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浣溪沙」的平仄,有疑問,請賜教。

2007-06-20 8:33 am
詞牌「浣溪沙」是從七言絕句演變出來,請問平仄是否有一定的基本格式? 以下列的一首詞為例,我的理解如下,是否正確?  

秦觀-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 寶簾閒掛小銀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上是基本格式,若要用到平仄拗救,是否和七言絕句同一道理?

回答 (2)

2007-06-20 10:44 am
✔ 最佳答案
1. 詞牌「浣溪沙」是從七言絕句演變出來,請問平仄是否有一定的基本格式?
由於詞是入樂的文字,詞牌相當於「樂譜」,所有詞牌都有其固定格式。
「浣溪沙」的格律如下:

中仄中平中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其中「中」為可平可仄之處。

2. 以下列的一首詞為例,我的理解如下,是否正確?
秦觀-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掛小銀鉤。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你的理解正確。這闋詞的平仄亦合乎格律。

3. 以上是基本格式,若要用到平仄拗救,是否和七言絕句同一道理?
詞的拗救和律詩有所不同。律詩拗了,往往必需救,而詞往往是拗而不救。
詞中僅有本句自救,即律詩中孤平的自救。該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聲(即犯了孤平:仄平仄仄平),第三字應該補回一個平聲,變成「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換成「(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樣的情況並不算作「出律」。
2007-06-21 1:12 am
這問題其實並不好答。若單以《浣溪沙》一調之平仄格式來理解詞的平仄普遍規律,那是頗為危險的。《浣溪沙》屬初期小令,它的平仄組合與近體絕句相差無幾,除基本上是律句或準律句外,在句式變化上,也大致上可以參用律詩原則。

但其他詞調,就並不一定可以如此,舉例說,在律詩中,「平平仄仄平」的句式,完全可以寫成「仄平平仄平」(避犯孤平的拗句)。但在個別詞調內,該作「仄平平仄平」的句子,不一定能隨便轉回「平平仄仄平」的律句。例子如李白《菩薩蠻》內:“有人樓上愁”的句式,是不可改成「斯人閣上愁」的。(這首詞也有人認為並非李白所寫)再看另一例,「仄仄平平仄」律句,在詞中若譜成「仄仄仄平仄」(紅字表示可用平代仄)者,甚多情況下第三字絕不可用平。例子有吳文英《祝英台近》:“花信上釵股”及“不放歲華去”等句,也有辛棄疾《祝英台近》:“烟柳暗南浦”、“十日九風雨”、“哽咽夢中語”等句。故此,不可用律詩的一般平仄安排準則來看待詞的平仄。簡單說,詞的平仄,比詩更為固定,更少自由。

律詩的平仄安排,基本上只要遵從「句中平仄相間」、「一聯內上下句相對」、「兩聯間相黏」等原則,那麼選擇了起句的式樣後,往後的句式就已然是固定的了。但詞的格式,並不存在這樣句與句之間的必然聯繫,換言之,詞的句與句之間,並無一定法則可依循,一切須按樂曲來規劃。而且詞很多都不是齊言句,由一言至超過十字的都有,五、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式,在詞中只佔部份,至於其他句式,要個別作出研究才可明白其平仄安排原則及慣例。總的來說,不可簡單地套用律詩「拗救」的概念而用於詞句,在詞中,既然句與句之間並不存在格律上的必然關係,對句相救是並不能成立的,而句中自救,從上文例子中可看到,也不是全然是自由可用的。故填詞只能遵循詞譜的句式規定來構句,才可避免產生誤差。

大致來說,唐、五代詞差不多全是律句或準律句,宋詞則往往律拗相參。而詞中的拗句有別於古風詩,其格式是規定的,並不是隨意的。因此,非但不容不拗,而且不容拗成別的樣子。詞的平仄,通常以首創的一首為規範,雖然有些詞調,很多時都弄不清誰是首創,前人如萬樹等,就只能通過歸納法,將同調的詞相比較,以定出平仄譜。不過,研究詞的句式,不能不看時代的因素,有些後期作品,改變了句子的形式而成為普及版本,那也是常有的事,因此,一個詞調出現眾多別體是常有的。此外,宋人在詞句中,有以入聲字(甚或上聲字)代替平聲字的慣例,故此在研究前人詞作的時候,更要小心,勿誤以為是平仄相通的情況了。

題目中所標示的「基本格式」,固然可作這樣的理解。但實際並不一定如此。詞的基本句式,很多時都不會是標準律句,反倒是「準律句」較多。但正如kwongwu2003 君所言,《浣溪沙》是有譜可依的,還是看譜比較明確點。其正體格式屬:平韻雙片詞,四十二字,七言齊言句式,上下片各三句,上片三韻,下片二韻,過片二句多用對偶句,其基本平仄如下:
(按王力《詩詞格聲》)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紅字表示可以平代仄,或以仄代平。第二、三句平仄完全一樣,上下片相同,基本格式是「仄平平仄仄平平」。)

要留意的是詞的起首句。坊間大致有三種不同的平仄版本,除上所示(第一字可以平代仄),另有曹德輝《詩詞聲律修辭解說》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可改仄為平,第三字可改平為仄)及龍榆生《唐宋詞格律》的:「+仄+平+仄平」(+表示不拘平仄。一、三、五字不拘)。從這些不同的版本中,可明白到首句的本格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再綜合韋莊、晏殊、蘇軾、辛棄疾等詞例,進一步明白到首句與律詩七言仄起平收的句式規範相同,為避孤平,所以第三字一般不可改平為仄,但若逼不得已用了仄聲,則第五字須改仄為平作補償(韋莊詞「惆悵夢餘山月斜」正是如此)。故此,龍氏的版本是為了要涵蓋這種「避孤平」情況而標示第三、五字可平可仄,王力的版本是以本格為依歸,不標示第三字可變,則第五字的變化就並不需要了。曹氏的版本就比較費解,姑且不理。
至於第二、第三句,基本句式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一、三字可自由改動無妨。

最後想簡單說說詞的對仗。詞的對仗一般比較自由,一般來說,當上下句字數相同,而句腳又恰好是平仄對立的,作者往往在這種情況使用對仗,以加強藝術效果。而這種採用對仗的情況,一旦開風氣之先,則承襲的後來者,常就依樣葫蘆,漸成慣例,也成就了某種固定形式。但填詞實不必受這種慣例拘限,慣例並非格律,不用也不能說是犯律。詞的對仗是很多樣化的,除平常兩句成對外,有三組短句組成鼎足對,也有四組短句組成扇對等等,而且不像律詩那樣要求嚴格,平仄不相對者也沒關係,也可以出句平腳,對句仄腳;也容許同字相對,甚至有時前後字數不同的句組也可用對仗(可不計領字、托字,字數若相等便可成對)。

若想嘗試填詞,宜多了解詞的基本概念,詞的結構,押韻形式,平仄格局,句式,對仗,上下片如何組織,詞的常用語法等等。《浣溪沙》雖然與七絕很相近,但其實是頗難寫得好的一個詞牌。特別是結語句,難度甚高。律詩或絕句是以一「聯」的容量來組織思想轉折,在結語的時候,比較多空間發揮。但這首《浣溪沙》,每片只有三句,下片過片處若用了對仗,尾句就要身兼詩的一聯的功效,要做到即轉即收,頗考功力。晏殊一首,雖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一聯千古傳誦佳句,但結尾的「小園香徑獨徘徊」,若以 夏承熹 先生的觀點說,是略為令人失望的「弱句」。 夏承熹 先生所推許者,是晏殊另一首《浣溪沙》的結語:“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當然,好與不好是見仁見智,別的論者意見也不盡相同,但對填這詞的難處,也可略窺一二了。

請恕在下並無按題作答,因結合其他幾條相關問題,似較適合一併來討論,故不擬另外撰文作答其他題目了,請諒。

參考: 個人理解


收錄日期: 2021-04-12 19:57: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20000051KK0013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