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副作用?

2007-06-24 8:56 am
我想問,我驗血報告,我的免疫系統激活,正常值15.6g/L,但我就有29.4g/L,算不算高。醫生要我食類固醇,每天吃40MG。食两個星期,算唔算大劑量。副作用會如何?

回答 (3)

2007-06-24 9:01 am
✔ 最佳答案
類固醇大量使用的常見副作用包括:骨質疏鬆、發育受損(小孩)、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軸系被抑制、中心性肥胖、感染機會增加、傷口癒合不良、糖尿病、高血壓、血脂增加、皮膚脆弱、肌肉病變、水腫、精神異常、白內障、青光眼、胃潰瘍或出血...等,真是洋洋灑灑,頗駭人聽聞。

但事實證明類固醇50年來不但沒被時代淘汰,應用反而更廣泛,可見其威力之強大。除了藥物本身的副作用外,有些類固醇的配方內含的微晶體懸浮液,注射後會保留在軟組織內很長的一段時間,造成局部疼痛或紅腫,但目前最常用的類固醇配方很少發生這類副作用。

另一項久為人知的副作用,就是長期使用後驟然停藥引起的不良反應,其嚴重程度大多和長期的使用有關,過去這類的經驗大多來自治療風濕性疾病或先天性自體性免疫疾病,因為這些病大多需要長期固定服用類固醇。

溫永銳說,在疼痛門診,使用類固醇是不需要長期給藥的,而且醫師會以最低的有效治療劑量,並避免注射次數過多,在這種嚴格的控制下,發生副作用的機會實在不高,而且醫師在注射時,大多也會忠實的告訴病患針劑內加上了類固醇,以避免病患可能因為更換了就醫地點,或因為其他原因,會重複接受了過量的類固醇。當然病患也應忠實的告知醫師自己是否有罹患上述常見類固醇可能引起的疾病,以作為醫師注射前的參考。

資料來源: 合作媒體 明日報 2000.10.12.
2007-06-24 4:47 pm
類固醇俗稱「美國仙丹」,它像一把雙刃的刀,用得好可以治百病;使用不
當則可能傷害身體。許多人不了解這一點,對類固醇避之唯恐不及,即使患了需
要使用類固醇來治療的疾病,仍舊不肯聽信醫師的建議使用這個藥物。也有人雖
勉強遵照醫囑使用類固醇,卻在使用沒多久後自行減量服用或提早停用。殊不知
如此自作主張,到頭來往往都是害了自己。

類固醇又名「腎上腺皮質素」,顧名思義它是由腎上腺皮質所分泌的,是維
持我們身體正常運作很重要的一種荷爾蒙。人要活動,就需要消耗養份,但是光
消耗不儲存,身體的能量很快就會用光。就像我們銀行裡的帳戶,若只是提款而
不存款,很快就會破產。類固醇對於身體的作用,就相當於提款機一樣,可以提
出身體的養分以供身體利用。在緊急狀況時,還可以大量提款,以渡過難關。因
此,在合理的劑量下,短期使用類固醇,對身體並不會造成傷害,只有長期、大
量使用類固醇,才會產生副作用。讀者看到這裡,應該不會再把類固醇當成毒蛇
猛獸了吧!

類固醇的副作用,有幾個可能的形成原因,最常見的是由於民眾亂服成藥所
造成。許多不肖廠商為了賺錢,常在某些藥物(尤其是一種俗稱「黑藥丸」的治
酸痛藥丸)加入類固醇,患者在不知不覺中長期持續服用,直到有一天副作用出
現了,才知道自己吃的是類固醇。其次是病人不遵醫囑用藥,自行調整藥量,以
致疾病控制不好,必需長期服用看似小量,但卻超過安全劑量範圍的類固醇。還
有另一種情形是患者的疾病非用大量類固醇無法控制,這時醫師只有想辦法儘量
減少類固醇的劑量,或嚐試併用其他副作用較少的藥物。以降低類固醇的副作用。

以哮喘而言,目前的研究認為哮喘是一種呼吸道的發炎性疾病,而類固醇是
治療這種發炎最有效的藥物。由於哮喘的這種發炎性變化主要出現在呼吸道之內
,因此用吸入型藥物來治療是很理想的方式。比起一般的類固醇,用來治療哮喘
的吸入型類固醇,有更強的局部抗發炎作用、更少的全身性副作用。因此,在一
般的用量下,吸入型類固醇即使長期使用,也不會擔心會有副作用。

當然吸入型類固醇也不是全無缺點,它的作用開始時間較慢,使用後少則三
五天,多則一至二週效果才會出現,沒耐心的患者往往錯殺忠良,以為這個藥沒
效。其次是吸入型類固醇大量使用後可能出現口腔念珠菌感染以及聲音嘶啞等局
部副作用。比起口服類固醇的全身性副作用,這些局部副作用,可說是小巫見大
巫。而且,患者在吸入後,若能立刻用清水漱口,即可大幅降低這些副作用產生
的機率。

第一種吸入型類固醇在1972年被製造出來,距今已二十多年。近十多年來,
吸入型類固醇已被醫學界公認為治療哮喘最有效的藥物,台灣引進吸入型類固醇
,雖也已有一段時日,然而除了少數專家,許多醫師對它的特性仍一無所悉。甚
至還有許多醫師仍然以為吸入型類固醇跟口服類固醇一樣,也會有全身性副作用
。四年多前,我剛從國外進修回來,開始大力推廣吸入型類固醇之際,就曾聽病
患轉述,某個教學醫院的醫師竟然指責我「濫用類固醇」。近年來,經由許多次
的演講,再加上胸腔醫學會的大力宣導,一般醫師也逐漸了解吸入型類固醇在哮
喘治療的重要性,指責之聲終於不再出現。
2007-06-24 9:03 am
類固醇有副作用,劑量大的話,會影響兒童生長、圓臉、骨質疏鬆……但是,也要分清楚是口服、外用,還是吸入式的。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藥物教育資源中心教育總監崔俊明指出,口服類固醇一般為5至15毫克(mg)不等,劑量較大,但類固醇藥膏及吸入式類固醇噴劑,劑量遠遠低於口服的。

以控制哮喘用的吸入式類固醇為例,劑量以微克(mcg或?訞g)計,一般由50至250微克不等,有些達400至500微克,視乎病情需要。若換成毫克標示,50微克相等於0.05毫克,與口服的5毫克相比,只是一百分之一,分量明顯輕得多。

外用類固醇藥膏,根據藥效(potency)分為四級﹕極高、高度、中度及低度,而藥效不單取決於類固醇的成分比率,還要視乎與類固醇合成的鹽劑種類——即成分欄中第二個英文字,以及不同質地的劑型——軟膏(ointment)、乳膏(cream)、藥水(lotion)或溶液(solution)等三項因素上。

舉含0.05%的betamethasone dipropionate藥膏為例,是軟膏還是乳膏,已屬兩個不同藥效等級﹕前者屬極高,後者屬高度。

用途

極高至高﹕常用於治療慢性、表皮角化及增厚的皮膚炎,例如濕疹﹔

中至低﹕有效治療較薄皮膚的發炎,例如位於面部的皮膚炎。

劑型方面,其中軟膏含油分較多,滲透力較強,能被皮膚吸收,適用於較厚的四肢皮膚上﹔乳膏膏質相對不油膩,可用於急性皮膚炎﹔而藥水比乳膏含更多水分,質地較稀,相對適合較薄的皮膚。

●範圍

手腳﹕可以使用極高至高度藥效的類固醇藥膏﹔

面部﹕應用低度藥效的﹔如需使用高度藥效藥膏,不應使用超過兩星期。

●對象

老人及嬰兒只宜使用低度藥效的,前者是基於他們的皮膚較薄,後者則由於他們體型細小,避免吸收過量。

●時限

極高﹕一般不能超過三星期(除非皮膚受影響的範圍較小)﹔

高及中﹕一般為三個月或以下,但不建議在面部使用。

極高、高、中度效能的類固醇藥膏,均要間斷使用,即情好轉時應停用,有問題時才再塗,避免連續使用,以免類固醇經皮膚入血,帶來副作用。

●次數

大多數類固醇藥膏每天只宜塗1至2次,低度藥效的塗用次數或會較多,視乎醫生指示。

使用時,只要按指示使用,便可減低副作用﹕

‧不可貪多,薄塗患處便可﹔

‧塗用後洗手,以免誤吞﹔

‧除非醫生指示,否則塗後不要用紗布包紮或其他東西覆蓋,以免增加類固醇入血的機會﹔

‧不要擅自延長療程。

吸入式類固醇方面,醫院管理局單張指出,使用後,記緊用清水漱口,減少藥物停留口腔內引起像鵝口瘡的副作用。崔俊明強調,對於外用及吸入式的類固醇藥物,適當使用,有助減輕病情,病人及家長均毋須恐懼。
參考: Me

收錄日期: 2021-04-12 02:00: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24000051KK002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