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2007-07-03 7:16 am
宋與西夏的戰爭,韓琦與范仲淹共同共同擔任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時邊區民有歌唱「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問題是這兩個人沒打過勝仗(屢敗屢戰?)還不斷損兵折將,對西夏戰爭均無建樹。怎麼會有這種歌謠傳出?

PS.下好水川之戰(1040~41年)~韓琦所領宋軍損失一萬餘人,隔年(1042年)與范仲淹一起抗禦西夏,時稱「韓范」,再度出戰,宋軍再度大敗,九千四百餘人全軍覆沒。

更新1:

齊大大:你貼的文章我有見過,不過我一直有疑問。1038年范仲淹就與韓琦共同接掌防務,接著1040~1042年接著損兵折將,尤其好水川之戰,宋朝再度失敗。宋仁宗聞知後震怒,貶韓琦、范仲淹。接著又發生定川寨之敗,葛懷敏等15員將領戰死。實在看不出「韓范」兩人有什麼功績,我才有此問。 而「慶曆和議」的功臣應該是「遼」的介入調停,以及實質利益的贈送。跟「韓范」兩人也無關聯。

回答 (5)

2007-07-03 7:53 pm
✔ 最佳答案
在下也曾經提問過類似問題,請參考【宋朝文人將領的幾個小問題】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22306182
西元1040年,宋仁宗康定元年,西夏軍攻下延州,北宋政府的「知延州事」范雍因此遭貶。宋朝廷派遣范仲淹知延州事,並與韓琦一同擔任與西夏的戰務。
范仲淹接掌延州不久,就對國內宣傳:西夏軍中盛傳「小范老子(現任的范仲淹)胸中自有數萬甲兵,不似大范老子(前任的范雍)可欺。」
隔年,公元1041年,宋夏「好水川之戰」,宋軍由韓琦領軍,全軍覆滅,一萬零三百名士卒無一生還,惟獨領軍的韓琦倉皇逃回,陣亡將士的遺眷攔住韓琦坐騎為已死的親人招魂悲泣,韓琦聞聲羞愧窘辱不已。但不久之後,北宋朝廷還是編造歌謠,宣稱是邊疆人民所歌,歌詞是「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這些歌謠,其實多半是北宋朝廷自己編造的,純粹自我陶醉、自以為有良兵悍將足以抵禦外侮。但這些宣言、歌謠對宋軍與遼、西夏之戰爭絲毫無補,徒然令後人感到肉麻而已。
韓琦、范仲淹是北宋知名的文人,其文章流傳後世,後人都能了解其文辭的優美、見解的精闢;但是其對於軍事一竅不通,對外戰爭屢戰屢敗,卻還有臉編造出這樣的宣傳、歌謠來自我陶醉,其人品修為可見一斑。
趙宋政府重文輕武,連帶兵打仗的將領也起用生性懦弱、雙手無力縛雞的文人,縱然科技發達、武器精進(熱兵器、火藥都在北宋時大量被運用於軍事上),也是徒呼奈何呀!
參考: 自己的心得,與「腦震盪的豬」大大的精闢見解
2007-07-03 9:00 am
  好水川和定川砦的慘敗,證明進攻方針難以收效,迫使宋仁宗放棄了進攻方針,改而采取范仲俺的守策。戰略确定以后,還必須有相應的措施來保證它的實行。于是范仲俺推行修固邊城、精練士卒、招撫屬 等相應的措施。 修固邊城就是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陣地修筑寨堡,建立軍事据點。范仲俺的部下种世衡建議,在延州東北二百里古寬州的故壘上筑城。這里地處要沖,右可屏障延州,左可得到山西的糧食,北可以進圖銀、夏二州。范仲俺采納了這個意見,派种世衡率兵前去修筑,夏兵來爭,种世衡就一邊作戰一邊搶修。城內缺乏水源,他出重金獎勵鑿井,終于從地下150尺處冒出了清泉,于是取名為清澗城。种世衡又大興營田,一年收獲糧食近万石,補充了軍糧;又募商賈通貿易,經濟上逐漸充實起來。同時,鼓勵軍隊練武習射,把銀錢當靶心,誰射中就賞誰,自此人人能射,終于使清澗城成為延州北面一個堅固的軍事要塞。在范仲俺及其后任的努力下,不僅修筑了新的軍事据點,而且還先后修复了永平、承平等舊寨12處;召回附近逃亡的蕃漢人戶,開辟營田數千頃,恢复了農業生產。考慮到當地百姓遠路輸納賦課,過于勞苦,范仲俺還奏請將 城縣升建為軍一級的行政單位,讓河中府、同州、華州的中下等戶,就近送繳課稅。在春夏季節,則調 延兵馬來 城這里,就近購食軍糧,可以節省3/10的買糧開支,還不算別的減省。經濟的恢复和軍事力量的加強,使延州及周圍附近的寨堡十分鞏固。夏軍私相告誡說:“別想打延州的主意了,現在的小范老了(指范仲俺)胸中有數万甲兵,不像大范老子(指范雍)好欺負。”
  范仲俺的主張又推行到陝西沿邊各路,沒過几年,宋在延州与慶州間修筑了大順城,在環州和鎮戎軍間修筑了細腰城和葫蘆泉諸寨,打通了各州之間的道路,擺脫了孤立無援的境地,一方有警,各方應援,宋軍的防守能力大大地加強了。 精練士卒,就是采取各种辦法提高軍隊的戰斗力。宋朝皇帝的詔旨中曾規定了各級將領統率軍隊的數目,若遇敵侵犯,地位低的軍官就帶軍隊先行出陣抵御。范仲俺說:“戰將不選擇适當的人,只以官階高低作為出陣先后的標准,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于是,他認真檢閱了延州的軍隊,淘汰了一批怯懦無能的將校,選拔了一批經過戰火考驗的有才干的人代替他們,他又淘汰老弱,選擇18000名合格士兵,把他們分成6部,讓每個將領統率3千人,分別予以訓練,改變了過去兵將不相識的狀況,臨戰時根据敵軍多寡,調遣他們輪流出陣抗敵。范仲俺又積极召募士兵,因為原來守邊的大都是從內地調來的已經腐化的禁軍,這批人既不耐勞苦,又因久戌思鄉,斗志不高,而從本地人民中召募士兵,熟悉山川道路,強悍敢戰,又因保衛家鄉,斗志較強。精練士卒,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此外,范仲俺能以身作則,將士沒喝上水他從不說渴,將士沒吃上飯他從不叫餓,朝廷賞賜給他的金帛都分發給將士。范仲俺賞罰分明,獎勵勇猛殺敵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將領,對克扣軍餉的貪污分子則當眾斬首,毫不留情。這樣,在范仲俺的率領下,西北軍中涌現出許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樣有勇有謀的將領,又訓練出一批強悍敢戰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這支軍隊仍是宋朝的一支勁旅。
  招撫屬 就是大力爭取宋夏交界的少數民族-- 族。在沿邊橫山一帶散居著不少 族部落,由于力量單薄,他們在宋、夏間持觀望態度,有的曾投靠西夏,為元昊作過向導。范仲俺一方面筑堡立寨,切斷他們与西夏的聯系,并用兵保護他們的安全;另一方面竭力招撫他們, 族酋長來見,范仲俺屏退衛兵,親自接入內室,推心置腹相談。 族人親熱地喚他“龍圖老子”(當時范仲俺的職銜是龍圖閣直學士)。對受戰爭損害的 族人民則撥給空地,發放糧食、農具等幫助他們恢复生產。這一政策更受到 族人民的擁護。這樣, 族部落紛紛歸附宋朝,擔任宋軍的向導,并出兵助戰,有力地支持了宋軍。
  通過實施以上的措施,扭轉了宋朝被動挨打的局面,使已經破坏的邊防重新又鞏固起來。邊境上流傳著一首歌謠說:“軍中有一韓(琦),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仲俺),西‘賊’聞之惊破膽。”而西夏境內由于長期用兵,物資奇缺,物价飛漲,百姓怨聲載道,無力戰爭。這樣,雙方從慶歷三年(1043年)開始議和,到慶歷四年正式達成和議。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勢得以轉危為安。
2014-09-13 9:27 p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9-06 11:18 am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07-07-03 7:20 am
當時宋的國力不振
他們兩個雖然沒有打過勝戰
但是也沒有打過"大敗戰",算是成功的牽制駐敵人(畢竟當時贏面本來就不大了)
當時也有所謂的"小范老子胸中自有十萬甲兵"

(個人知識淺薄,只知一二,有說錯請見諒)


收錄日期: 2021-04-20 22:28:1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702000016KK11921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