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蚊科(學名Culicidae)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該科生物通常被稱為蚊或蚊子,是一種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纖小飛蟲。通常雌性以血液作為食物,而雄性則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熱、瘧疾、黃熱病、絲蟲病、日本腦炎等其他病原體的中間寄主。除南極洲外各大陸皆有蚊子的分佈。
其實; 絕大多數的 (雌蚊) 都是吸血維生,所以它們的口器特化為細長的喙,以便刺穿動物的皮膚。跟其他吸血昆蟲的針狀(像注射針筒)口器不同,雌蚊口器上佈滿了鋸齒狀的突出。和注射針頭平滑的表面相比,鋸齒狀的口器和皮膚組織接觸的面積較小,這減少了對於神經的刺激,所以產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蚊子吸血時,會反覆的穿刺皮膚,藉這個動作來尋找最適合的穿刺位置(以微血管密度決定)。接著,將口針刺入皮膚。口針可直接刺入微血管,或利用口器的游移劃破微血管,形成血池後再吸血。
雌蚊藉由特殊的感應器來尋找牠們的獵物。雌蚊對二氧化碳、熱及汗水非常敏感,所以它們能在一定的距離內尋找恆溫的哺乳類和鳥叮咬。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容易吸引蚊子叮咬,研究顯示蚊子的叮咬似乎大約符合負二項式分佈(或稱巴斯卡分佈、嵌紋分佈)。男性、體重過重、O型血似乎都可能使被叮咬的風險升高。
雌蚊需要攝取蛋白質以獲的足夠的營養來產卵,而從一般蚊子的正常飲食(花蜜、果汁)中無法獲得足量的蛋白質,因此雌蚊才會吸血。
2007-06-23 14:55:43 補充:
叮咬與免疫反應蚊子使用口針(stylets),六根針狀、類似抽血用針的構造來刺進人類的皮膚,吸取血液攝食。當蚊子叮咬人類時,會從口器注入唾液。其唾液含有蟻酸、抗凝血劑及目前成分不明的蛋白質(目前已知至少含15種),其中酸性物質是用來溶解皮膚表層的角質層;抗凝血劑則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時,血液突然凝固。 第一次被咬時,身體不會有任何特殊反應。但從第二次開始,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釋放出一種稱為組織胺的蛋白質,以便對抗蚊子所帶來的外來物質,造成皮膚發癢和紅腫。這種刺激性感覺,乃是被叮咬者對蚊子唾液的一種過敏反應。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