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學院的問題

2007-06-22 8:06 am
1. 教育學院發生了什麼事

2. 有什麼人和教育學院有關

3. 莫禮時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回答 (1)

2007-06-22 10:06 pm
✔ 最佳答案
香港教育學院風波

香港教育學院風波(簡稱教院風波)是指香港教育統籌局疑以威嚇手段,干預香港教育學院運作的事件。2007年1月,香港教育學院否決校長莫禮時續任後,教院多名教職員指控政府為迫令教院支持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併,多次干預教院內部運作;指控亦稱教育部門官員不滿教院職員撰文批評教育改革,要求把他們辭退。事件引起公眾關注,港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展開聆訊,並證實前教育統籌局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有作出不當干預教院兩名職員的學術自由的行為。羅其後辭去廉政專員職位。

背景
香港教育學院(教院),是由五家師訓學院合併後組成,教院一直爭取升格成為正規大學而努力。但原任中文大學校長的教育統籌局(教統局)局長李國章上任後,他希望教院與中文大學合併,成為超級大學。所以李國章一直阻止教院升格為大學,甚至不惜削減教院的資源來迫教院接受。

校長莫禮時一直支持教院升格,2006年12月19日,一直爭取成為私立大學的樹仁學院,終於被行政會議通過可以升格為私立大學。而近年來,另一私立專上珠海書院亦被獲准升為學院,繼續為正名為大學而努力。亦引發教院內部對正名成為大學的希望。

但是校長莫禮時的合約亦將快屆滿,校董會是否與他續約成為焦點。


事件起因
2007年1月25日,香港教育學院校董會以10票反對、3票支持、3票棄權,否決與校長莫禮時續約。莫禮時表示,校董會主席梁國輝在2006年6月曾經對他表示,由於他不支持教院與中大合併,將會不獲續約。梁國輝則表示莫禮時誤解了他。

了解教院內情的知情人仕透露,這一次否決續約的決定,令人聯想到是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運用他自己的影響力,來達至教育學院和中大合併的目的。莫禮時一直卻致力於把香港教育學院升格為一間獨立的大學。2007年1月26日,教育學院副校長陸鴻基教授在香港電台第1台《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中印證並確認了莫禮時校長對梁國輝主席「不合併不續約」的說法。

陸教授並斷言他上任後的親身經歷:「在2003年夏天基準試放榜後,有消息傳出說教育學院栽培出的學生都「不合格」,但調查結果顯示所有主修英文的學生都「合格」,只有那些不主修英文的學生「肥佬」。這件事令到教育學院來屆的收生人數急跌。往後幾年經過全體員工的努力,人數止跌回升,回復事發前的數目。」

莫禮時不被續約,表示教院的正名希望會出現嚴重的阻礙或落空,校院內部上下群情激憤,翌日,校董會主席梁國輝、副主席吳克儉、司庫彭耀佳等與300名學生代表討論教院前景的會議,有逾1000名教院師生索性取消課堂,以半罷課狀態湧往會場表達不滿及以示支持莫禮時,校董會最終妥協,移師往戶外廣場與千名學生對話,其間梁國輝出場及回答學生提問時,不斷被在場師生喝倒採,有人要求梁國輝下臺。

1月30日,校長莫禮時在教院公開論壇表示,去年12月29日與李國章會面時,李氏以八條理由反對教院升格:


1.教院在學術上已取得一定成就,毋須改變現況。

2.公眾對教院的認知屬無知,政府毋須為迎合無知的大眾而改變現有政策。

3.若教院獲正名,香港大學醫學院將跟隨教院作出正名的要求。

4.內地及前蘇聯曾開設專科大學,均不成功。

5.世界許多知名學府均沒有大學之名,如MIT麻省理工學院。

6.教院獲自我評審資格(2004年時獲得)與獲正名成為大學是兩回事。

7.教院希望正名的原因是出於虛榮心。

8.開設單一學科的大學非世界趨勢。


到了2月5日,教院副校長陸鴻基教授在他的公開信中表示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曾經對他本人和莫校長作出直接或間接的威嚇。陸鴻基指控李國章在2004年6月26-27日對他說:「好!I'll remember this. You will pay!」(我會記著,慢慢跟你算帳!)為的是李國章要求教育學院發聲明譴責超額教師和教協,遭陸教授拒絕。陸鴻基在信中說﹕「現在是算帳的時候了。」

陸教授表示在2004年1月,李國章曾致電莫校長,要求教育學院主動提出與中文大學合併,不然「會放手讓教統局常任秘書長羅太隨意削減教院的學生名額。」陸副校長更表示過去數年不時有教統局高官致電給他,要求他開除發表文章批評教改或教育政策的4名同事,每次都被他拒絕。

2月6日當事人梁恩榮和葉建源表示希望立法會介入調查或公開聆訊。張文光議員表示已聯同8名泛民主派議員要求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曾鈺成在農曆新年前召開立法會緊急會議,討論教統局長李國章是否干預教育學院學術自由及院校自主。到了2月7日,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宣佈在2月12日開會,討論教育學院事件。主席曾鈺成表示,若有需要,會邀請教院代表及教統局長李國章出席。


調查委員會成立
2007年2月10日,傳出正在競選連任的行政長官曾蔭權會見醫學界選舉委員時,說出:「教院風波可能背後有陰謀論,與選舉有關。」一席話。雖然事後引述這番話的選委已經改口,但是排山倒海的政治壓力卻因此壓在曾蔭權身上。

2月11日曾蔭權在接受商台訪問時,拒表明是否發表以上言論,但他明言事件已經「政治化」,令他感到「不幸與惆悵」,希望市民最終可以釐清事實。

2007年2月15日,行政長官曾蔭權突然宣佈成立一個由法官胡國興主持,享有等同法庭地位的法定調查委員會,調查教育學院副校長陸鴻基提出,有政府官員干預教院學術自由和自主的指控是否屬實,期望委員會在4個月內提交報告。

曾蔭權形容陸鴻基的指控十分嚴重,有需要查根究柢。有立法會議員表示,一旦調查證實教統局長李國章、前常任秘書長羅范椒芬干預教院的指控屬實,便應「落台」。

同年3月,當聆訊即將展開時,法官胡國興在利益衝突聲明中披露,他會日常工事會經常與羅范椒芬接觸,引起公眾質疑其公正性。3月19日,胡國興主動要求辭職[來源請求];4天後,上訴庭法官楊振權被委任接掌「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調查委員會」主席兼委員,與另一委員李澤培繼續調查事件。楊振權說:「鑑於公眾對聆訊極為關注,我與李澤培先生會盡速地調查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並確保聆訊以高透明度及公正地進行。」

調查委員會職權範圍
確定香港教育學院學務副校長陸鴻基教授在其發給教院教職員及學生的未具日期信件(該信於2007年2月4日及2月5日分別在教院內聯網及明報新聞網登載)中所提出的下列指控是否屬實:
1. 2004年1月,教院校長莫禮時教授與教育統籌局局長(教統局局長)李國章教授通電話,後者試圖說服莫禮時教授主動向香港中文大學提出合併。教統局局長表示,若莫禮時教授不這樣做,他會放手讓當時在任的教統局常任秘書長隨意削減教院的學生名額。
2. 幾年來,每當有教院的同事在本地報章發表文章,批評政府的教育改革或教育政策及施政事宜,隨後即屢有高官來電,要求莫禮時教授解僱該等教院同事。
3. 2004年6月底,教統局局長就一批超額教師進行的抗議要求陸鴻基教授發表聲明,譴責有關教師及協助該等教師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理由是有關協助會阻礙教院畢業同學就業。陸教授拒絕要求後,教統局局長李國章說:「你唔肯出嗎? 好! I'll remember this. You will pay! (我會記著,慢慢跟你算帳)」。(你不肯發表聲明嗎?我會記著,慢慢跟你算帳!)
根據所確定的事實,查明教統局局長或其他政府官員有否不適當地干預教院的學術自由或其院校自主權。
根據以上調查所得,就政府日後向教院表達有關行使教院權力或貫徹其宗旨的意見時可採取的方法和方式,提出建議(如有的話) 。

聆訊
2007年3月29日,教育學院校長莫禮時在宣誓後向調查委員會作供指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在2003年時曾警告指若教院不肯跟中大合併,最終會被「強姦」/「蹂躪」(原文是"Rape")。他又指出羅范椒芬曾向他表達不滿教院職員公開批評政府的教改政策,李國章致電給他表示羅范椒芬已列出懲罰教院職員的名單。

調查結果及後續影響
2007年6月20日,由行政長官委任的與香港教育學院有關的指控調查委員會發表報告,裁定羅范椒芬向香港教育學院院長莫禮時要求,約束葉建源和鄭燕祥批評教改的言論,意圖阻止意見積極、自由傳播,侵犯《香港人權法案》保障的學術自由,縱使立意良好也是行為不當。而對教統局及其局長李國章的指控則不成立。報告發表後,羅范椒芬向行政長官曾蔭權申請於7月1日起提早退休並獲接納。其後,羅太發表公開信,強調自己沒有干預學術自由,希望自己的請辭能夠引起社會人士對香港「崎形的政治生態」的討論和反思。
參考: 維基百科


收錄日期: 2021-04-12 20:43:0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22000051KK0002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