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其實在孔子的學說中,君子與小人是在道德上各走極端的兩種人,在《論語》中,孔子常以君子及小人作道德上的對比,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於是,君子擁有所有品行的優點,小人則集合所有不合乎道德的東西。君子不會做壞事,小人不會做好事。故中國人看人較容易將其定性為好人、壞人,而且不存在好人有時會做壞事,壞人會做好事!
這種君子小人黑白二分的看法,放入在實際的政治爭辯中,就會很容易變得不可理喻。北宋時代,很多政見相近的士大夫認為自己按儒教理論行事為人,有別於一些以結黨營私攀附權貴的大臣,故自稱為君子,對方為小人。新舊黨爭中,司馬光等舊派大臣認為新法著重功利計算,是『喻於利』,非君子所為,故稱對方為小人。其實元祐黨人在宋徽宗年間新黨蔡京執政時,已不是君子,而是被蔡京列為姦黨。可見君子小人甚至姦黨,都是看那一黨得勢而定。這也顯出孔子學說太過將人和事歸於一,以至後世士大夫不能將政務與人的品格分開,一有意見不合就上綱上線說別人是小人姦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