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為中國做過甚麼?

2007-06-26 9:21 pm
鄧小平為中國做過甚麼?

回答 (4)

2007-06-26 9:26 pm
✔ 最佳答案
鄧小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重定向自鄧小平)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鄧小平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5/DengXiaoping.jpg/180px-DengXiaoping.jpg



軍委主席
1981年 – 1989年(中國共產黨)
1983年 –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d/Flag_of_the_Chinese_Communist_Party.svg/22px-Flag_of_the_Chinese_Communist_Party.svg.png
中國共產黨

出生:
1904年8月22日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e/China_Qing_Dynasty_Flag_1889.svg/25px-China_Qing_Dynasty_Flag_1889.svg.png
清國四川省廣安縣

逝世:
1997年2月19日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a/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25px-Flag_of_the_People%27s_Republic_of_China.svg.png
中國北京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學名希賢,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廣安人,中國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81年至1990年間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評價鄧小平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黨和國家的第二代領導核心」(第一代領導核心是毛澤東)。
鄧小平未曾擔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的職務(1950年代曾擔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是毛澤東),但他被認為是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他是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提議者,中國共產黨將以他的政治理念為核心的理論稱為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政策幾乎影響到了20世紀後期每個中國人,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世界。他共有八次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兩次當選該刊「年度風雲人物」(1978年和1985年)。
進入鄧小平時代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e/GPN-2002-000077.jpg/180px-GPN-2002-000077.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79年鄧小平在出訪美國期間參觀NASA
在1978年底以前,鄧小平還不是黨內最高領導人,華國鋒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務院總理的身份繼續領導中國發展,鄧則是黨內四個副主席之一(另三人是葉劍英、李先念和汪東興)。華國鋒被認為與鄧小平在政治路線上相左:華國鋒雖解決了四人幫和停止了文革,但文革時期的許多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包括自1958年以來數百萬被劃歸右派的共產黨成員和文革時被打倒的大多數人,他們和他們的家屬、親人沒有停止過對這些本質性問題的追究。華國鋒基本維持了文革後期的政治思路,將「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發表的《學好文件抓住綱》,此話即是後來被中國共產黨所批判的「兩個凡是」)作為其政治理念。「兩個凡是」的演變結果則是華國鋒遭到了黨內以鄧小平為首的人抵制,並成為鄧小平在接下來近兩年中對華國鋒所批評的最主要觀點。
1977年,鄧小平以主管科技文化的國務院副總理身份恢復了日後對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高考,令中國所有學校重新通過統一考試招收新生。在1978年初,鄧小平在當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將知識分子的政治定位從文革時期的底層扭轉稱為「為社會主義服務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改變了自文革以來知識分子飽受歧視的現象。此舉由於在實質上是改變了共產黨在文革時期的一大政策,因而在黨內引發諸多不同聲音,鄧以及他的支持者在政治局的支持和華國鋒的默許下平息了黨內分歧,也令自己的政治地位大幅提高。
1978年2月26日,鄧小平主持召開了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在本世紀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們國家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鄧小平在實施自己的戰略前,必須先解決他和華國鋒之間的路線分歧。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由鄧的親信胡耀邦進行審定後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明顯是在批評擁護「兩個凡是」的華國鋒與汪東興。這篇文章在全國被廣泛轉載,為鄧小平上臺做好了輿論基礎。此後不久,包括中國各大軍區、各省市在內都進行了廣泛討論。深具現實主義特點的政治理念被人認為是鄧小平贏得這次政治博弈的因素。在黨內,葉劍英、李先念、陳雲、胡耀邦等人宣佈支持鄧的理念,而華國鋒、汪東興一部則成為少數。這最終導致中國共產黨內決定在本年度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由葉劍英、鄧小平接管了中國的政治大權。
同年4月5日,中共中央宣佈開始為1958年以來錯劃右派的人進行平反。這個由胡耀邦帶頭的行動得到了當時大部分中國人的贊許,也令胡耀邦的改革者身份的到廣泛傳播。此次對錯劃右派的改正工作在1980年基本結束,將原來97%以上的原「右派」進行了平反。平反活動中質疑共產黨的聲音被更多的贊許聲所壓制,因而改革取得的進展和成效都令人滿意。
同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華國鋒依照傳統形式進行了自我批評,結束了他的最高領導生涯(華辭去其全部領導職務是在數年後)。這次會議確立了鄧小平實際最高領導者的地位,也對中國共產黨的政策產生了歷史性的轉變,中國由毛澤東時代進入鄧小平時代。中國共產黨不再以階級鬥爭為政策中心,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會議再度重申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準的討論,提出要搞「四個現代化」與「政治路線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會議結束前北京市委又宣佈為四五天安門事件平反。這次會議上,陳雲被增選為中央副主席,胡耀邦、鄧穎超、王震等鄧小平的支持者被增選為政治局委員。
1979年,著名的西單民主牆被清理,隨後逮捕了人權主義者魏京生,鄧小平認為魏京生等人代表的只是反民主的思想。為了貫徹幹部隊伍年輕化的路線,鄧小平辭去了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並提名他原來的部下楊得志繼任。之後1980年2月23日,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胡耀邦和趙紫陽進入政治局常委會。鄧小平還決定改革軍隊,裁軍100萬。並且開始進行法制化建設。1980年8月,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趙紫陽取代華國鋒出任國務院總理,鄧小平也辭去了副總理的職務。1981年,華國鋒的黨主席職務又被於1980年2月已任黨總書記的胡耀邦取代。
2007-06-26 9:26 pm
殺學生....
2007-06-26 9:26 pm
鄧小平(原名鄧先聖、學名希賢,1904年8月22日—1997年2月19日),四川廣安人,中國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81年至1990年間擔任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評價鄧小平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黨和國家的第二代領導核心」(第一代領導核心是毛澤東)。

鄧小平未曾擔任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的職務(1950年代曾擔任中國共產黨總書記——當時的最高領導人是毛澤東),但他被認為是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的實際最高領導人。他是改革開放及一國兩制提議者,中國共產黨將以他的政治理念為核心的理論稱為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政策幾乎影響到了20世紀後期每個中國人,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世界。他共有八次成為《時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兩次當選該刊「年度風雲人物」(1978年和1985年)。

主要貢獻
主條目:鄧小平理論
鄧小平的主要主張和理論被中國官方稱為鄧小平理論,基本上都以講話和談話的方式收錄在三本《鄧小平文選》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鄧小平理論是中國大學(包括自考)的必修必考科目。


[編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鄧小平主張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要堅定不移地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要求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鄧小平認為,中國依然處在(而且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不是任何國家實行社會主義的必經階段,而是中國特有的。中國共產黨的職責是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把這種社會主義叫做「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鄧小平文選3--252頁),這種新的解釋降低、乃至消解了在經濟問題決策中意識形態的重要性,而更注重政策的實際效用。鄧小平也指出,社會主義並不意味著共同貧窮。鄧小平不會像華國鋒那樣,只因某一政策與毛澤東的指示相違背就不執行,也不像黨內保守派(如陳雲等人)那樣,只因某一政策多為資本主義國家採用而不執行。

鄧小平為中國的改革提出了理論基礎,但是他本人並不是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際制定者。很多的改革措施是地方政府首先實施,當成果顯著時則會被廣泛採用。很多的改革政策也借鑒了國外的經驗。

鄧小平的改革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的改革很不同。戈巴契夫的改革多是由他本人制定,由上而下貫徹。很多經濟學家認為這是中國改革成功的關鍵。此外,鄧小平首先推行的是漸進的經濟改革,而戈巴契夫卻過早的推行政治改革(而且是激進的政治改革)。鄧小平的政策保障了共產黨的地位,而戈巴契夫的政治改革卻最終導致了共產黨政權的瓦解。

鄧小平的改革還包括由政府對宏觀經濟的主導和調控,這主要是借鑒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對經濟的調節機制。但是宏觀的調控並不影響在微觀經濟層面上的市場化。鄧的經濟改革措施也最早在農村施行。在中國農村大部分地區實施了毛澤東視為「資本主義」的家庭聯產承包制,由家庭承包土地進行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政府也鼓勵農村工業化,很多鄉鎮開始進行輕工業生產。

輕工業對於資本較缺乏的發展中國家而言往往是發展初期的重點發展項目。輕工業只需少量資金,而且資金周轉期短,卻能產生巨大的外貿出口利潤。通過輕工業產生的利潤隨後可以進一步對高科技產業與資本密集型產業進行投資。但是與南斯拉夫和匈牙利等國的改革相比,中國的成功之處在於,這一類的投資並不是由政府主導的[來源請求]。改革以後輕工業迅速發展,90年代後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則超過了輕工業。投資重工業的資本主要來自銀行體系,而銀行的資金來源則是儲蓄。鄧小平的改革項目中首先就確保利潤只能通過稅收或銀行再分配;因此,國有企業的利潤再分配是間接的,也保證這些企業多多少少脫離了政府的介入。

鄧小平還打破中華人民共和國「閉關鎖國」狀態,主張對外開放。他的這一政策與毛澤東的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相違背。中國通過加大對外貿易加快現代化步伐,中國的經濟可以被認為是出口導向的。另一方面,中國也從日本和西方國家購買了大量的機器。鄧小平在1979年就提出要搞經濟特區,吸引外商投資。通過吸收國外的資本、技術與管理經驗,中國加快了自身的經濟發展速度。


鄧小平南巡的時候所乘坐的軍艦
[編輯] 一國兩制
鄧小平在外交方面的作風也與毛澤東不同,他對革命談的較少,而是更強調通過和平手段解決爭端(一個例外是針對越南的「自衛反擊戰」)。鄧小平的外交政策也是更務實的,認為外交就是國家增進實力與影響力的手段之一。中國在加強與美國關係的同時,也逐漸改善與蘇聯的關係。但是根本上而言,中國的外交政策還是奉行獨立自主的原則的。

鄧小平非常重視國家的統一。「一國兩制」最早是針對臺灣問題而設計的。1981年鄧小平曾向一個美國代表團表示,統一後臺灣可以保持自己的政治制度、政府和軍隊,臺灣領導人甚至可以擔任全國性的領導職務,條件只有一個:承認北京為中國的中央政府。這就是「一國兩制」的雛形。

至今,「一國兩制」已經應用於香港與澳門,但臺灣卻始終拒絕這一方案。1984年12月,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中國將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1986年,中國與葡萄牙中葡簽署了《中葡聯合聲明》。香港與澳門分別於1997年和1999年回歸中國。


收錄日期: 2021-04-18 15:58:2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26000051KK0146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