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本性光明名「覺」,無明蓋住名「迷」。無明愈蓋愈厚,本性愈迷愈深,這樣就失了自在,稱作「煩惱」。其實無明與煩惱不是二事,無明是說因,煩惱是說果。
煩惱有「根本」與「隨起」的分別。若按《百法明門論》來說,根本煩惱,共有六種,這是應該先知道的。
一名「貪」,就是貪愛五欲六塵,不肯暫捨。
二名「瞋」,就是有不如意的事,便發怒氣,或是憎惡。
三名「癡」,就是昏昏迷迷,不明事理。
四名「慢」,就是自高自大,輕慢他人。
五名「疑」,就是對於實事實理,猶豫不定,似信非信。
六名「邪見」,就是顛倒邪正,謗無因果。
因為這些煩惱,迷住本性,以後起心動念,皆是煩惱來用事,自然多造作惡業,長受苦的果報。
無明蓋住本性,是由覺入迷,名「起煩惱」,從此就入了生死苦海。本性要求解脫,是由迷轉覺,名「發菩提」,仗此能達到涅槃樂岸。
了知煩惱是性的賊,必借菩提來充門衛。但是防賊不是偶爾的事,總要隨時加以警覺,稍一疏忽,賊就會沖進來。菩提也須時刻發心,若稍懈怠,煩惱就來纏縛本性。
煩惱是本性從來的冤家,菩提是本性原有的能力,卻是地位相反,互不兼容,各有各的相當力量,雙方交爭的勝敗,全在發展力和相續力。菩提若不住的發展相續,自然能斷除煩惱;煩惱若不住的發展相續,也會挫毀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