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約翰·連儂(John Lennon,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生於英國利物浦,著名樂隊披頭四成員。
生平
1959年,連儂和四位當地青年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斯達特·蘇特克裡(Stuart Sutcliffe)、彼得·貝斯特(Peter Best)組成了一支搖滾樂隊,他們先是在本地演出,後又到德國漢堡工作。樂隊幾經易名,最後定為「披頭四」(The Beatles 、又譯「金龜」)。布萊恩·易普斯坦(Brian Epstein)在利物浦洞穴俱樂部看到樂隊表演後,主動提出擔任樂隊經紀人。此時斯達特已經離隊。易普斯坦四處向唱片公司宣傳樂隊,引起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的注意,後者同意為他們錄製唱片。由於馬丁對貝斯特的技術提出異議,樂隊吸收了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作代替貝斯特擔任鼓手。
樂隊在1962年10月5日發行了首張單曲《愛我吧》(Love Me Do),上升到排行榜17位。次年1月11日發行的第二首單曲《請取悅我》(Please Please Me)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首張專輯也名登英國排行榜首。 1963年3首單曲連續獲得第一名《從我到你》(From Me to You)、《她愛你》(She Loves You)和《我想握往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同年在英國的巡迴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接著他們開始向大洋彼岸的美國樂壇進軍。1964年「披頭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征服美國。唱片及單曲洪水般佔領排行榜,「披頭四狂熱」(Beatlemania)迅速在世界範圍蔓延。
據統計,1964年第一季度,「披頭四」的唱片銷售量高達美國唱片總銷售量的十分之四,《辛勞之夜》(一夜狂歡,A Hard Day's Night)和《救命!》(Help!)兩張專輯在藝術和商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使連儂和麥卡持尼被公認為是搖滾時代最有才能的作曲伙伴。1965年的單曲《昨天》(Yesterday)深受世界各國歌迷的喜愛。1967年,「披頭四」樂隊發行了一張受到空前歡迎的專輯《胡椒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樂團》(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在流行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唱片不僅是「披頭四」樂隊的鼎盛之作,同時也是樂隊的一個轉折點,布萊恩·易普斯但之死,事業上的不順利,樂隊內部的爭執,給「披頭四」樂隊帶來了不祥的陰影,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在1968年創作併發行了一套名為「披頭四」的雙唱片集,因封套是雪白的,故以「白色專輯」(White album)著稱。同年成立「披頭四」自己的蘋果公司(Apple)。約翰·連儂認識了日本先鋒藝術家小野洋子。並與她合作發行了一張名為《兩個處子》(Two Virgins)的唱片,隨後又組建了「塑膠小野樂團」(Plastic Ono Band)。
1969年,連儂的第一首個人熱門歌曲《給和平一個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是一首反戰歌曲,同年與小野洋子結為夫婦。此時「披頭四」內部矛盾重重,發行了兩張專輯《艾比路》(Abbey Road)和《讓它去》(Let it Be)之後,樂隊於1970年宣佈解散。1971年,連儂和小野洋子離開英國移居美國紐約。他們從1971年到1974年不斷有唱片專輯問世,包括《想像》(Imagine)、《紐約城瞬間》(Sometime in New York)、《思想遊戲》(Mind Games)、《牆與橋》(Walls and Bridges)。
1975年,連儂的兒子西恩連儂(Sean Lennon)出生,使他毅然放棄了一切音樂活動,和妻兒平靜地生活在一起,流行樂壇有5年之久沒有聽到他的聲音。1980年,約翰·連儂和小野洋子的新作雙重幻想(Double Fantasy)的出版似乎預示著連儂在1980年代將有更多的佳作問世。
死亡
1980年12月8日晚10點49分,連儂在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狂熱男性歌迷馬克·大衛·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槍殺,終年40歲,引起舉世震驚。搖滾樂壇也失去了有史以來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