此為女媧與諸神共同造人之說。顯然前一說是受原始社會母權制時期的影響,後一說有原始社會父權制時期遺留的痕跡。與女媧宇宙天人有密切關係的,就是女媧發明創造了笙簧(中國傳統的吹奏樂器)。戰國時期史官所撰的《世本》,記黃帝迄春秋時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製作)等。其中《作篇》(清代張澍粹集補注本)雲:"女禍作笙簧。" 張澍還注釋雲:"女媧,太昊氏之女弟。……《博雅》引《世本》雲:"女媧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以匏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當系宋注。《帝王世紀》:"女媧氏,風姓,承皰羲制度,始作笙簧"。《唐樂志》:"女媧作笙,列管於匏上,納簧其中。"《風俗通》、《書鈔》引無笙字。張澍這段注釋引經據典說明女媧是發明創造笙簧的人,進一步指出"女媧作笙簧"亦與人類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象物貫地而生"就是這個意思。《說文解字》在解釋"媧"時,雲: "古之神聖女,化(即孕育)萬物者"。兩者聯繫觀之,看出女媧是一位生育人類,創造萬物的偉大母親。 "笙,生也,象物貫地而生",既然有繁衍滋生人類的意思,這與女媧造人就相吻合了。再從"女媧兄妹結婚"的神話來看"女媧作笙簧"的意義。唐代李冗《獨異志》。卷三載:"昔宇宙初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崑崙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 這段記載原是一個洪水遺民再造人類的神話,只記載了這段神話的後半部,前半部大致是說雷公發下洪水,淹滅了天下人類,只有伏羲和女媧兄妹坐在葫蘆里逃避洪水得救。他們是洪水退去後僅存的孓遺,只得兄妹結婚,傳下後代,使人類重新繁衍滋生在大地上。至今我國西南苗、瑤等少數民族中仍有這種傳說。這與笙簧又有什麼關係呢?五代後唐馬鎬《中華古今注》載:上古音樂未和,而獨制笙簧,其義云何?答曰:女媧伏羲之妹,人之生而制其樂,以為發生之象。這裡所說的意思,與張澍"象物貫地而生"是同一內涵。從笙這種吹奏樂器本身結構和開頭來說,笙是"以匏為之","列管於匏上,納簧其中",匏,是一種葫蘆,笙管插匏(葫蘆)制的笙斗上,又納簧片於其中。這種構造正寄寓著伏羲和女媧兄妹同入葫蘆(匏)中逃避洪水,再造人類的遺意。女媧煉石補天,治理洪水之後,再造了人類,為了繁衍滋生,又發明創造了笙簧,以志繁衍滋生人類之意,這就是"上古音樂未和"之時,女媧"獨制笙簧"的原因和意義。女媧被尊崇為創造天地人類推神靈,撩開那種神話傳說的神秘幕紗,女媧是個怎樣的人呢?她是中國三皇五帝時期一個統御全國部落的女首領,也就是母系氏族社會的女酋長。古籍中有少這方面的記載。《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王世紀》雲:"女媧氏亦風姓,承皰犧制度,……一號女希,是為女皇。"《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云:"女媧,古神女而帝者。" 《淮南子.覽冥篇》高誘注云:"女媧陰帝,佐慮戲治者也。"《太平御覽》卷七八引曹植《女媧贊》雲:"古之國君。"王充《論衡.順鼓篇》引董仲舒語"雨不霽,祭女媧",並指出其意"殆謂女媧古婦人帝王者也"。明代周游《開闢演義》則雲:"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媧氏即位,號為女皇,建都於中皇之冊。"這些都表明,上士時期,當第一個統一中華民族各部落的帝王伏羲去世之後,女媧被諸侯推為帝王,繼承伏羲的帝位,並建於當時的中皇之山,號媧皇。她在當女皇期間,致力於繁衍人口。女媧繼承發展伏羲創始的嫁娶的禮法之制度,奠定了中國人類社會第一個婚姻"法",《路史.後紀二》注引《風俗通》雲:"女媧禱祠神,裨面為女媒,因置婚姻。"女媧向祠廟裡的神禱告,請求讓自己成為人類婚姻的媒約,得到神的應允後,便建立了人類的媒約嫁娶婚姻制度。《路史.後紀二》還雲:"以其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禮為皋襟之神。"女媧親自為媒約,所以後世建立國家的,都把她奉為結合婚姻的郊媒之神。與此同時女媧發明創造了笙簧。在上古原社會,男女交歡之地在效外,男女歡會多以歌聲交流情感,音樂自然成了愛情最佳媒介,《詩經》中多有反映。女媧肩負了這種男女歡會的組織工作,並是領導者,她覺得"音樂未和",沒有能在男女歡會中地到媒介作用,於是,女媧發明創造了吹奏樂器笙簧,並在男女歡會於郊外時,進行吹奏,給情人增添歡悅,激起心中的感情波濤,從而到男女交媾、繁衍後代的目的。明代周游《開闢演義》中也說女媧完成婚姻媒約的嫁娶制度,得到萬民擁戴,尊為神媒,於是天下太平。女媧又"作笙簧以通殊風,制?管,以一天下之音,用五十弦以抑其情,而樂乃和洽。"女媧發明創造笙簧,實際上是應繁衍滋生人類的需要而產生的,也是確實可的事實。由於女媧在繁衍人口,治理洪水治理洪水等一系一方面立下豐功偉績,成為遐邇聞名的女領,故被後人描繪成孕育人類萬物,創建宇宙天地的神。實際上有關女媧的神話傳說,都是有它現實基礎的,是上古人們與自然搏鬥的歷史在神話中的反映。女媧發明創造的笙簧,成為我國最古老的樂器,從甲骨文中也得知笙起源久遠,一直成為後世歷代的主要吹奏樂器,迄今所知最早的實物,為曾侯乙墓出土的笙。歷代擅長吹笙者多不勝數,相傳周靈王太子晉,好吹笙作鳳凰鳴,以至得道成仙。唐代沈儉期、宋之問、張仲一、張祜、厲玄、鐘略等許許多多詩人均有詩詠笙、詠王子晉吹笙成仙,許多詠笙詩篇成為千篇,王轂的《吹笙引》雲:媧皇遺音寄玉笙,雙成傳得何凄清。 丹穴嬌雛七十隻,一時飛上秋天鳴。 水泉並瀉急相續,一束宮商裂寒玉。 旖旎香風繞指生,千聲妙盡神仙曲。曲終滿席俏無語,巫山冷碧愁雲雨。 吟笙詠笙詩極多,且不作一一展示,"媧皇遺音寄玉笙"正反映了女媧"作竹簧"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巨大影響。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18.gif
參考: hope i can help u
2007-07-07 8:37 am
內容太長, 同問題無關
2007-07-06 5:25 am
女媧佢用泥造人
2007-07-06 5:19 am
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與伏羲為兄妹。人首蛇身,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並摶土造人,制嫁娶之禮,延續人類生命,造化世上生靈萬物。 女媧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的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與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羊,初四創造豬,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 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另一種傳說《獨異誌》是:女媧是與伏羲為兄妹。當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在崑崙山下,而天下未有其他人民。相議想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崑崙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您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了吧。」以是天上的雲立即合起來,他們倆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他們倆的子孫後代。
2007-07-06 5:18 am
use泥to製造人
參考: our chinese book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17: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5000051KK0446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