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地球的所有

2007-06-22 7:16 pm
所有資料(星球上的生物、環境、物質、歷史........)

回答 (3)

2007-06-22 7:30 pm
✔ 最佳答案
至現在為此,地球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岩質星球中最大的一顆。

地球的特別之處是孕育了生命,含大量液態水及富含氧。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都是水,而大氣成分也有優良的條件孕育生命,不像金星的大氣的腐蝕性強和火星的滿是二氧化碳。而且大氣層的厚度可以抵受太空小型隕石的撞擊。而且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令水分得以不被太陽熱力蒸發或氣溫過低令大部分水不致於結冰。

構造

包圍著地球的最外一層是大氣層,高度約為300公里,但大部分的氣體都距離地面15公里以下;我們居住的部分稱為地殼,主要由岩石組成,厚度低於32公里,與地球的直徑相差很多;地殼以下為地幔,主要由熔融狀態的岩石組成,厚度大約為3000公里;地幔以下為外核,主要由熔融狀態的鐵和鎳組成,而鐵和鎳的流動產生地球磁場;外核以下為內核,也是地球的中心,主要由固態的鐵和鎳組成,溫度大約為6000度,因為地球中心的壓力很大,所以內核呈固態。

大氣層

地球大氣層的每一部分對我們都十分重要,缺少一部分也不行。最低層為對流層,我們所見到的天氣現象就是在這層形成。對流層以上為平層,我們熟悉的臭氧層就在這裏,臭氧層能大量吸收太陽所發出的輻射,若沒有臭氧層,地球上的生物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的臭氧層。平流層之上為中氣層,很多電訊人造衛星都在這裏運轉,因為中氣層富含電子,對電訊的接收和反射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中氣層以上為熱氣層,也就是最外層。這層的空氣極為稀薄。



直徑

12756公里

質量 5.98×1021噸

體積 1.08×1012立方公里

密度(水=1) 5.52

重力 1

衛星數目 1

平均溫度 15℃

自轉軸傾斜(度) 23.5

自轉週期(地球日) 1日

公轉週期(地球日) 365日6小時

月球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距離地球38萬4400公里,是和地球最接近的天體,用肉眼就能清楚看見它。月球沒有空氣,水和生命。地形是由隕石撞擊和以前的火山活動所形成。沒有月球,地球就要受很多[苦]。因為月球那麼多的坑洞大部分都是由隕石撞擊而成,如果沒有月球,那些隕石便會飛向地球,所以月球已經為我們受了不少「苦」。

月球形成過程

天文學家認為它是在約45億年前,由像火星大小的星體撞向地球,由地球所被噴出的岩漿和岩石凝聚而成,當時地球年齡不到1億年。剛形成的月球受到隕石不斷撞擊,岩漿從內部噴出,形成平坦的月海。

盈虧

盈虧的產生是由於月球環繞地球時,陽光的反射面朝向地球的量不同。朔日(農曆初一)時,月球正面背著太陽,因而看不到月球。隨著月球公轉,明亮的區域逐漸增加,月相變為新月、上弦月、上凸月、滿月、下凸月、下弦月、殘月,再次回到朔,周期為29.5天。

月食

當月球進入地球陰影,便會發生月食,月食分為半影月食、月偏食和月全食。半影月食是由於月球進入地球的半影,令月球稍微變暗;月偏食是由於月球一部分進入地球的本影內,令月球的一部分變暗(暗的程度為看不到)。月全食是由於月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內,而且因為地球大氣層把陽光中的紅光折射到月球上,所以月全食時月球看起來是紅色的。

直徑(地球=1) 0.27

質量(地球=1) 0.01

體積(地球=1) 0.02

密度(地球=1) 3.34

重力(地球=1) 0.17

平均溫度 -18℃

最大星等 -12.7

自轉軸傾斜(度) 6.7

自轉週期(地球日) 27日7小時

公轉週期(地球日) 27日7小時

 

http://www.realkely.com/trip/default.asp

 
http://www.life123.org/site/?cat=3
 
2007-06-22 7:32 pm
地球(The Earth)

至現在為此,地球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它是太陽系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岩質星球中最大的一顆。

地球的特別之處是孕育了生命,含大量液態水及富含氧。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都是水,而大氣成分也有優良的條件孕育生命,不像金星的大氣的腐蝕性強和火星的滿是二氧化碳。而且大氣層的厚度可以抵受太空小型隕石的撞擊。而且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令水分得以不被太陽熱力蒸發或氣溫過低令大部分水不致於結冰。

構造

包圍著地球的最外一層是大氣層,高度約為300公里,但大部分的氣體都距離地面15公里以下;我們居住的部分稱為地殼,主要由岩石組成,厚度低於32公里,與地球的直徑相差很多;地殼以下為地幔,主要由熔融狀態的岩石組成,厚度大約為3000公里;地幔以下為外核,主要由熔融狀態的鐵和鎳組成,而鐵和鎳的流動產生地球磁場;外核以下為內核,也是地球的中心,主要由固態的鐵和鎳組成,溫度大約為6000度,因為地球中心的壓力很大,所以內核呈固態。

大氣層

地球大氣層的每一部分對我們都十分重要,缺少一部分也不行。最低層為對流層,我們所見到的天氣現象就是在這層形成。對流層以上為平層,我們熟悉的臭氧層就在這裏,臭氧層能大量吸收太陽所發出的輻射,若沒有臭氧層,地球上的生物就不能生存。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的臭氧層。平流層之上為中氣層,很多電訊人造衛星都在這裏運轉,因為中氣層富含電子,對電訊的接收和反射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中氣層以上為熱氣層,也就是最外層。這層的空氣極為稀薄。



直徑

12756公里

質量 5.98×1021噸

體積 1.08×1012立方公里

密度(水=1) 5.52

重力 1

衛星數目 1

平均溫度 15℃

自轉軸傾斜(度) 23.5

自轉週期(地球日) 1日

公轉週期(地球日) 365日6小時

2007-06-22 11:34:35 補充:
地球形成年代推早二千萬年美國天文學家雅各布森指出,經科學家重新分析及計算一些流星物體及化學同位素後,發現地球應在太陽形成後約三千萬年形成,而非一般相信的五千萬年。他解釋,地球在四十五億年前核爆炸後形成,初期受到大量雲霧及微塵圍繞,微塵物體愈積愈大後囤積為圍繞太陽軌跡的行星,其中之一就是地球,同期形成的還包括星、金星及火星,形成內太陽系的行星,那大約是太陽形成約一萬年後光景,在隨後約一千萬年,地球已經達到目前體積的約六成半,成為太陽系主要星體。之後,又與另一顆約火星大小的行星相撞,數以百萬噸計物體聚向地球,令到它的體積立時膨脹至目前大小,之後穩定下來。
2007-06-22 7:20 pm
ur question is too broad, what do you wanna know???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53:3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22000051KK0101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