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幫手!關於孫中山、武昌起義!!!

2007-07-05 11:11 pm
1) 孫中山先生創立嘅學說係咩?
2) 廣州起義犧牲嘅烈士葬係邊?
3) 武昌起義發生係邊月邊日?
4) 中國人民尊稱孫中山先生咩?

Please help!
更新1:

sorry,第4條係:中國人民尊稱孫中山先生為甚麼?

回答 (2)

2007-07-05 11:37 pm
✔ 最佳答案
孫中山先生創立嘅學說

三民主義是中華民國國父孫文(1866年—1925年)所提出的政治綱領,包含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此綱領歷年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他多次對三民主義所作的表述,是有所改變和發展的。孫中山關於三民主義的書稿在民國十一年陳炯明的部隊進攻廣州大總統府時失落,目前可以看到的印行材料,最早的是1905年的〈同盟會宣言〉(即《民報》發刊詞),最晚近的是他在1924年以「三民主義」為題所作的十六次講演的紀錄。〈同盟會宣言〉的中心內容是四條綱領性的口號:「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可以說是辛亥革命以前三民主義的早期形態,前兩條即當時的民族主義,第三條即當時的民權主義,最後一條即當時的民生主義。在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中山指出:「重新來研究國家的現狀,重新來解釋三民主義。」他從1月到同年8月,作了十六次講演以闡發三民主義,由黃昌谷全程速記、翻譯。這是他一生宣講三民主義的最後、也是最有系統、最詳盡的篇章。

三民主義的要點如下:

民族主義:反對列強的侵略,打倒與帝國主義相勾結之軍閥,求得國內各民族之平等,承認民族自決權。
民權主義:實行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歐美現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四權(政權)以管理政府,政府則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試、監察五權(治權)以治理國家。其核心觀念強調直接民權與權能區分,亦即政府擁有治權,人民則擁有政權。
民生主義:其最重要之原則有兩個,一為平均地權(實行耕者有其田),二為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孫中山在多次講演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領導的政黨和運動須達到三個目的:進行民族革命以實現民族主義,進行政治革命以實現民權主義,進行社會革命以實現民生主義,他又認為最後一個目的,最好用改良的方法逐步實現,而避免一次革命。

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於廣州黃埔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以三民主義為綱,對該校師生之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三民主義成為臺灣威權體制下的「黨國意識型態」,高級中學及大學中列有三民主義課程,透過此一課程極力推展反共教育,建構中華民國政府的政治正統乃至民族道統的地位,大學及臺灣中央研究院在當時都設有三民主義研究所,並列為大學聯考與國家考試的必考科目。在臺灣的地名、路名乃至各級學校校歌或多或少都能見到三民、民權、民生、民族等用語。除了中華民國憲法外,在當時各類教育規章、課程目標都有貫徹三民主義一類的文字。解除戒嚴及動員勘亂時期之後,相關科目的授課內容逐漸改變,大學內相關課程則逐漸改為中華民國憲法課程,國家考試及大學入學考試則漸次縮減,甚至停考該科目。各三民主義研究所則改名或改組。

廣州起義犧牲嘅烈士葬係邊?

黃花崗



武昌起義發生係邊月邊日?

1911年10月10日(夏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志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

1904年7月,武昌出現了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隨後又陸續成立日知會、文學社、共進會等秘密革命組織。湖北革命黨人深入新軍,宣傳革命,在士兵中發展革命組織,進行了長期艱苦的工作,直到武昌起義前夕,新軍中已有三分之一的士兵參加了革命組織,成爲起義的主力軍。

1911年4月,廣州黃花崗起義失敗以後,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推動下,實現了湖北地區革命組織的大聯合。夏天爆發的四川保路運動,預示著全國革命風暴的到來。武漢新軍大部被調入川,武昌起義的條件已經成熟。

9月24日,文學社與共進會在武昌舉行聯席會議,推蔣翊武爲臨時總司令,孫武爲參謀長,制定了起義計劃。但實際起義幷沒有按預定計劃進行。

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里革命總機關趕制炸彈時不慎爆炸,文件全被俄國巡捕搜走,機關暴露。蔣翊武得知此消息,立即召集緊急會議,決定當晚起義。但因命令未能及時送到,起義沒有實現。湖廣總督瑞澄下令搜捕党人,武昌機關遭到破壞。

10月10日,瑞澄繼續按册捕人,形勢十分嚴重。在這緊急關頭,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動聯絡。當晚7時過後,工程第八營革命党的總代表、後隊正目(相當班長)熊秉坤領導該營首先發難。他率領十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軍械庫,守庫的本營左隊士兵鳴槍配合,順利地占領了楚望台。工程營左隊隊官(相當連長)吳兆麟被推爲臨時總指揮。當天夜里11時左右,革命軍以工程營爲主力,分三路向督署發起猛攻,督署守兵千餘人以大火力阻擊,各路大軍均不得手。午夜時分,發起了第二次進攻,瑞澄聞炮喪膽,從督署後墻鑿洞逃遁。次晨2時,革命軍再次發動進攻,終于在黎明前攻下督署,武昌起義勝利。11日晚及12日淩晨,革命軍先後占領漢陽、漢口,武漢三鎮完全光復。

武昌起義是孫中山領導革命起義以來第一次取得的勝利。消息傳出,全國和全世界爲之震動。武昌起義導致了中國2000多年來封建王朝統治的結束,它的歷史意義是不能抹煞的。


中國人民尊稱孫中山先生咩?

在我們身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孫中山的正式稱呼並不是什麼「國父」,而是「革命先行者」。
國父的由來

「國父」一詞起源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中國國民黨在3月21日召開的中央常務委員會上作出決議: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當時於「通令」中讚揚孫中山「倡導國民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於建國建黨、革命均有極大的貢獻。3月29日,國民政府佈告全國:「國民黨總理孫先生,尊稱中華民國國父,業經中常委一致決議,由國府通行全國遵行。”」自此,「國父」一詞被廣泛流傳。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民國政府兵敗遷台,基於政治目的,「國父」、孫中山被推崇至如若神明的地步。
革命先行者

而革命先行者此一稱呼,則是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國者毛澤東主席。

孫中山逝世30年後,《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給了孫中山一個很高的榮譽,尊稱他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

而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尊稱孫中山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的原因,毛澤東在他那篇《紀念孫中山》的文章裏說得很清楚:「我們完成了孫先生沒有完成的民主革命,並且把這個革命發展為社會主義革命。」目的是證明「我們」比孫中山有力量,他未竟的事業,「我們」完成了;他尚未成功的革命,「我們」幹成了。

* * *

中港台三地對「國父」的態度

中國:

官方仍是不會以「國父」來尊稱孫中山先生。中央電視台的文告有以下寫法︰「全國政協今天在北京中山公園中山堂,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誕辰138周年,全國政協、民革中央、中國中央統戰部、北京市人民政府等單位,向孫中山先生遺像敬獻了花籃。」
香港:

香港,曾經是「國父」孫中山作革命的一個重要平台。香港人曾經對「國父」作最純真的尊稱。可是近來也和國內統一口徑,在很多地方開始淡化「國父」一詞。香港的孫中山紀念館很少提及「國父」一詞,負責人有以下的解釋:

查國父之名,是在1940年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冠予孫中山先生的稱謂。國父的名稱雖較常見於台灣和海外的華人社會中,但中國大陸卻習慣稱之為革命先行者。 由於孫中山紀念館的訪客來自世界各地,為求詮釋上的一致,以及行文的精簡,館方在介紹孫先生的事蹟時,儘可能直接採用孫中山先生或孫先生的稱謂。閣下在本館的網頁上較少見到國父的稱謂,亦是出於這個原因。
台灣:

從台灣的歷史,「國父」曾帶給老一背的台灣人一種強列政治思維。從本土(內省)原住民看更帶反「父」意識:孫中山掌管的中國在大陸、並非台灣!由此可見,陳水扁政府以至深綠人士(原住民居多)對歷史教科書修改並非單純基於去中國化、台獨,也有一部分是因為戒嚴前國民政府的政治手段及深綠人士的童年陰影。

現在台灣的去「國父」化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將過去的歷史大幅度修正,「國父」兩個字不再出現,未來只能看到「孫中山先生」,而武昌「起義」和廣州「起義」等文字將被改為「起事」。甚至有人提議把「國父遺像」、「國父遺囑」改為「孫中山遺像」、「孫中山遺囑」;「國父紀念館」改為「孫中山紀念館」或「孫逸仙紀念館」。
2015-11-03 1:46 pm
1911年10月10日發生 成功推翻清政府


收錄日期: 2021-04-23 22:08: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5000051KK021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