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无论怎样,谈论死亡都是一个不怎么让人高兴的话题。可是眼见着报章上关于自杀的消息越来越多,一个个视死如归、拉都拉不住的样子,总忍不住想叹气。也只有那些思想混乱、追求完美的年轻人,才会想到在青春还散发着向日葵气息的时节选择枯萎,而那些宅心仁厚、脑满肠肥的中年人,每日里却忙着健身减肥,各种保健药片汤剂猛劲地往肚子里灌,只恨不能再多活五百年,哪里会想到结束自己苦尽甘来的生命。
据闻,印度南部是世界上少男少女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年轻人自杀和死亡率也非常高,在台湾地区,10年来年轻人自杀增长了5成,在日本,自杀则成了年轻人竞相效仿的风气……青春和死亡,就这样不可思议地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秘鲁当代作家略萨曾在长篇小说《酒吧长谈》中,借主人公圣地亚哥·萨瓦拉之口说:“自杀是需要勇气的。”但对于那些把天堂选作“避难所”的年轻人来说,自杀恰恰是一种胆怯的表现。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位性格暴戾的父亲,那么打碎一只杯子,就无异打碎了整个世界。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年轻人来说,生命无疑也是一个脆弱的容器,刚嗅到风暴的味道,还未经历暴雨的侵袭,就已经选择了胆怯的放弃。
艺术家是整个世界上最偏爱自杀的一族,对于死亡的诗意渲染,更使得无数年轻人树立了想死要趁早的信念,义无反顾地投身黑暗世界。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电影演员嘉宝,荷兰画家凡·高,中国的海子……这些公然违背《圣经》中上帝的意愿而提前结束尘世之旅的艺术家们,虽然在死的时候大多已不再年轻,但却因死前在作品中刻意美化死亡,死后被后人狂热崇拜而影响了现在无数青年人。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死亡本身就是缅怀青春的一种方式。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个励志的句子,然而也有人毫不留情地指出,这个诗句充满神秘、不安的气息,讲述的正是青春与死亡的辨证关系。果然,后来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顾城用斧头和鲜血结束了他寻找“光明”的最后步履。
年轻人自杀,要么因为爱情,要么因为穷困,要么因为工作压力。近几年,因为最后一种原因寻短见的呈上升趋势,受文学作品影响,带点赶时髦意味的自杀反而罕见了,沉痛之余也有欣慰。工作逼死人那是时代潮流不可逆转,我们还可以借机痛骂一回资本家。因为一点疙瘩解不开就做无谓的牺牲,实在太划不来了。据闻因为工作压力大,不少人白天在单位鞠躬尽瘁,夜晚还要通宵加班。某日我工作到凌晨上QQ一看,里面人头攒动从来没这么热闹过,打招呼时大家异口同声道,“工作诚可贵,睡眠价更高,若为生命故,两者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