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簡介

2007-06-19 11:41 pm
白居易知識

急.......

回答 (4)

2007-06-19 11:45 pm
✔ 最佳答案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祖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居唐下邽(今陝西渭南縣附近)人,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司馬。長慶年間(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寶曆二年(825年),調任蘇州刺史,後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後卒於洛陽的香山。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尊號為「詩魔」。
目錄 [隐藏] 1 白居易的詩歌2 白居易的政績3 傳聞軼事4 注釋5 參看
[編輯] 白居易的詩歌 他的詩歌現存近3000首。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諭、閒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諭詩。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代表作《新樂府》50首,集中體現了詩人「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規諫之辭。
如《賣炭翁》序為:「苦宮市也」,揭露朝廷以宮市方式強行劫奪百姓資財。但《新樂府》詩也存在著從理念出發,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長恨歌》描寫唐玄宗和楊貴妃的 愛情悲劇故事。前半篇對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有所諷刺,這是引起「長恨」的原因。後半篇卻以充滿同情筆法描寫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 詩的主題思想從諷刺轉為同情和美化李,楊的執著愛情。這是長恨的正文。在藝術的表現上,前半篇寫實,後半篇穿插虛構的情節和幻想的仙境。全詩語言聲調優 美,抒情和敘事交融一體,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白居易的詩歌平易淺進,在當時已經流播很廣,甚至遠及「日本、暹羅(泰國)諸國」。

[編輯] 白居易的政績 唐長慶年間(821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乾枯無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農田灌溉。又見西湖舊堤倒塌,往往造成農田乾旱,因此修建一道從西湖斷橋到孤山的長堤,在堤的兩岸栽種楊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後人稱這條長堤為白堤。寶曆二年(825年),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編輯] 傳聞軼事 唐時官員流連妓院風氣興盛,清人趙甌嘗有描繪其時之詩曰:「風流太守愛魂銷,到處春翹有舊游;相見當時疏朝綱,尚無官吏宿娼條。」《舊唐書·白居易傳》載:「初,居易罷杭州,歸洛陽,於履道里得故散騎常侍楊憑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家妓樊素、小蠻者,能歌善舞。」白居易作詩讚道:「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後世小說家多有描述其私生活,真實與否,或未可知。如北宋錢易《南部新書》載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嘗蓄妓,「白樂天任杭州刺史,攜妓還洛,後又遣回錢塘。故劉禹錫有詩答曰:『其那錢塘蘇小小,憶君淚染石榴裙。』」[1]。元、白二人交情好,有時相易其妓[2][3]。1997年,舒蕪在 《讀書》雜誌第三期上發表《偉大詩人的不偉大的一面》,指責白居易狎妓而不尊重女性。寶曆中赴蘇州刺史任上,白居易詩《對酒吟》中已經可以看到家妓的描 寫:「公門衙退掩,妓席客來鋪。履舄從相近,謳吟任所須。」白居易的《江南喜逢蕭九徹,因話長安舊遊,戲贈五十韻》寫盡了妓院的風情萬種。
而據石繼航所著之《長安月下紅袖香:盛世浮華中的女子背影》一書所述,舒蕪之文有描繪白居易成為老淫魔之嫌[4],其書亦指白居易與家妓樊素和小蠻感情良好,但未知有否越軌事,然即使有,亦非狎玩,可說是兩情相悅[5]。由此可知,白居易與妓之事,實非重要,且其時文人幾乎皆有,不應獨責白居易。
另,值得一提,宋《廣韻》曰︰「妓,女樂也。」,足見其時之妓非專指賣春者,亦包括以表演、娛賓為業的藝妓、歌妓等,即女藝人,實情如何,今人難以定斷。

[編輯] 注釋 ↑ 宋龔明之《吳中紀聞》說「樂天為郡時,嘗攜容滿、張態等十妓,夜游西湖武丘寺,嘗賦紀游詩。為見當時郡政多暇,而吏議甚寬,使在今日,必以罪聞矣!」;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唐·劉禹錫》也記:「白樂天任杭州刺史,攜數妓還洛陽,後卻還錢塘。」↑ 蔣一葵《堯 山堂外紀·唐·劉禹錫》:「商玲瓏,余杭歌者也。白樂天作郡日,賦歌與之雲:『罷胡琴,掩秦瑟,玲瓏再拜歌初畢。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 曉醜前鳴,白日催年酉後沒。腰間赤綬系未穩,鏡里朱顏看已失。玲瓏玲瓏奈老何,使君歌了汝更歌。』時元微之在越州聞之,厚幣邀去,月余始遣還,贈之詩兼寄 樂天雲:『休遣玲瓏唱我詞,我唱多是寄君詩。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 長慶二年,白居易以中書舍人出任杭州刺史。杭州有官妓商玲瓏、謝好好者,巧與應對,善歌舞。白居易日以詩酒與之寄興。元稹在越州聞之,厚幣來邀玲瓏,白遂 遣去,使盡歌所唱之曲。後元稹送玲瓏歸,作詩寄白居易雲:「休遣玲瓏唱我詞,我詞都是寄君詩。卻向江邊整回棹,月落潮平是去時。」(《唐語林》)↑ 來源︰第31節:家姬卷 綠珠垂淚滴羅巾(2), 今引文如下︰「由此可見,白居易對樊素、小蠻是相當好的。但近來網上有一股風氣,直斥白居易是「老流氓」,以白居易曾蓄妓,並寵愛樊素、小蠻為證據,對白 老爺子口誅筆伐,大有鬥倒批臭之勢,以至於不少對唐代歷史背景缺乏瞭解的讀者,誤信為真,嚴重影響了白居易的聲譽。好好的一個大詩人,現在幾乎等同於老淫 魔。溯其本源,大概是因為1997年,舒蕪曾在《讀書》雜誌第三期上發表過一篇叫做《偉大詩人的不偉大的一面》的文章而引起的。 」↑ 來源︰第33節:家姬卷 綠珠垂淚滴羅巾(4), 今引文如下︰「由此看來,韓愈老師這樣貌似正統的人,在狎妓方面其實比白居易有過之而無不及。從樊素和白居易臨別時傷心落淚看,白居易待她們倒是有真情 的。換成韓愈的『柳枝』,本來就想跑,一說放她走,還不拔腿飛奔絕塵而去?樊素一直陪伴在白居易身邊達十四年之久,白居易曾向當時的宰相裴度要了一匹好 馬,裴度大概聽說過樊素的芳名,於是寫信給白居易,並有詩說:『君若有心求逸足,我還留意在名姝。』以古人『千金名馬換小妾』為藉口想要走樊素,雖然裴度 是當朝宰相,有權有勢,但白居易卻依舊難以割捨,寫詩婉拒了裴度,說:『安石風流無奈何,欲將赤驥換青娥。不辭便送東山去,臨老何人與唱歌?』由此可見, 白居易還是相當深情的。這比蘇軾拿春娘換馬,以致春娘一怒之下碰槐樹而死要強多了。」,「所以說,痛罵白居易是『老流氓』的人,一定要充分瞭解當時的社會 環境再下結論,其實白居易的行為完全沒有什麼出格的地方,當時也沒有人以此事來非議他。我們看古人,不能以現在的道德標準來卡,如果按現代的觀念,賈寶玉 還未成年,就和襲人試了『雲雨情』,又和秦鐘等搞同性戀,肯定是不良少年,還值得林妹妹愛得一塌糊塗嗎?鐵面無私的包公也公開有二奶(小妾),杜牧公開嫖 娼,放現在肯定要因『生活作風』問題而弄得影響極壞,十有八九要丟官去職。 」
2007-06-19 11:55 pm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後世遷居下邽(今西省渭南縣),大曆七年(772)生於新鄭(今河南省新鄭縣)。他生活在官宦擅權、藩鎮割據、民不聊生的中唐時期;家庭政治地位屬中下層。因西河兵亂,十一二歲則避亂江南,漂泊於蘇、杭、越中一帶。青少年時代刻苦攻讀,以祈振興家道。十五六歲的時候,他帶著美好旳幻想來到了長安,以《賦得古原草送別》一詩嶄露頭角,得到老前輩顧況的賞識。他在長安得了一些日子,逐漸感到周圍的冷漠與污濁。他知道長安不可能有自己的進身之階,最後便失望地離去。

  二十九歲那年,白居易考取了進士。元和元年(806)四月,憲宗策試賢良方正能言直諫科舉人。皇甫湜、牛僧孺、李宗閔在對策中苦詆時政,忤犯宦官,結果因宦官反對不得居上第,考策官、復策官亦遭貶斥。白居易憤然上書,主持公道。他因直言敢諫,為執政者所忌。

  元和十年,藩鎮李師道、不承宗遣人到長安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疏請急捕賊,以雪國恥,為執政者所惡,以莫須有的罪名貶江州司馬。自此淪落天涯,悲憤悒鬱。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白居易遷忠州刺史,政治上有了轉機。他吸取過去的教訓,採取明保身、隨遇而安的處世態度,並從此心向佛、道。長慶元年(821),任尚書主客郎中,知制誥,又轉上柱國,可謂官運亨通。為避免捲進政治鬥爭漩渦,他請求外遷,先後任杭州、蘇州刺史。在杭州任上,他疏理六井、築堤蓄水,以利灌溉。離任之時,他還將治水要領寫成《錢唐湖石記》,刊於石上,使繼任者知曉。據說離開杭州時,他把官俸留在州庫,作為公家緩急之需。他為官認真,深得百姓愛戴,任滿離蘇時,父老泣別,相送十里。大和元年(827),改任秘書監,又回到了長安。大和二年正月,授部侍郎。次年,白居易五十八歲了,他深感年老力乏、宦途多險,便決意引退。春天,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自此長別帝京。在東都洛陽,他過書”中隱”的生活。既可保富貴,又能遠禍全身。會昌六年(846)逝於洛陽。相傳他去世之後,在洛陽龍門過往的行人,都到他墓前邐酒祭奠,以致墓前方丈之土,常成泥濘。
2007-06-19 11:51 pm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306/html/b17/images/0306_b17_01.jpg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306/html/b17/images/0306_b17_02.jpg



圖片參考:http://www.chiculture.net/0306/html/b17/images/0306_b17_03.jpg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他的詩句簡潔樸實、淺顯易懂,很受人們的歡迎。他怎能做到這一點的呢?
原來白居易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的人,他寫完一首詩後,雖然自己也覺得不錯,但總想聽聽別人的意見再作修改。有一次,鄰家的老婆婆正坐在屋外,白居易就把剛寫成的詩一句一句唸給她聽,又問她哪裡聽不懂。老婆婆不客氣地指出來,白居易便回去修改,改完後又讀給她聽,如此反覆修改了好幾次,直到老婆婆完全聽懂為止。
有人問他為何要向教育水平不高的老婆婆請教,白居易解釋說:「我的詩是寫給老百姓看的,假如連一個不識字的老婆婆都聽不懂,那寫來有什麼用呢?」
2007-06-19 11:45 pm
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 唐代詩人, 字樂天, 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遷下陝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 謚號“文”, 世稱白傅, 白文公.

生平

他生于“世敦儒業”的中小官僚家庭. 生地鄭州新鄭(今河南新鄭縣). 11歲起, 因戰亂顛沛流离五、六年. 少年時讀書刻苦. 貞元十六年(800)中進士, 十八年, 与元稹同舉書判拔萃科. 二人訂交. 以后詩壇元白齊名. 十九年春, 授秘書省校書郎. 元和元年(806), 罷校書郎, 撰《策林》75篇, 登“才識兼茂明于体用科”, 授縣尉. 作《觀刈麥》、《長恨歌》. 元和二年回朝任職, 十一月授翰林學士, 次年任左拾遺. 四年, 与元稹、李紳等倡導新樂府運動. 五年, 改京兆府戶曹參軍. 他此時仍充翰林學士, 草擬詔書, 參与國政. 他能不畏權貴近, 直言上書論事. 元和六年, 他因母喪居家, 服滿, 應詔回京任職. 十年, 因率先上疏請急捕刺殺武元衡凶手, 被貶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次年寫下《琵琶行》. 開始“吏隱”, 在廬山建草堂, 思想從“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 閑适、感傷的詩漸多. 元和十三年, 改忠州刺史, 十五年還京, 累遷中書舍人. 因朝中朋党傾軋, 于長慶二年(822)請求外放, 先后為杭州、蘇州刺史, 頗得民心. 文宗大和元年(827), 拜秘書監, 明年轉刑部侍郎, 四年, 定居洛陽. 后歷太子賓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職. 會昌二年(842)以刑部尚書致仕. 在洛陽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 常与劉禹錫唱和, 時稱劉白. 會昌四年, 出資開鑿龍門八節石灘以利舟民. 75歲病逝, 葬于洛陽龍門香山琵琶峰, 李商隱為其撰寫墓志.

詩歌理論

白居易的思想, 綜合儒、釋、道三家. 立身行事, 以儒家“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為指導思想. 其“兼濟”之志, 以儒家仁政為主, 也包括黃老之說、管蕭之術和申韓之法;其“獨善”之心, 則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齊物、逍遙觀念和佛家的“解脫”思想. 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貶江州司馬為界. 白居易不僅留下近3000首詩, 還提出一整套詩歌理論. 他把詩比作果樹, 提出“根情、苗言、華聲、實義”(《与元九書》)的觀點, 他認為“情”是詩歌的根本條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同上), 而情感的產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時政. 因此, 詩歌創作不能离開現實, 必須取材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种事件, 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狀況. 他繼承了《詩經》以來的比興美刺傳統, 重視詩歌的現實內容和社會作用. 強調詩歌揭露、批評政治弊端的功能. 他在詩歌表現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則:
“辭質而徑”, 辭句質朴, 表達直率;
“言直而切”, 直書其事, 切近事理;
“事核而實”, 內容真實, 有案可稽;
“体順而肆”, 文字流暢, 易于吟唱(《新樂府序》). 他的這种詩歌理論對于促使詩人正視現實, 關心民生疾苦, 是有進步意義的. 對大歷(766﹛779)以來逐漸偏重形式的詩風, 亦有針砭作用. 但過分強調詩歌創作服從于現實政治的需要, 則勢必束縛詩歌的藝術創造和風格的多樣化.

文學創作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成諷諭、閑适、感傷和雜律四大類. 大体上, 前三類為古体, 后一類為近体. 前三類大致以內容區分, 但有相交. 四類詩中, 白氏自己比較重視前兩類, 認為諷諭詩反映了“兼濟之志”;閑适詩顯示出“獨善之義”;都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体現. 感傷詩和雜律詩則“或誘于一時一物, 發于一笑一吟, 率然成章, 非平生所尚”(《与元九書》). 諷諭詩是白詩中的精華. 代表作有《新樂府》50首, 《秦中吟》10首. 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 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這些詩措辭激烈, 毫無顧忌, 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 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十分突出. 諷諭詩在形式上多直賦其事. 敘事完整, 情節生動, 人物情節細致傳神. 另一部分諷諭詩則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 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 這兩類作品都是概括深廣, 主題集中, 形象鮮明, 語言曉暢明白. 部分《新樂府》還采用“三、三、七”言句式, 有民間通俗文藝的痕跡. 閑适詩多抒寫對歸隱田園的宁靜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 不少詩也宣揚了知足保和、樂天安命的思想. 但也有些詩從側面表現對現實的不滿, 說明他追求閑适只是無可奈何的解脫. 感傷詩以敘事長詩《長恨歌》、《琵琶行》最為著名. 《長恨歌》歌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婚姻愛情故事, 既有“漢皇重色思傾國”的寄諷, 更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感傷和同情. 《琵琶行》則有“天涯淪落人”的遭際之感, 且語言成就突出. 此二詩敘事曲折, 寫情入微, 善于鋪排烘托, 聲韻流暢和諧, 流傳甚廣. 白氏還有不少贈酬親朋篇什, 情真意切, 摯朴動人. 但這類詩中較多嘆老嗟病, 傷往悼亡的傷感色彩及度脫塵囂的佛家思想. 雜律詩在白詩中最多, 以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小詩較著名, 白描手法, 寥寥几筆, 生意盎然. 另有一些鋪陳故實、排比聲律的長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艷情風月的小詩, 也頗為時人效仿. 白詩在當時流傳廣泛, 上自宮廷, 下至民間, 處處皆是, 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 白詩對后世文學影響巨大, 晚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杜l鯃b, 宋代王禹?、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 都受到白詩的啟示. 后代劇作家也多有据白詩故事進行再創作, 如白朴、洪据《長恨歌》分別作《梧桐雨》、《長生殿》;馬致遠、蔣士銓据《琵琶行》分別作《青衫淚》、《四弦秋》. 白詩詞句, 也多為宋、元、明話本所采用. 白居易不屬韓柳文學團体, 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導者和創作者. 其《策林》75篇, 識見卓著, 議論風發, 詞暢意深, 是追蹤賈誼《治安策》的政論文;《与元九書》洋洋洒洒, 夾敘夾議, 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 《草堂記》、《冷泉亭記》、《三游洞序》、《荔枝圖序》等文, 均文筆簡洁, 旨趣雋永. 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 白居易還是詞創作的有力推動者, 《憶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長相思》諸小令, 為文人詞發展開拓了道路.
參考: yahoo


收錄日期: 2021-04-13 00:55: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9000051KK0247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