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的關係

2007-06-23 9:32 am
中國與印度的關係係點?(外交,軍事及經濟)


詳解!

回答 (1)

2007-06-23 11:46 pm
✔ 最佳答案
中國總理溫家寶去年訪印期間同新德里達成“有讓有得”的總原則。按此原則,新德里希望中國將西段的“阿克賽欽”交給印度,而中國則希望印度讓出東段的“阿魯納恰爾邦”(地圖見下)。其中阿魯納恰爾邦的達旺(Tawang)地區是一大膠著點,中國聲稱它是西藏的一部分,並有達賴喇嘛六世出生於此為證。但印度排除把“有人地帶”納入領土交換之列,讓步機會甚微。





北京 --- 在印度政經圈子眼裏,無論是在經濟特區建設還是城市規劃方面,中國“模式”都是值得學習的。然而,至今為止,北京對印度的重視程度始終不如美國。不過,隨著國家主席胡錦濤下周一踏上訪印之旅,中國的印度觀察家們都認為,北京已開始重新審視與新德里的關係。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CICIR)的南亞問題專家馬加力教授表示,印度近年來出色的經濟表現和在國際舞臺上日趨重要的角色,都令中國不得不重新評估這個鄰國的綜合國力。


馬教授認為,發展中印關係如今已成為北京的重中之重,因為新德里是一個“四合一”(four-in-one)的國家。他解釋道:“中國為理想外交夥伴所定義的四個特徵,印度都符合。”這四個特徵分別是發展中國家、鄰國、國力崛起中、在國際舞臺的影響力日益擴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CIIS)研究員榮鷹則指出:“中國已意識到,對印關係將關乎亞洲的穩定。考慮到以往的兩國關係,中國領導人需要在最高層次照顧與印度關係。”他表示,加上胡錦濤此次的訪問,過去一年半中已先後有兩位中國領導人出訪印度,足以說明北京對印度的重視程度。去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了印度。


胡錦濤將是近十年來首位訪印的中國最高領導人,但北京觀察家對訪問成果並不特別看好。多數分析人士稱,這次的國事訪問無疑將為兩國關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但不會獲得任何重大突破。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亞非研究所南亞室主任胡仕勝說:“我認為,雙方不會在邊境爭議等突出問題發表重要聲明。但從多方面看,這也正表明了中印關係已走向成熟,趨於正常。只有兩國關係較為糟糕時,人們往往才會期望高層出訪能為雙邊關係帶來重大突破。”


他認為,胡錦濤的這次訪問,將主要改善經濟層面的關係。雙方可能會設定新的貿易目標,譬如達成保障對方投資利益的協定。近來,印度頻頻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由,對中國企業設置諸多限制,阻撓它們投資其通訊、港口等特定行業;在如此背景下,這樣的投資保障協定更形重要。


在懸而未決的領土爭議上,中國的分析人士均表現得頗為謹慎。榮鷹指出:“‘有讓有得’(give and take),是處理領土問題的總原則。”這項原則是溫家寶總理去年訪問印度期間,與新德里達成的(註1)。


“領土交換”被視為最可行的領土解決方案,即中國將西段的阿克賽欽(Aksai Chin)交給印度,而印度則讓出東段的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這樣就可以為解決領土爭議打開新局面(註2)。


不過,印度已排除把“有人地帶”納入領土交換之列,即意味在歸還阿魯納恰爾邦土地問題上拒絕讓步。其中,印度視為軍事重地的達旺(Tawang)地區更是個膠著點,因為中國聲稱它是西藏的一部分,而當年達賴喇嘛六世在此出生就是明證(註3)。雙方均堅持彼此的立場,令交換方案變得異常複雜。可惜的是,除了該方案,目前提出的其他設想寥寥無幾。


榮鷹說:“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領土爭議是雙邊關係的一個重要話題,但不再是兩國的僅有話題。由於雙方均同意承認這一爭議,並致力於尋求政治解決方案,它並未給雙邊關係蒙上以往那樣的陰影。”


馬加力相信兩國在胡錦濤訪問期間,會宣佈“採取更積極務實的態度,加快領土問題的談判進程”。但也有其他分析人士認為,兩國似乎更情願將這個棘手問題放一放,留給未來的領導人處理。


如這屬實的話,中印關係的全面正常化將依然難以實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領土爭議遲早會成為制約兩國經貿合作不斷深入發展的瓶頸。印度目前限制中國企業投資,就是最好的例子。


胡仕勝也認為,若不完成邊界劃分,兩國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性夥伴關係”。然而,與其他專家一樣,他也沒有任何打破僵局的建議。


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崔天凱最近表示,兩國仍在進行領土爭議談判並已取得了一定成果,雙方正就一框架協議進行探討。但鑒於雙方的談判內容高度保密,外界無從得知這些成果的詳細情況。


榮鷹說,最近幾輪的談判均在友好、輕鬆的氛圍下進行,與過去那種緊張環境截然不同;單從這一事實,已可以看到希望。胡仕勝對此亦表贊同:“有跡象表明,邊界談判取得緩慢的進展。”不過,他強調,與其緊盯著領土問題,兩國不如大力發展經貿關係,多探討地區問題,以保障共同周邊地區穩定,促進這一地區的發展。


事實上,一些地區上的問題,確需要中印兩國深入探討。例如,印度對中國與巴基斯坦堅如磐石的關係深表擔憂,中國則對印度頻頻“親近”美日兩國存有警惕。


在訪印行程結束後,胡錦濤將直接飛往伊斯蘭堡,開始對巴基斯坦的訪問。在此期間,他將簽署一份涵蓋範圍非常廣泛的能源協定,以幫助巴國的核工業發展。作為巴基斯坦的死對頭,印度將密切關注這一動態。


胡仕勝認為,印度“過於擔心”中國與巴基斯坦的關係。他說,中巴關係已不再是昔日的“軍事聯盟”性質,而是“冷戰後正常的盟友關係”。


馬加力補充道:“中國已將對印關係和對巴關係分而視之。我們同時是這兩個國家的朋友,一方面不斷改善與印度的關係,而中巴關係依然維持在原狀,沒有任何提升。”


據榮鷹稱,中巴關係並不針對印度,而是旨在保障中國西部邊境的安全。實際上,中方分析人士也對北京與伊斯蘭堡的軍事、核關係做出了多種解釋;但這些仍難消除印度的擔憂。


無論如何,有一點是愈來愈清楚的,那就是中印兩國在外交政策的許多方面,都共同面臨相似的挑戰。例如兩國均宣稱,要根據自身的國家利益,實行獨立的外交政策。換句話說,就是分別與互有心病的國家建立互信,打造良好的雙邊關係。所以,中國在同巴基斯坦保持著親密關係的同時,也期望同印度發展戰略關係。同樣,印度也要平衡好它與中國、美國和日本的關係。


就像印度難以接受中國與巴基斯坦“卿卿我我”,北京也擔心印度淪為美國進一步遏制中國的工具(今年3月,美國總統布什在訪印期間與新德里簽署了民用核合作協議)。所以,中國並不熱烈歡迎美印達成的核協議,據說還試圖遊說總部位於維也納的“核供應國集團”反對這一協議。


在所有上述種種因素的影響下,中印兩國去年宣佈的“戰略夥伴關係”至今可說虛有其表,雙方仍嚴重缺乏互信。榮鷹總結道:“目前的戰略夥伴關係,更多是一個發展方向,而不是一個現實存在。”


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切實加強兩國關係,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改變僵化的思維模式,並在多種因素中尋求平衡。此外,它還需要很大的政治熱情和勇氣。胡錦濤此次的訪印之旅,正是踏出了這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註1:中國總理溫家寶於2005年4月訪問印度,雙方在4月11日簽署了11項協定,其中第一項是《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但這只是政治性的“路線圖”,並沒有在細節和技術上討論問題的解決方案。


註2:《印度快報》今年9月引述印度官方人士的話說,北京已表示,願意在毗鄰印度的西部疆界問題上展現若干彈性,但印度必須在毗鄰中國的東部邊界問題上有所讓步,也就是印度應讓出位於印度東北部阿魯納恰爾邦的色拉山口(Sela Pass)土地,此處距離印度視為軍事戰略要地的達旺(Tawang)僅77公里,但已遭到印度拒絕。

收錄日期: 2021-04-16 23:20:2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23000051KK0029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