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係咪發燒就會高?
唔一定,睇個人
2)點樣可預防發燒?
做多D運動
3)如果發燒 唔想睇醫生 有咩方法可以快d好番?
睇醫生,休息多d
4)係咪有汗就冇發燒?
唔係
幾度才算發燒?
發燒的定義是口溫或耳溫在38℃以上就確定有發燒了;37.5℃到38℃之間稱為疑似發燒,因為可能是你正在運動、緊張、憤怒、甚至是吃香喝辣之後,體溫都會有些偏高。
為什麼會發燒?
發燒時最重要的事就是找出原因。我們概分為二種原因:一種是醫源性的;另一種是正常生理性的,例如衣服被蓋太多、陽光曝曬或環境過熱、脫水等。有時我們用上「夏季熱」這個名詞來解釋幼兒體溫調節功能不成熟的情況下,體溫隨著環境溫度之升高而升高。
屬於醫源性的原因,也簡單分為兩類,一種是病理的,就是常見的咽喉炎、肺炎、胃腸炎、尿道炎等等,這些就交給醫師去診斷;另一種是反應式或生理性的,例如淋濕、睡覺踢被、跑的滿身汗又對著風口吹,這類冷暖溫差遽變之事;或是打預防針後的反應,或在重大壓力時,像開刀手術後、家長變故、驚嚇等,有時還歸罪於長牙。
發燒時,會冷的發抖是怎樣?
不管是那裡發炎,發燒的過程都是相同的,僅有程度的不一。剛開始時是身體發熱,但四肢末端和嘴唇卻冰冷發紫,再嚴重點會臉色發白、四肢發抖,約持續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這期間會感覺頭痛、頭暈、噁心或嘔吐、全身痠痛,疲倦無力,嬰兒可能表現出昏睡或因不適而躁動不安等。隨著體溫升高到頂點時,顯現顏面五官發燙潮紅、口乾身熱、手心腳底也變得暖暖熱熱的,皮膚摸起來是濕濕黏黏的出汗了,這就是要退燒了。
通常發燒的溫度越高,則相對地忽冷忽熱的過程就越明顯;天氣氣溫低則發冷的現象模糊且較長,但退燒散熱快;夏季炎熱則前半段發冷的過程是短而清楚,但退燒不易。又以時間而言,發燒常發生在傍晚到清晨之間,也許白天因活動散熱、喝喝水、吹吹風,就算有發燒也不太明顯吧。如此,一下子冷一下子熱,退了又燒,燒了又退,那就是真的生病了,不像是另類反應式或生理性的發燒,那種發燒常常只有一、二次就好了。
發燒時會頭痛,那是腦炎嗎?
發燒時會合併其他症狀,例如頭痛、頭暈、噁心、嘔吐、全身痠痛、疲倦無力、眼睛酸澀畏光、思睡、或煩躁不安等。如果在退燒之後,這些症狀也消失或減輕了,表示它們是隨著發燒而出現的比較不要緊;若症狀持續則表示是因疾病造成的,也就要循此症狀找出病因。同樣地,發燒也常常會重許多原本就有之病症,諸如疼痛、咳嗽、氣喘等等,這些都要略為區分。
發燒要馬上看醫師嗎?
發燒可以是生病的第一個症狀,也可能是病況轉變的現象。如果沒有病情加重或併發有其他變化出現,是可以在家給他先行退燒,多觀察他的病徵,順便問清楚照顧孩子的保母或親友師長等,有無可疑症候。可以的話,請儘量配合醫院的門診時間,因為在上班期間人力足,相互支援迅速妥當;急診雖然是24小時服務,但全縣有小兒專科醫師值班的醫院的真的是不多。只有較小的嬰兒,因病情變化常常是又快又不明顯,經驗不夠的父母是不易看出問題來。例如,新生兒有任何發燒都是掛急診的條件。
有病就一定會發燒嗎?
通常屬於傳染性疾病比較會發燒,流行病一來,有人發燒,有人不發燒,有人發高燒,也有人僅有輕微發燒,這與個人體質或免疫力有關。發燒是身體對疾病許多反應的一種,它有許多的作用,例如:它是一種警示,提醒人們有外物入侵,症狀所表現部位的輕重,也能顯示你身體弱點的所在,像是頭部或胃腸較敏感者,就先犯頭痛或吐瀉等胃腸症狀。當然不同的病毒也會有特殊之症候,流行性感冒所引起會全身痠痛的發燒,就曾是許多人的夢魘。
發燒時的體溫常不適合細菌或病毒的生長,甚至可抑制它、殺死它們;發燒可促進身體的免疫系統總動員;發燒也啟動了體內抗壓力的防禦系統;發燒會讓受傷之組織早點復原…。通常人體對疾病所顯示的症候,多半是為了生存而出現的保護措施。誤飲誤食時我們自然就會嘔吐或排泄出來,吸到有害的氣味會咳嗽、會打噴嚏,嗆鼻嚴重時還會分泌眼淚沖洗一番,這些都是人類經過千萬年來演化的成果。
發燒會抽筋,是不是燒壞腦子了?
發燒雖然有許多好處,但總是令人不適。發燒的溫度高到41.7℃以上時,是可能對腦細胞有所損傷;但絕大部份是因為併有腦炎或腦膜炎,才會造成像抽筋這種腦部神經受損的後遺症。另外因發燒過高引起熱性痙攣的人比較常見,尤其是1-2歲以下的幼兒因體溫調節中樞尚未成熟,他既不會表達、也不會自行喝水、脫衣散熱,父母稍微疏忽或衣服被蓋多了一些,過高的溫度就引發抽筋了。熱性痙攣的表現,常是兩眼翻白、牙關緊閉、肌肉呈僵直的情形,少見一陣一陣抽搐的痙攣。大部份的痙攣本身是沒有傷害性的,但此時孩子的意識不清,肌肉又控制不住,若發作時正在上下樓梯、或洗澡、或飲食中,或因摔倒以致受傷,才是該注意之事。
退燒後,病就好了嗎?
有很多病不會發燒,但大部份的感染症會出現發燒。的確,臨床上常以發燒之有無來判斷疾病的輕重程度、病情進展的快慢、或疾病控制的好壞等作為依據。發燒既然是各人對病毒的反應,故反應的強弱,也就是發燒的高低,是與各人的體質有關,而與疾病的嚴重度較不成比例。面臨發燒表示開始生病了,要注意的是身體有那些地方不舒服,在病因未袪除之前會燒燒退退,那是當然的。發燒也可能是原來的疾病有轉變加重的徵兆,重新檢驗、改變療程才是重點。如果治療有效或自體痊癒了,發燒自然就退了。簡單的說,發燒可以看成是一種急性的症狀,是身體對疾病的急遽反應;一般的疾病剛開始時,總會有個一、二天的發燒,嚴重一點的會拖到三、四天,若發燒持續到第五、六天了,常常要考慮是否合併有其他的併發症。所以,發燒期間的長短有時是診斷一種疾病的條件。相對地,退燒的現象就好比這個病已過了急性期,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是要轉入恢復期了。但不管怎麼說發燒都只是病症的一種,而且是非特異性的,雖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但可不是唯一的重點。
發燒到幾度才用退燒藥?
退燒藥的使用時機,書本上建議是體溫達39℃以上才用,可惜國人還不太能接受。在前段曾提及,發燒是人體防禦的本能反應,是有它的好處;人是恆溫的動物,但地球上什麼樣的惡劣環境都有人類居住,這是一種適應能力的問題;所以,我們也可以假設生病時控制體溫升高的因素為:一則是人體自動控管,除了動員各個系統抗「疫」之外,調高體溫既可以抑制細菌或病毒,又可以活化各器官系統。另一種想法是,入侵的細菌或病毒為了繁殖生存,牠分泌出某種毒素刺激人類的體溫調節中心,把相對於牠的環境溫度(牠目前正在人體內)
增高到適合牠的生長狀況,這時退燒或者說降低體溫的方法,也是可以抑制其生長的;這些論點若科學家瞭解的愈清楚,也許我們以後會知道那一種疾病須用熱(溫水浴、紅內線、雷射、熱飲、辛辣食物…和最好不要用退燒藥。),以及那一種疾病適用冷敷等。幫我們解決該不該用退燒藥的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