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計使用一問

2007-07-05 5:06 am
血壓計的駛用方法幾問
1 我想問如何使用方間的血壓計
2 到底有冇咩要特別留意
3 係唔係好多型號都差唔多 唔會唔準嫁????

回答 (3)

2007-07-05 5:30 am
✔ 最佳答案
血壓的測量
血壓在24小時內、一定範圍內是變動的,隨著運動量,心情緊張(如白袍血壓)而起伏。故最好在休息五分鐘後再測量血壓,測量前三十分鐘應避免抽煙、飲用咖啡、飲茶、飲用運動型飲料及服用影響血壓的藥物。因血壓存在波動,一般連續三次、不同時間測量才能確定是否為高血壓。
既然血壓之高低決定高血壓之診斷,準確使用血壓計及聽診器就非常必要,測量血壓最好每日定時測量,因為血壓一日之間隨生理狀況有顯著變動,如果不定時量度,難免有起伏不定之數值,不能做為治療之參考。
所謂基底血壓(Basal pressure)乃指晨起之前或住院臥病間量度的血壓,而偶發血壓(Causal pressure)乃是診病之刻隨時量度的血壓,上面所列正常血壓數值是偶發血壓,也是一般常引用的血壓值。
量血壓不宜只算一次應連續在不同日期分別量度偶發血壓做參考,而且在診病之刻所量度的血壓數值,常屬偏高,應休息5-10分鐘才進行量度為宜。因此有人建議診斷高血壓,最好一次診病量度兩次,而且最少應有兩次以上的診病紀錄。
血壓之測量可以分為直接測量與間接測量兩種,直接測量法首先於1773年由哈勒斯把玻璃管直接插入馬之頸動脈開始,經過一連串之研究與改良,至今把針頭或導管插入動脈管徑內,連接導線和轉換器,即可在紀錄器上得知血壓之正確值。
間接測量法是利用聽診法,1896年意大利人洛西利用袖套(cuff)壓迫橈股 動脈,隨著動脈搏動支消失,在水銀柱讀出血管壓力作為血壓,以後瑞克林豪森認為成年人之袖套寬度為12-14公分。

量血壓的方法
檢查血壓時,醫生是用血壓計來測定血壓的,他會先用一個含有中空的橡皮管套,圍繞我們的上臂,這樣皮袖套一端以橡皮管連接壓力計,另一端連接橡皮打氣球,醫生用手反覆壓縮橡皮打氣球,將空氣打進橡皮袖套,而將上臂的動脈壓扁,使血液暫時中止流動,然後再慢慢將加壓空氣放出,一方面用聽筒聽聽您的動脈血管的聲音,當橡皮袖套內的壓力,降到比心臟打血的收縮壓力稍低一點時,血液就開始流動,發出聲音,醫生就紀錄此時的壓力,是為收縮壓,然後他繼續將袖套內的空氣放出,一方面繼續聽血液流動的聲音,當他聽不到聲音的時候,他就紀錄下當時的壓力,是為舒張壓。
正常人的血壓,在休息狀態下是: 收縮壓90-110毫米汞柱高度 舒張壓60-90毫米汞柱高度 測量部位的肢體不應有衣物的拘束,並以輕鬆,內翻及微曲為宜,包圍上臂的袖袋之下緣與前肘窩需有2-3公分之間隔,檢壓計的位置,以能清楚讀數為準,不畢計較與心臟位置是否呈現水準,因為根據研究,期間血壓獨樹音檢壓計位置肢變動相差無幾。
充氣壓力宜以手觸脈窕做初度定數,爾後再以聽診處接聽脈跳聲,直到完全無音之點,再充氣加壓三十毫米水銀汞柱高,充氣加壓以每壓上升十毫米之力量為佳,放氣時,水銀柱下沉速度約在每心跳兩到三毫米即可,首先出現跳升級為心縮血壓。
水銀柱之緩慢下沉,直到一點,脈跳音變弱或完全消失,仍是心舒血壓,檢壓計的水銀柱應該直立不斜,否則讀數容易發生偏差,尤其水銀應在0度位置,加壓之後水銀柱才相應增加,水銀會因蒸發或流失使準確性偏低,因此定期校準不能不加以留意。
血壓測度以「基底血壓」最具參考價值,在飯後10-12小時及舒適平躺三十分鐘後的血壓測定是基底血壓,而在清晨起床前量度血壓,最是基礎狀態,如若平常隨時測度的血壓,則為偶發血壓,門診問病診療概屬本類,由於經受各式刺激,此種血壓高低起伏,常常捉摸不定再加上人類緊張神經流動不定,難免血壓在不同時間及不同地點會有不同的讀數,身體姿勢變換固使血壓不穩,但不管平躺、坐姿及站立,其間血壓差別不大,雖然研究論述強調身體姿勢變換之影響,統計學上差別不大,但為求基底血壓準確,一切測度前足以影響生理及心理隻因素鷹加以禁絕,如避免抽煙,過度飽腹,暴露冰冷、過熱天氣,並在血壓測定前至少有五分鐘姿勢不要變動。
聽診器的品質當然越高越好,但大眾使用只要夠用,不必過於講究。根據一般比較,只要能及因直達耳朵,不會有誤差,就算品質稍差,也沒有關係,不會影響。
另外聽筒應輕放皮膚,只要稍加重力,能使外界雜音不流入干擾即可,過重則會影響讀數不準確,另外聽筒放置的位置以脈跳最強而逼近袖袋下緣,但不要接觸袖袋,否則放氣中間袖袋與聽筒的摩擦聲音,會影響聽音。
綜而結之,正確測量血壓除有效沒有誤差的血壓計之外,適度的袖袋急充氣囊寬度、充分水銀的檢壓計之外,尚需:
一、正確使用血壓計,袖袋應該均勻束緊上臂,充氣囊應貼附上臂內側,使嚇源與前肘窩相距2-3公分。充氣加壓時水銀上升速度適度(每壓上升約十毫米)下降速度,以每跳2-3毫米水銀柱為宜。加壓水銀宜高出觸摸上限血壓三十毫米以上,再逐漸放氣聽音,首先出現的脈音應是心縮血壓,再次脈音趨弱之點為心舒血壓,一般人以脈音完全消失之點,最為準確的心舒血壓。
二、 量度血壓之前,應充分休息,使身心完全不受任何刺激,可靜止五分鐘後再測度血壓。
三、每次測度血壓讀數並非一成不變,大多已起伏變動為常見的現象,如若相差10-20毫米,應非測度有誤,只有一次的異常血壓,就以為是高血壓,實為一大錯誤。因此,一般的診斷以三次以上的基血壓讀數超出160/90毫米為根據,臨床診斷高血壓應以伴有症狀者為主。

量血壓應注意什麼
許多人在匆促、緊張的情況下,量的血壓高,卻不一定是高血壓。根據世界衞生組織之建議與規定,受測者在血壓測量前三十分鐘不能有中度以上的用力情況,或是抽煙、喝刺激性的飲料等。測量前五分鐘,更要在舒適、安穩而愉快的氣氛下坐著休息,而且此時受測者之上臂,必須除去衣袖,靜置於扶手上。
一般之血壓測量,受測者採坐姿進行,但是若需要更詳盡的資料,可以再讓受測者平躺及站立三分鐘以後再量一次,如果同時紀錄心跳速度,則更具參考價值,這對於已有高血壓且在治療中的病人更需要。
當測量小孩或孕婦之前Korotkoff phase 4被認為是較佳的舒張壓值,因為小孩孕婦和成年人在心臟過動時,Korotkoff phase5的聲音往往一直到水銀柱壓力為零食都聽的到,主動脈閉鎖不全病人也是如此。
‧量血壓的原則
1. 腕寬度:肥胖者因上腕較粗,所以壓迫帶包緊上腕時,需更大的壓力,所以比直接法所測定的血壓值高,肥胖者量血壓使用的壓迫帶應以12×35公分為宜。
2.反覆測量時:反覆測量實在壓迫帶下容易引起靜脈瘀血,所以顯示值比真正的動脈壓高低不同,避免靜脈瘀血,壓迫帶應盡可能快速加壓,或下次測量前完全放壓,通常在反覆測量血壓兩次之後,第二次總比第一次低,因為第一次測量時血流被阻斷,放壓後該部末梢血管的開閉程度產生變化,末梢抵抗也有變化。百分之五十的人收縮壓及舒張壓都比第一次低,而百分之二十的人會上升,百分之五的人會不變,所以血壓應第一次測量就成功,如需反覆測量,至少要相隔15秒,才作第二次。
3. 有心律不整時因心博血量變動,血壓在每次收縮時均不同尤其是心房顫動的心律不整更明顯,此時最好三次測量做平均較為準確。
4. 往往病人二十年來並無高血壓,反而有低血壓的傾向,這種動脈硬化音年齡增加所引起的血管壁變化,有時因血管調節反射機轉的障礙,也有可能產生起立性血壓下降。
5.舒張壓測定到零,則表示血管壁是在高度弛緩狀態,臨床上常見於大動脈瓣閉鎖不全正。甲狀腺機能亢進症、腳氣、休克等,特別要提的一點是測量血壓時,最好不要把聽診器強力壓迫血管壁,假如過於壓迫,將血管壁物聽為所要聽的診音,結果會判定為零。
6. 血壓測定值的末數習慣上讀出雙數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B%98%E8%A1%80%E5%A3%93&variant=zh-hk
係唔係好多型號都差唔多 唔會唔準嫁? 你可攜你的血壓計去醫生度 check 下架
2007-07-05 7:36 am
同意第二位回答
有些少補充:
其實用水銀血壓計會有較少誤差,不過真係要人教至識用
用電子血壓計一定要依足指示,其中以手腕量度較少誤差
記緊手腕、血壓計和心臟盡量在相同高度
2007-07-05 5:50 am
血壓計主分2種
1. 水銀血壓計:準確度最高,最多醫護人員使用,要有一定既技巧才懂得運用,不能三言兩語可教識你

2.電子血壓計:使用方法非常簡單易學,只要跟足說明書步驟便可,有手腕及手臂兩款,而手臂會比手腕的準確度為高,

量血壓時必須請被量人停止說話兼除下手錶及因充血而繫緊的首飾,
若被量人處於以下狀況,該稍後10~60min才開始量血壓
1. 飯後
2. 運動後
3. 情緒激動時
4. 酒後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45: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4000051KK0441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