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言唐代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此說當否?試就有關史實作一評述。

2007-07-02 11:05 pm
有言唐代對宗教採取寬容政策。此說當否?試就有關史實作一評述。

應如何答?

回答 (1)

2007-07-16 10:23 pm
✔ 最佳答案
I. 唐代文化東傳的情況
甲. 引言
唐代武功顯赫,對外交通亦十分發達,中外文化得以廣泛發展和交流,影響所及以朝鮮和日本最甚,現述唐代文化東傳對朝鮮和日本的影響:

乙. 唐代與朝鮮的交通
一.交往
a.朝鮮半島的高麗、百濟及新羅三國都受唐代文化的影響。唐高宗時,曾支持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故此其漢化最深。
b.新羅經常派遣貢使、留學生來華,有些人甚至留下來當官。

二.影響
1.政治制度方面:新羅受唐文化影響最深,學生留學中國最多達百人,有些更在唐朝做官,因此新羅亦仿傚唐的政治制度,據此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組織。

2.科舉文學方面:朝鮮的科舉考試,以中國古籍<<左傳>>、<<禮記>>等為主科,可見其受唐文化的影響;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更在新羅廣為流行。

3.文字曆法方面:朝鮮本無文字,唐時利用漢字字形作音符,創朝鮮詞彙,新羅文字實亦由中國字音轉化而成;此外新羅曆法及律令都是模仿唐代律曆而成的。

4.宗教醫學方面:唐代盛行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禪宗等也在朝鮮流行,新羅亦以<<本草經>>、<<素問>>等中國醫書為教材,並把中國醫學傳入朝鮮。

丙. 唐代與日本的交通
一.交往
1. 日本自東漢時已遣使來華,唐代時更經常派「遣唐使」來華。隨行的還有留學生及學問僧,除一些人學成歸國外,有的長期逗留,甚至出任官職。
2. 唐代鑑真和尚東渡日本,不但把佛教律宗傳到日本,同時把唐代的建築、雕塑、醫藥等技術傳過去,貢獻甚大。



二.唐代文化東傳對日本之影響
1.政制方面:日本派往留唐的學生及遣唐使將中國的文化及典章制度傳回日本,日本孝德天皇對中國文化大表仰慕,遂模倣唐代之政制,推行「大化革新」,確定其官制、田制、刑法等。

2.文字方面:日本留學生吉備真備採用漢字楷書偏旁而造「片假名」;學問僧空海取漢字草書偏旁而造「平假名」,為日本現行文字之始。

3.宗教方面:唐代著名高僧鑑真東渡日本,留居當地十多年,不僅將佛教律宗傳入,還把有關建築、繪畫及草藥知識傳入日本。日本學問僧來華學習佛法,並將佛教傳回日本,使佛教漸流行於日本社會。

4.文化方面:中國的天文曆法、教育、文學、藝術、生產技術、服飾、娛樂、坐卧習慣亦陸續在唐朝傳入日本;中國節令風俗如中秋、除夕等亦傳至日本;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也是仿唐代長安而建。

5.遣使來華:日本不斷派「遣唐使」組成使節團來華,二百多年間共成行十九次,包括大使官員、學生、醫生等,他們對唐代政治、經濟、文化作出深入學習,回國後多以傳播。

II. 唐代與西域之文化交流
甲. 引言
唐代對外交通十分發達,中國文化廣泛外傳,外國事物也相繼傳入中國,大大促進了中外交化的交流,現述唐代文化西傳的情況及西方文化對唐代的影響:

乙. 唐代文化西傳的情況
1.絲織品之西傳:唐代以絲綢為主要輸出品,中西絲綢貿易繁盛。中國的絲織技術,如腳踏紡車、印染技術等通過安息、條支等西域國家傳入西方及印度唐代工匠也到中亞、西亞各地傳授紡織技術,歐洲的絲綢業由是發展起來。

2.造紙術之西傳:唐玄宗天寶十年,唐與大食爆發怛羅斯之役,唐軍為大食所敗,大批士兵被擄,其中不少為造紙工匠,造紙技術遂傳入大食,再輾轉傳至歐洲,對歐洲以及世界文化的傳播起極大作用。

3.學術知識西傳:唐代曾將中國文字、經書輸入高昌,高昌的刑法、婚姻風俗等多摹仿唐風,西域各國如疏勒、焉耆等亦學習中國文字及風俗,穿中國衣冠。在絲 路一帶,考古學家亦發現<<史記>>、<<論語>>的竹簡斷片,可見中國書籍文化已在唐朝傳至,而西域 各國及吐蕃、南詔等均遣皇子棶長安留學,使唐代長安成為當時西域人留學的中心。
4.工藝技術西傳:中國的繪畫及紡織法西傳,盛行於阿拉伯。印度人亦效法中國的鑄鐵及鑿井術。唐代的絲綢、茶葉、紙張、藥材等也輸往西域及天竺、波斯、大食等國家,並通過波斯轉銷到西方各地。

5.設立外貿機構:中外貿易發展迅速,唐政府於是在重要港口廣州設立「市舶司」,並於武威、張掖等陸路要衝置「互市監」,分別管理對外貿易,長安亦吸引很多西域弟子來華學習,使長安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丙. 西方文化對唐代的影響

1.物產方面:由於波斯、回紇及阿拉伯商人的販運,西域的香料、藥物、珊瑚、寶石、良馬等輸入中國,豐富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

2.工藝方面:唐代吸收了西域的琉璃製造術,使陶瓷的製作更精湛,研究成「唐三彩」。至於唐代的絲織品,由於受西域文化的影響,往往編有佛經故事的畫像,或織上波斯的花紋圖案。

3.藝術方面:唐代的繪畫和雕刻深受印度佛教藝術的影響,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雕塑可見一斑。此外,唐代流行跳胡騰舞、胡旋舞,彈琵琶、奏高昌樂曲、天竺樂曲,足以反映西域文化對唐代藝術的影響。

4.宗教方面:唐代中國僧人玄奘、義淨等,前往天竺遊學取經,使佛教在中國更為流行。此外,西域各國的宗教,如景教、袄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均於此時傳入中國。

5.文學方面:隨著佛教的傳入,唐代小說傳奇、變文等在內容上因而更形豐富;韻文方面也因音樂的盛行及佛經中梵文的翻譯而對切韻法有所改良,影響到近體詩對格律的追求。


III. 玄奘西行求法對中印文化交流的影響
甲. 引言
唐代中西交通發達,中外文化交流日盛,僧人往印度求法者甚眾,其中最重要者及玄奘之西行,現述玄奘西行求法的經過及影響:

乙. 經過
1.玄奘本姓陳名禕,隋末出家,他感到佛經翻譯多缺漏錯亂,遂決心效法法顯往天竺求取佛經。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從長安出發,經過沙州,出玉門關,越過沙漠,再經伊吾、高昌,翻過大雪山,歷盡險阻而至天竺。

2.到達天竺後,學習佛經,瞻仰佛跡,到中天竺摩揭陀國,入那爛陀寺拜戒賢為師,學習佛法,並代其師講經。後來參加了戒日王主持的曲女城辯論會。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攜回佛經回長安。

3.玄奘回國後,先後主持弘福寺和慈恩寺的譯經工作,十九年間譯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多卷,玄奘更口述其往天竺求法的經過,由弟子著成<<大唐西域記>>。

丙. 影響
1. 促進中外交通:玄奘沿著天山北路西行取經,回程時行走天山南路,足跡遍及印度,對中西交通的發展貢獻很大。

1.促進中印文化交流:自玄奘後,往天竺求法的人甚多,加速兩地文化交流。如雕刻、繪畫、建築、醫學、天文、音樂由印度傳來,中國的《道德經》也被譯成梵文。

2.介紹西域及南亞文化: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介紹了西域及南亞一帶的社會文化風俗,成為了中西交通的重要資料,有助後世對歷史及地理之研究,亦使國人對該地之見聞大增。

3.促進佛教在華的傳播:玄奘攜回六百多部經書歸國,及後大量翻譯經書,又創立了「法相宗」,中國遂成為佛教的傳播中心。

4.促使佛教傳播中亞:玄奘回國後從事譯經工作,引起外國高僧注意,大量來華學習佛法,使中國成為佛教經典中心,再由中國將佛教傳至朝鮮、日本,中國儼然成了佛教在遠東的傳播中心。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42: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2000051KK0217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