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既最主要原因??

2007-06-25 10:17 pm
我想寫宦官為禍係最主要
但點樣引伸到滅亡呢??
唔該...幫忙

回答 (4)

2007-06-25 10:40 pm
原因:

宦官弄權:
自英宗起,即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干預朝政,掌握大權,使得許多正直之士受到迫害。

2.權臣專擅:

嚴嵩把持朝政達二十年之久,使得國基動搖。

3.黨社紛爭:

各方權貴呼朋結黨,互爭權位,形成為害政治的黨爭。

4.邊患危害:

蒙古、日本、滿洲不斷來犯,使得明室兵疲馬困,國庫一空。

5.流寇之禍:

由於朝政敗壞,外患不斷再加上天災連年,使得許多百姓淪為流寇

宦官之禍出
2007-06-25 10:29 pm
根據中國大百科全書記載
明末加派的遼餉﹑剿餉和練餉三項賦稅的合稱。遼餉亦稱新餉﹐始征於萬曆四十六年(1618)﹐主要用於遼東的軍事需要。到四十八年止﹐全國除貴州等少數地區外﹐平均每畝土地加徵銀九厘﹐計五百二十萬零六十二兩。天啟時﹐並徵及榷關﹑行鹽及其他雜項銀兩。崇禎四年(1631)﹐又把田課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派銀六百六十七萬餘兩﹐除兵荒蠲免﹐實徵銀五百二十二萬餘兩﹐另加關稅﹑鹽課及雜項﹐共徵銀七百四十萬八千二百九十八兩。剿餉為鎮壓農民起義的費用﹐總數兩百八十萬兩﹐主要也徵自田土。原議只徵一年﹐實際上從崇禎十年起﹐直到十三年才被迫停止。練餉是崇禎十二年根據楊嗣昌的提議徵派的﹐名義是訓練“邊兵”﹐加強九邊各鎮防禦力量﹐實際是為了對付農民起義。此餉共徵銀七百三十餘萬兩﹐其中田賦每畝加一分﹐約佔總數一半以上。
三餉的加派反映了明末統治的腐敗﹐使激化的社會矛盾更趨尖銳﹐並成為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為籠絡人心﹐曾下詔蠲免三餉﹐但沒有認真實行﹐特別是遼餉中的九厘銀﹐不久即被編入《賦役全書》﹐成為田賦的正式份額﹐終清一代﹐再未蠲除。
2007-06-25 10:24 pm
明朝自宣宗之後國勢逐漸轉弱,追究其原因可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

宦官弄權:
自英宗起,即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干預朝政,掌握大權,使得許多正直之士受到迫害。

2.權臣專擅:

嚴嵩把持朝政達二十年之久,使得國基動搖。

3.黨社紛爭:

各方權貴呼朋結黨,互爭權位,形成為害政治的黨爭。

4.邊患危害:

蒙古、日本、滿洲不斷來犯,使得明室兵疲馬困,國庫一空。

5.流寇之禍:

由於朝政敗壞,外患不斷再加上天災連年,使得許多百姓淪為流寇

宦官之禍出

現原因

宦官危害朝政,早在東漢和唐代就有。因此,明太祖即位後,就不准內侍讀書,並嚴格禁止參與政事。但由於以下的原因,使得宦官之禍又出現在明朝:

相權喪失:
由皇帝直接掌握全國政務,並非每一位皇帝所能勝任的,因此,許多事常委任身邊親近的人來辦理,導致大權容易被身邊親近的小人所竊奪。

皇帝寵信:
從成祖開始,宦官就擔任宮廷內外重要的職務。宣宗以後,並由宦官來批閱決定奏章,使得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

廠衛為虐:
自從成祖為宦官設立東廠,就令宦官有監視緝拿群臣百姓的權力,因此使得宦官更加的驕橫。明太祖時設立錦衣衛掌管東廠,憲宗時設立西廠,武宗時設立內廠,都由宦官來掌管。錦衣衛與各廠宦官狼狽為奸,危害尤其更大。

明代宦官危害最大的有:英宗時的王振、武宗時的劉瑾、熹宗時的魏忠賢,這些宦官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使得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土木堡之變

瓦剌在成祖幾次遠征後,就年年來朝貢。到了英宗在位第十四年,瓦剌重新強大起來。瓦剌的首領也先仍年年來朝貢,並進行馬市貿易。但是因為瓦剌常虛報貢使人數以賺取招待費,宦官王振就故意壓低馬價作為報復。也先一怒之下,就率領大軍入侵,直逼大同,王振便說服英宗御駕親征。

英宗不僅毫無作戰經驗,甚至從未離開過京城。因此,五十萬大軍匆匆上路,還沒看到敵人,糧食便已吃完。而且天天刮風下雨,使得軍隊士氣低落;更糟的是出發的前一天,陽和就已經淪陷,大同也岌岌可危。

英宗、王振與大隊人馬又飢又渴的走了十五天後,好不容易到達大同,卻不敢與敵人也先交戰,住了兩天由急急忙忙班師回朝。英宗與大軍匆匆忙忙離開大同,向蔚州方向撤退,原因乃是:王振想帶皇帝回自己的故鄉一趟,好對自己的親友擺擺威風。大隊人馬走到土木堡,王振卻不肯再走,想停下來等他自己私人的一千輛車馬行李。不料,也先率軍隊從後面追來,明朝大軍因為接連趕路,早已疲憊不堪,但因仗著人多,也先一時也無法攻下。

於是,也先改用騷擾戰術,趁明軍不注意時加以突襲。明軍在外有強敵、內無餘糧的困境中亂成一團,英宗急得沒了主意,但王振仍一意孤行,不聽勸告,硬要皇帝聽他的意見。也先在圍了兩天之後,就派人到明營投書詐降。英宗信以為真,便派曹鼐起草詔接受求和,明軍的防備也就鬆懈下來。也先趁機攻入,明軍大敗,死傷無數。在混亂中,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殺死,英宗跟其他人則被也先俘虜。喜歡親近小人的英宗,終於嚐到了苦頭!
明代廢除宰相的制度,使得一些近臣得以專權,其中以嚴嵩的危害最大。

西元1522年,十五歲的世宗即位。他並非明武宗的兒子,所以他一進京就因「大禮議」與朝臣鬧翻天。所謂「大禮議」事件:就是該如何稱呼明世宗的親生父親及明武宗,而引發的爭議。事情才告一段落,世宗就開始沉溺於道術,希望能長生不死。

明末,宦官專政,明政府為填補應付對付女真族後金的外侵,和鎮壓闖王李自成的流寇,不斷加稅,"遼餉"(東北女真),"剿餉",";練餉"給百姓加深負擔,政治腐朽,為官貪污成風,是明末的一大痼疾。終于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萬曆初年,神宗得到內閣首輔張居正的鼎力輔佐。在內政方面,提出了「尊主權,課吏職,行賞罰,一號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理薊、昌、保三鎮練兵,使邊境安然。萬曆初年呈現出明代中葉以來最好形勢。

張居正逝世之後,中興之象消失,明朝從此走上了衰敗之路。

神宗是個貪婪的君主,大肆侵佔土地,搜刮民財。神宗又廢除考成法,形成了皇帝黷貨、臣下貪污、黨爭激烈的狀況。

明末三案、魏忠賢專權、李自成起義都導致了明朝的衰落。
2007-06-25 10:22 pm
明朝自宣宗之後國勢逐漸轉弱,追究其原因可歸納出以下幾個原因:

宦官弄權:
自英宗起,即有: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宦官干預朝政,掌握大權,使得許多正直之士受到迫害。

2.權臣專擅:

嚴嵩把持朝政達二十年之久,使得國基動搖。

3.黨社紛爭:

各方權貴呼朋結黨,互爭權位,形成為害政治的黨爭。

4.邊患危害:

蒙古、日本、滿洲不斷來犯,使得明室兵疲馬困,國庫一空。

5.流寇之禍:

由於朝政敗壞,外患不斷再加上天災連年,使得許多百姓淪為流寇

宦官之禍出

現原因

宦官危害朝政,早在東漢和唐代就有。因此,明太祖即位後,就不准內侍讀書,並嚴格禁止參與政事。但由於以下的原因,使得宦官之禍又出現在明朝:

相權喪失:
由皇帝直接掌握全國政務,並非每一位皇帝所能勝任的,因此,許多事常委任身邊親近的人來辦理,導致大權容易被身邊親近的小人所竊奪。

皇帝寵信:
從成祖開始,宦官就擔任宮廷內外重要的職務。宣宗以後,並由宦官來批閱決定奏章,使得宦官的權力越來越大。

廠衛為虐:
自從成祖為宦官設立東廠,就令宦官有監視緝拿群臣百姓的權力,因此使得宦官更加的驕橫。明太祖時設立錦衣衛掌管東廠,憲宗時設立西廠,武宗時設立內廠,都由宦官來掌管。錦衣衛與各廠宦官狼狽為奸,危害尤其更大。

明代宦官危害最大的有:英宗時的王振、武宗時的劉瑾、熹宗時的魏忠賢,這些宦官把持朝政、陷害忠良,使得政治腐敗,民不聊生。

土木堡之變

瓦剌在成祖幾次遠征後,就年年來朝貢。到了英宗在位第十四年,瓦剌重新強大起來。瓦剌的首領也先仍年年來朝貢,並進行馬市貿易。但是因為瓦剌常虛報貢使人數以賺取招待費,宦官王振就故意壓低馬價作為報復。也先一怒之下,就率領大軍入侵,直逼大同,王振便說服英宗御駕親征。

英宗不僅毫無作戰經驗,甚至從未離開過京城。因此,五十萬大軍匆匆上路,還沒看到敵人,糧食便已吃完。而且天天刮風下雨,使得軍隊士氣低落;更糟的是出發的前一天,陽和就已經淪陷,大同也岌岌可危。

英宗、王振與大隊人馬又飢又渴的走了十五天後,好不容易到達大同,卻不敢與敵人也先交戰,住了兩天由急急忙忙班師回朝。英宗與大軍匆匆忙忙離開大同,向蔚州方向撤退,原因乃是:王振想帶皇帝回自己的故鄉一趟,好對自己的親友擺擺威風。大隊人馬走到土木堡,王振卻不肯再走,想停下來等他自己私人的一千輛車馬行李。不料,也先率軍隊從後面追來,明朝大軍因為接連趕路,早已疲憊不堪,但因仗著人多,也先一時也無法攻下。

於是,也先改用騷擾戰術,趁明軍不注意時加以突襲。明軍在外有強敵、內無餘糧的困境中亂成一團,英宗急得沒了主意,但王振仍一意孤行,不聽勸告,硬要皇帝聽他的意見。也先在圍了兩天之後,就派人到明營投書詐降。英宗信以為真,便派曹鼐起草詔接受求和,明軍的防備也就鬆懈下來。也先趁機攻入,明軍大敗,死傷無數。在混亂中,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殺死,英宗跟其他人則被也先俘虜。喜歡親近小人的英宗,終於嚐到了苦頭!
明代廢除宰相的制度,使得一些近臣得以專權,其中以嚴嵩的危害最大。

西元1522年,十五歲的世宗即位。他並非明武宗的兒子,所以他一進京就因「大禮議」與朝臣鬧翻天。所謂「大禮議」事件:就是該如何稱呼明世宗的親生父親及明武宗,而引發的爭議。事情才告一段落,世宗就開始沉溺於道術,希望能長生不死。

明末,宦官專政,明政府為填補應付對付女真族後金的外侵,和鎮壓闖王李自成的流寇,不斷加稅,"遼餉"(東北女真),"剿餉","練餉"給百姓加深負擔,政治腐朽,為官貪污成風,是明末的一大痼疾。終于明王朝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2007-06-25 14:23:55 補充:
明朝滅亡的原因公元1628年,朱由檢繼位,是為思宗,年號崇禎。當年陝西一年無雨,農民紛紛起義。祟禎十七午(公元1644年),張獻忠入四川,在成都正式建國,國號大西,改元大順,稱大西王;也是祟禎十七年,李自成以西安為西京建立政權,國號大順,改元永昌。這年二月,李自成又統兵從西安出發,目標是攻佔北京,對明朝進行最後的衝擊。三月,起義軍攻陷北京,明朝的統治至此崩潰了。


收錄日期: 2021-04-23 21:47: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25000051KK019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