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

2007-07-01 1:40 am
1)書名
2)作者
3)成書朝代
4)篇幅
5)書名由來
6)內容主旨
7)文學成就
(*****請詳細介紹)

回答 (2)

2007-07-01 2:39 am
✔ 最佳答案
《聊齋誌異》.....
1) 書名: 《聊齋志異》,又稱《聊齋》,俗名《鬼狐傳》

2) 作者: 蒲松齡{(1640年—1715年),生於明朝崇禎十三年,卒於清朝康熙五十四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人,蒙古族(有爭議)。世稱「聊齋先生」,更有「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美譽。}

3) 成書朝代: 清朝{《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不知道應該是生前還是死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

4) 篇幅:全書四百九十餘篇,四十餘萬字。手稿本編為八冊,今存半部,四冊,二百三十七篇。清朝及二十世紀前半最通行的刊本為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六十年代以來,十二卷足本已出多種,成為新的通行本。

《聊齋》文體有兩種:筆記和短篇小說。前者承繼六朝以來的筆記小說傳統,是傳聞的記錄,篇幅大多比較短小。後者承唐代以來的傳奇小說傳統,大多篇幅漫長,記敘委曲,且多出作者的意想和創作,是地道的今之所謂小說。


5) 書名由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聊」乃「寄託」之意),「誌異」即記述異聞,這就是書名的含意和來歷。

6) 內容主旨:《聊齋》中的小說作品可大致分為寫情與寓意兩類。前者以讚美愛情為主,兼寫美好的親情、友情,屬美情小說。後者以揭露社會黑暗即抨擊官場、科場為主,兼及不良世風,屬諷諭小說。《聊齋誌異》的青年女性,有許多是狐仙、鬼女、花精,其中大多數個性突出、感情真摯、光彩照人。蒲松齡透過小說顯現出他理想中的女性形象,這些形象是他現實所見的矛盾。
傳統社會的父權、族權讓女性壓得抬不起頭,女性自由也被限制,偏偏蒲松齡筆下的女子是大膽豪放,不懼世人眼光(寡婦細柳),蒲松齡給予她們權力對抗男人(被老公賣掉的翠仙),她們的勇氣與機智不輸男人(保全清白的張氏婦),甚至她們比官府更能解決社會問題(有法力與相人之術的小二)。
在《聊齋誌異》中,被壓抑的女性有了解放的出口,她們在故事裡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受俗世拘束。( http://www.jour.nccu.edu.tw/homepage/mpsuen/essay931_f2.doc )


7) 文學成就:在清初,文言小說有很好的發展,尤其是蒲松齡的《聊齋》。全書將深刻的歷史事實,融匯於千奇百怪的鬼狐故事之中,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將中國的文言小說推至高峰。
 --神話與現實結合
 --富浪漫主義色彩
 --講求構思藝術
 --語言精妙
 --善於描寫
 --體例創新
http://hk.chiculture.net/0422/html/b03/0422b03.html (詳細清到這裡看)

hope that they can help you=)
2007-07-01 1:48 am
《聊齋志異》,又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的著作。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a/a4/EPSN0040.JPG/180px-EPSN0040.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臺灣一出版社之聊齋
在文學史上,它是中國文學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魔、鬼、妖,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係,反映了17世紀中國的社會面貌。同鄉好友王士禎則為《聊齋志異》題詩:「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士禎對《聊齋志異》甚為喜愛,給予極高評價,並為其作評點,甚至欲以五百兩黃金欲購《聊齋志異》之手稿而不可得。
《聊齋志異》完成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蒲松齡生前多以抄本流傳,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第一次由趙起杲在浙江嚴州刻印。
章節

由卷一至卷十二

[編輯] 評價

紀曉嵐:「才子之筆,莫逮萬一。」
馮鎮巒〈讀聊齋雜說〉:「聊齋非獨文筆之佳,獨有千古,第一議論醇正,準情酌理,毫無可駁。如名儒講學,如老僧談禪,如鄉曲長者讀誦勸世文,觀之實有益於身心,警戒頑愚。至說到忠孝節義,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為有關世教之書。」
陳廷機《聊齋志異》序:「亦以空前絕後之作,使唐人見之,自當把臂入林,後來作者,宜其擱筆耳。」
魯迅評論《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雖亦如當時同類之書,不外記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寫委曲,敘次井然,用傳奇法,而以志怪。變幻之狀,如在目前;又或易調該弦,別敘崎人異行,出於幻滅,頓入人間;偶敘瑣聞,亦多簡潔,故讀者耳目,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書,大抵簡略,又多荒誕不情;《聊齋志異》獨於詳盡之處,示以平常,使花嬌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而又偶見鶻突,知復非人。」1。
版本

鑄雪齋抄本 乾隆十六年(1752年)
黃炎熙選本
青柯亭刻本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
影響
《聊齋志異》在清代風行一時,類似《聊齋志異》的小說大量出現:

沈起鳳《諧鐸》
袁枚《子不語》(又名《新齊諧》)
閒齋氏《夜譚隨錄》
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宣鼎《夜雨秋燈錄》
王韜《淞濱瑣話》、《淞隱漫錄》
時至近代,《聊齋志異》魅力未減,書中多部作品如《聶小倩》、《勞山道士》、《阿寶》、《促織》、《陸判》、《田七郎》、《羅剎海市》、《畫皮》、《酆都御史》、《龍無目》、《狐諧》、《雨錢》,經改編成小說、戲曲、電視劇、電影,燴炙人口,為今人所熟悉。

書目

《注聊齋志異圖詠》十六卷 (清)蒲松齡撰 (清)呂湛恩注 上海同文書局 清光緒12年(1886年)
《聊齋志異》(清)蒲松齡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ISBN 7-5325-3926-1
《聊齋志異》在世界上享有盛名,有多種文字翻譯本。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08:4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30000051KK0323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