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的確,吐露港原名大埔海,吐露港此名是由港英的第十二任港督卜力爵士 (Sir Henry Arthur Blake)所改的。
光緒二十四年 (1898年) ,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及附近二百多個島嶼租予英 99年。翌年4月,英國直式接管新界時,發生了大埔之戰。
* * *
大埔之戰與吐露港的得名
港英當局在正式接管新界以前,於1899年3月24日派警察司梅含理(Francis Henry May)在大埔修建警署,遭到當地群眾反對。4月7日梅含理赴大埔檢視警署席棚修建情況時,又被當地百姓圍攻。港督卜力聞訊即派兵200名去鎮壓,但寡不敵眾。4月15日,卜力再派警察25人和香港防衛軍一連馳援,分兩路強行開進大埔,早已守衛在這裡的中國軍民1200多人向英軍展開了猛烈的進攻,英軍傷亡慘重,梅含理被困在一土坡上。16日,卜力再派英艦「名譽」號載運正規軍一批駛向大埔東南的吐露港,發炮轟擊,掩護步兵登陸,圍解,英軍佔領大埔附近山頭。
其後,增援的英軍與新界鄉民先戰於大埔,再戰於林村,最後攻陷了吉慶圍,新界自此落入英人之手。自從英國人占領后,大埔海改以英文“TOLO HARBOUR”命名,反過來中譯”吐露港”沿用至今。
http://www.rotary3450.org/tolo-harbour/rotary-club/01ABOUT/03.asp
http://www.hebwht.gov.cn/datalib/2004/NewEvent/DL/DL-20040219094932/
http://www.takungpao.com.hk/news/07/05/31/HY-744364.htm
* * *
吐露港的歷史
今日新界大埔海面,從前稱為大步海,又名媚川都,有池養珠蚌,名媚珠池,為古時採珠名地,清嘉慶二十四年修纂的《新安縣志》云:
媚川都在城南大步海,南漢時採珠於此。
又云:
媚珠池,舊志雲在大步海,漢時採珠於此。
大埔採珠的歷史頗久,從唐開元直至明初都在這裡採珠進貢,為我國合浦以外的重要產珠地之一。
最盛時是在五代南漢(公元九○五年至九七一年)時期,南漢王劉鋹建都廣州,在大主六年(公元九六四年)改大步為媚川都,從海門鎮招募能採珠的土人三千名為兵,常川駐在這裡,終年為他搜集珍珠。由於古時並沒有人工養珠,漁民只可以繩纏身,縛以石塊,閉氣潛入深海中找尋天然珠蚌。不少漁民被大魚襲擊,甚至溺斃,成為當時苛政之一。
後來劉鋹為宋太祖所滅,太祖認為採珠擾民誤國,於是在公元 972 年下令禁止採珠。大埔採珠之舉就被廢棄,到了元朝又恢復。元大德三年,甚至編置艇戶七百家為珠人,並派了三名監督官加緊監采。因為採珠很辛苦,採不到時要受罰,艇戶逃亡的很多,所以要加派官員監視。這樣直到明朝,洪武七年採珠五月,僅得珠半斤,遂移地合浦。朝庭亦下令禁止民間採集,自此採珠業由官方壟斷。至清代,大埔海一帶的珠蚌幾乎都被網羅怠盡,採珠業亦因此日漸息微。
http://www.bwsk.net/xd/y/yelingfeng/lhdg/212.htm
http://www.fotogb.com/hketa/060512
* * *
吐露港養珠業的重振
早在1950年代,本港大埔水域全盛時期曾有4個人工珍珠養殖場同時經營,分佈在老虎笏、阊枝莊、鳳凰笏、吉澳等地方。珠寶商周大福及商人馮秉芬是其中兩名老闆。
至1960年代初,政府開始興建船灣淡水湖,大規模開山劈石的工程導致大埔水質惡化,加上颱風溫黛亦摧眦了部分養珠場的設施,珍珠養殖收成受影響。加上70年代香港工業起飛,環境水質被進一步污染,珍珠養殖業終告式微,養殖技術一度在香港失傳。
隨著船灣淡水湖工程完成,加上吐露港排污設施發揮作用,本港工業又逐漸北移,令近年大埔水域水質大為改善。由於老虎笏水溫適中,吸引大量有利培育珍珠的貝類及貝苗繁殖,珍珠養殖業再度興起。
葉定民3年前在老虎笏海灣潛水,發現海底佈滿珍珠貝,但香港卻無人懂養殖技術,於是他四出尋訪,到美國、日本求學養珠術,幾經轉折終在海南島國家海洋研究所學會人工珍珠養殖法,至 2002 年,香港珍珠養殖場在大埔老虎笏正式開業。
圖片參考:
http://www.fotogb.com/albums/hk/hketa/060512/RIMG0031.thumb.jpg
http://www.ecotourism.org.hk/other%20files/News/PearlFarm.htm
* * *
希望大埔的養珠業可以順利發展,讓香港出產自己的珍珠,使東方之”珠”之名名乎其實。
2007-07-02 17:01:07 補充:
多謝老作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