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由誰發明的?

2007-06-27 2:29 am
他的一生是怎樣的?

回答 (4)

2007-06-27 2:33 am
✔ 最佳答案
問﹕何時發明?
答﹕1928年

問﹕何人發明?
答﹕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
  他是蘇格蘭生物化學家,出生在蘇格蘭的洛克菲爾德(Lochfield)。
  他是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細菌學教授。

問﹕如何被發明?
答﹕這是一次意外的發現。
  弗萊明本來在實驗室進行和抗生素無關係的實驗。
  他渡假回來後,發現一種叫 Penicillium notatum 的真菌污染了培育皿,
  並將金黃色葡萄球菌殺死。
  詳情可以參考以下引文﹕


一九二八年七月下旬某日,一粒不知來自何處的黴菌孢子,落到了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實驗室的某個培養皿上。當時,弗萊明正為了撰寫一篇有關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回顧論文,而培養大批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不過整個八月裡,弗萊明都在鄉間度假,直到九月三日才返回實驗室。

放假回來的弗萊明將一堆用過的培養皿,堆在水槽中準備清洗;有位之前的助理正巧來訪,弗萊明順手拿起最上層一個還沒浸到清潔劑的培養皿給助理看。突然,他的注意力被某個奇特的景觀所吸引:該長滿細菌的培養皿有個角落長了一塊黴菌,其周圍卻清潔溜溜,細菌不生。弗萊明馬上想到該黴菌可能分泌某種物質,殺死了細菌或抑制了細菌的生長。於是弗萊明便將該培養皿上的黴菌取出培養,並試著分離其中的有效成分;盤尼西林(penicillin,又稱青黴素)因此問世。

2007-06-26 18:34:11 補充:
費林明是發現能抑制細菌感染疾病的盤尼西林的科學家。他更因而於一九四五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費林明生於農家。小時候,需在家裡的農場工作。有一次,他的父親意外地救了一位貴族的兒子。該名貴族為表謝意,便供費林明到倫敦諗醫科。費林明在當地的理工學院畢業後,便轉往倫敦大學的聖瑪麗醫學院諗書。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被派到前線的戰地醫院工作。他看到許多士兵因傷口受細菌感染而死,便決心找出治療細菌感染疾病的方法。

2007-06-26 18:34:36 補充:
戰後,費林明返回聖瑪麗醫學院教書並繼續他對細菌的研究工作。一九二一年,他發現了「溶菌西每」,溶菌西每就像人類的眼淚一樣,可以阻止某些由細菌引起的感染。可惜,這溶菌西每卻不能抑制較嚴重的細菌感染疾病。

2007-06-26 18:34:48 補充:
一九二八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下,費林明在研究葡萄球菌實驗中發現了一種可以抑制細菌生長的西每。他進一步進行實驗並發現這種西每含有一種抑制細菌生長的物質,這就是盤尼西林。盤尼西林可以殺死許多引起疾病的細菌,而且不含毒性。然而,在費林明嘗試把盤尼西林應用到人體上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直至一九三九年,另外兩名科學家,錢恩和弗洛里成功克服了這些困難,使盤尼西林能廣為葯用。因此,這兩位科學家與費林明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

2007-06-26 18:35:00 補充:
後來,當年供費林明諗書的貴族的兒子又得了細菌感染疾病,而再救他一命的,就是費林明發現的盤尼西林。
2007-06-27 2:41 am
問﹕何時發明?
答﹕1928年

問﹕何人發明?
答﹕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
  他是蘇格蘭生物化學家,出生在蘇格蘭的洛克菲爾德(Lochfield)。
  他是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細菌學教授。

問﹕如何被發明?
答﹕這是一次意外的發現。
  弗萊明本來在實驗室進行和抗生素無關係的實驗。
  他渡假回來後,發現一種叫 Penicillium notatum 的真菌污染了培育皿,
  並將金黃色葡萄球菌殺死。
  詳情可以參考以下引文﹕


一九二八年七月下旬某日,一粒不知來自何處的黴菌孢子,落到了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實驗室的某個培養皿上。當時,弗萊明正為了撰寫一篇有關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回顧論文,而培養大批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不過整個八月裡,弗萊明都在鄉間度假,直到九月三日才返回實驗室。

放假回來的弗萊明將一堆用過的培養皿,堆在水槽中準備清洗;有位之前的助理正巧來訪,弗萊明順手拿起最上層一個還沒浸到清潔劑的培養皿給助理看。突然,他的注意力被某個奇特的景觀所吸引:該長滿細菌的培養皿有個角落長了一塊黴菌,其周圍卻清潔溜溜,細菌不生。弗萊明馬上想到該黴菌可能分泌某種物質,殺死了細菌或抑制了細菌的生長。於是弗萊明便將該培養皿上的黴菌取出培養,並試著分離其中的有效成分;盤尼西林(penicillin,又稱青黴素)因此問世。
參考: me
2007-06-27 2:37 am
弗萊明發現青黴素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9月15日訊】1928年9月15日,亞歷山大‧弗萊明發明了青黴素,這使他在全世界贏得了25個名譽學位、15個城市的榮譽市民稱號以及其他140多項榮譽,其中包括諾貝爾醫學獎。

亞歷山大‧弗萊明是位小個子蘇格蘭人,他有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襯衫領子上常常繫著蝶形領結。每個小學生都讀過弗萊明的傳奇故事——他在皮氏培養皿中發現青黴素黴菌;攻克一道道技術難關;同眾多持懷疑態度的人展開長期不懈的鬥爭,最終取得了勝利——青黴素的發明成為20世紀醫學界最偉大的創舉。數十年後,嚴肅的歷史學家們還在整理他的傳奇故事。的確,弗萊明發明了青黴素,但他並沒有意識到他發現的是什麼——對此他一無所知。後來是另外兩位科學家——霍華德‧弗洛里和厄恩斯特‧錢恩從這個已被人遺忘的發現中挽救了有治療效果的黴菌,證明了青黴素的功效,並把這項技術奉獻給人類,從此開創了抗生素時代。

弗萊明從一個窮苦農民的兒子成長為卓有學識的細菌學家,在倫敦聖瑪麗醫院從事細菌學研究幾乎就是他事業的全部。他兩次在實驗室裏獲得意外發現的故事已廣為人知。第一次是1922年,患了感冒的弗萊明無意中對著培養細菌的器皿打噴嚏;後來他注意到,在這個培養皿中,凡沾有噴嚏黏液的地方沒有一個細菌生成。隨著進一步的研究,弗萊明發現了溶菌酶——在體液和身體組織中找到的一種可溶解細菌的物質。他以為這可能就是獲得有效天然抗菌劑的關鍵。但很快他就喪失了興趣:試驗表明,這種溶菌酶只對無害的微生物起作用。1928年運氣之神再次降臨。在弗萊明外出休假的兩個星期裏,一隻未經刷洗的廢棄的培養皿中長出了一種神奇的黴菌。他又一次觀察到這種黴菌的抗菌作用——細菌覆蓋了器皿中沒有沾染這種黴菌的所有部位。不過,這一次感染的細菌是葡萄球菌,這是一種嚴重的、有時是致命的感染源。經證實,這種黴菌液還能夠阻礙其他多種病毒性細菌的生長。

青黴素(弗萊明在確認這種黴菌是一種青黴菌之後選定了這個名字)是否就是他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的天然抗菌素?它是可敷在傷口上的有效殺菌劑嗎?進一步的試驗表明,這種抗菌素作用緩慢,且很難大量生產。他的熱情也隨之涼了下來。在他轉向其他研究專案之前,他在1929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介紹了自己的上述發現,但當時這篇論文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弗萊明在論文中提到青黴素可能是一種抗菌素,僅此而已。他沒有開展觀察青黴素治療效果的系統試驗。他給健康的兔子和老鼠都注射過細菌培養液的過濾液——進行青黴素的毒性試驗,但從未給患病的動物注射過。如果當時他做了這方面的試驗,這種「神奇藥物」很可能會提早10年問世。

在英美兩國媒體的共同努力下,關於弗萊明為創造一項醫學奇蹟而堅持不懈奮鬥的傳奇故事很快就誕生了。

媒體在科學史上幾乎很少犯下如此嚴重的愚蠢錯誤。它們把弗萊明描述成發現青黴素的天才,而對牛津大學的研究小組要麼只字不提,要麼僅用幾句話一帶而過。但在弗萊明本人的演講中,他總是把青黴素的誕生歸功於弗洛里、錢恩和他的同事所作的研究。

諾貝爾獎評獎委員會並沒有受輿論的蒙蔽,而將194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授予弗萊明一人。作為弗萊明的合作者,弗洛里和錢恩與他共同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亞歷山大‧弗萊明1955年逝世,終年74歲。持修正觀點的傳記作家和歷史學家們及時寫出了關於青黴素發明過程的真實故事。然而,那些神話般的傳說很難被人們忘卻。《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仍然記載著關於弗萊明傳奇故事的大部分內容。
2007-06-27 2:36 am
問﹕何人發明?
答﹕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
  他是蘇格蘭生物化學家,出生在蘇格蘭的洛克菲爾德(Lochfield)。
  他是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細菌學教授。

問﹕如何被發明?
答﹕這是一次意外的發現。
  弗萊明本來在實驗室進行和抗生素無關係的實驗。
  他渡假回來後,發現一種叫 Penicillium notatum 的真菌污染了培育皿,並將金黃色葡萄球菌殺死。

一九二八年七月下旬某日,一粒不知來自何處的黴菌孢子,落到了英國倫敦大學聖瑪莉醫學院細菌學教授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 1881-1955)實驗室的某個培養皿上。當時,弗萊明正為了撰寫一篇有關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的回顧論文,而培養大批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不過整個八月裡,弗萊明都在鄉間度假,直到九月三日才返回實驗室。

放假回來的弗萊明將一堆用過的培養皿,堆在水槽中準備清洗;有位之前的助理正巧來訪,弗萊明順手拿起最上層一個還沒浸到清潔劑的培養皿給助理看。突然,他的注意力被某個奇特的景觀所吸引:該長滿細菌的培養皿有個角落長了一塊黴菌,其周圍卻清潔溜溜,細菌不生。弗萊明馬上想到該黴菌可能分泌某種物質,殺死了細菌或抑制了細菌的生長。於是弗萊明便將該培養皿上的黴菌取出培養,並試著分離其中的有效成分;盤尼西林(penicillin,又稱青黴素)因此問世。

------------------

他的一生:

亞歷山大·弗萊明爵士(Sir Alexander Fleming,1881年8月6日—1955年3月11日),蘇格蘭生物化學家,出生在蘇格蘭的洛克菲爾德(Lochfield),家中世代務農。1906年從倫敦聖馬利亞醫院(St. Mary's Hospital)醫科學校畢業。1928年弗萊明在倫敦大學講解細菌學,那時弗萊明正為了撰寫一篇有關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p.)的回顧論文,在實驗室裡培養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 aureus),七月下旬黴菌孢子掉進這個培養皿之中,8月份弗萊明本人在鄉下度假,9月3日返回實驗室。這時弗萊明發現長滿細菌的培養皿有個角落長了一塊青黴菌(Penicillium notatum),周圍卻沒有細菌滋長,弗萊明馬上意識到黴菌可能有殺菌作用,並將這個現象發表在1929年的英國實驗病理學期刊。後來他又作了許多相關的實驗,隨即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提煉單純的盤尼西林,缺乏這個技術,使他無法繼續觀察研究,隨著磺胺類藥物的出現,人們普遍對青黴素的報告不感興趣。1935年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系主任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1898-1968)和旅英的德國生物化學家錢恩(Ernst Boris Chain)合作,研究青黴素的性質、分離和化學結構,解決了青黴素的純煉問題。後來以弗洛里為首的研發團隊從青黴菌中提取出了抗生素盤尼西林(又名青黴素,Penicillin),牛津病理學系主任的哈里斯(Henry Harris)曾說過:「沒有弗萊明,不會有錢恩及弗洛里;沒有錢恩,不會有弗洛里;沒有弗洛里,不會有希特利;沒有希特利,則不會有盤尼西林。」1941年首次於人類測試青黴素;青黴素的發現,完全改變了人類與傳染病之間生死搏鬥的歷史,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以延長。弗萊明因此與錢恩和弗洛里共同獲得了194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收錄日期: 2021-04-20 20:53: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26000051KK0330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