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

2007-06-19 9:41 pm
我想問一些關於僰人的information.

回答 (5)

2007-06-21 2:06 am
✔ 最佳答案
據學者考證,僰人於春秋時代已經生活在川南、滇東一帶,其領袖當年助武王伐紂有功,因此被冊封為「僰侯」,因其族人勤勞勇敢,有披荊斬棘、奮勇前進的獨特性格,因此在人之上加了個「棘」字,而誕生了「僰族」。

明朝開國後,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僰人自始至終抵死不從,拒絕繳稅,加上僰人生性聰穎,個性勤奮,以及生活先進的「懷壁其罪」,讓明朝君王深怕僰人壯大,威脅到明朝江山,而成心腹之患,亟思去之而後快,遂於明萬曆元年(西元1573年)以僰人拒稅,舉兵攻打僰族,擊潰僰人後,隔年再發兵深入深山搜捕僰人,一舉殲滅之,僰人終於從歷史上銷聲匿跡。
2007-06-26 2:49 am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34.gif
有「中國懸棺葬天然博物館」之稱的四川珙懸有三百多具掛在峭壁上離地面50 至200 米不等的木棺材。這些懸棺每副都是出自僰族人的手,具有悠久歷史。僰族人相信把先人的棺材掛得越高,就代表先人地位越高,後人越孝義。此外,相傳僰族人有飛天的能力,因而好勝非常,喜與天鬥,故有炎夏披皮夾,寒冬穿草衣的反叛行徑。而把棺木掛在高山亦有與天比高的心態。可惜,僰族於明朝被漢族人屠清殺盡,他們如何將沉重的棺木掛到高崖上始終成謎。 一班考古學家來到雲南和四川近距離研究這些神秘的懸棺,更會將棺木內的千年人骨作基因分析,希望能將古僰族人的面貌重新揍拼出來。
參考: dfs
2007-06-19 9:59 pm
僰人悬棺千古迷
来源:旅游局 2004-6-23
珙县位于川、滇、黔三省邻接处,是古代悬棺葬最典型的地方,现已发现悬棺发现悬棺遗址四十一处,计有悬棺二百八十八具。悬棺俗称“挂岩子”。即把棺木置于几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是古代川南一带僰族的葬制,僰人早在战国时期就在宜宾地区群居,并建有僰侯国、僰道县。因其剽悍骁勇,为其历代统治者所不容。他们栖身于荒野荆棘之中,有“披荆斩棘”之誉。明代,僰人称“都掌族”。神宗元年( 1573),四川巡抚曾省吾、总兵刘显率十四万大军将其杀绝。其时,“前军引火炬烧城屯千余,炎焰漫天……赴火坠崖谷者数万……都掌蛮至是尽灭”(《兴文县志》)。
然而,民间传说僰人未被杀绝,当地何姓人家即为僰人后裔,还说何姓祖先本姓“阿”,因避当朝镇压才改姓“何”。明史有僰人首领“阿大王”在僰都城九丝城被杀的记述。有人曾在当地访一何姓老人,言其始祖何大宁原为酋阿大、阿二同族,后投军至一何姓将军麾下,改为何姓。珙县过去曾有明谚“游稞稞(彝族),范苗子,后山何家挂岩子”。至于为什么僰人有悬棺葬俗,《珙县志》记述:“相传有罗因者,因僰人尝其灭宗,乃教以悬葬岩上,子孙高显。于是争挂高岩以趋吉。”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用这个办法消耗僰人的力量。
三国时,诸葛亮南征路过僰地受阻。他看到天旱地干,就让人放风说;旱灾是由于僰祖坟风水不好,如将棺材移到悬崖上,来年一定好收成。僰人信以为真,就放下战事,忙着迁坟。诸葛亮趁机离去。不料次年果然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于是,悬棺葬便代代相传下来。但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悬棺如何置于悬崖之上,置于众说纷纭。有说凿岩为路,放棺后又毁掉路;有说先以土填埋崖壁,然后再去土;有说崖顶放绳索;有说搭厢架。究竟如何,仍不得其解。
僰人悬棺主要集中与珙县麻塘坝和苏麻湾俩地,约有 200 具。放置方法,有凿岩为穴横放者;有凿岩孔嵌木桩,棺木平置桩上者;也有几具并放或叠放者。棺行似船,头大尾小,多为整根楠木挖凿而成。悬棺葬地周围,还有许多僰人岩画。画面、色泽清晰可辨,多为砂彩绘,均用较原始的平涂技法,线条粗犷,形象生动,题材多样。其作用,或为部族徽记,或为安慰亡者,反映了行悬棺者的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
2007-06-19 9:50 pm
 
【大紀元訊】位於四川宜賓市珙縣以西59公里的洛表鎮麻塘壩是僰人懸棺集中處。文物專家近日開始對懸棺進行「整容」。
 麻塘壩東西兩側聳立著卅多座石灰岩山峰,山峰四週的陡崖絕壁上,懸掛著一具具棺木,清晰可辨。這次「整容」前,經過專家們連日來一處處週密統計,除掉以前自然墜毀的部分,珙縣麻塘壩有懸棺223具,蘇麻灣有懸棺42具,兩處共有265具。大多懸棺均係明代和明代以前所置,距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北京青年報9月27日報導,專家維修組首次對珙縣洛表鎮三仙洞地區的3具距今約600年的懸棺進行開棺清理。在近7小時的現場發掘中,專家們起獲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有一件屬「該地迄今發現的最為珍貴的文物」,並首次發現僰人懸棺中存在著煙熏防腐程式和「二次葬」。但仍有不少疑問難以破解。
■已發現國家二級文物
這次是第4次,也是最大的一次維修工作。從目前懸棺中清理出的文物來看,多過以往幾次。如這次從懸棺中發掘出的1個元代青花瓷碗,直徑12釐米,碗正中有一行書體「天」字,經初步考證,此碗至少應為國家二級文物;一把明代鐵刀,造型古樸;1個明代瓷碗,保存完好;1把明代小刀,兩把明代鐵梭鏢,應為古代僰人防身和狩獵的工具,也頗具文物價值;還有一個長約15釐米、直徑約10釐米的楠竹筒,上面有明顯打磨使用過的痕跡,應是明代時僰人取水或飲水的工具。另外從懸棺中發掘出的絲麻織品衣物碎片等,對了解古代僰人的生活習俗、經濟文化等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發現煙熏防腐懸棺
頭戴安全帽,嘴戴口罩,手戴醫用防毒手套,專家們開始打開懸棺。
「咦!這個棺木怎麼有火烤過的痕跡?」正在埋頭清理棺內塵土的文物保護部主任賀學毅突然驚訝地叫了起來。「還有,這也是火烤過的……」賀學毅的驚訝引來了大家的注意。仔細察看後,專家們發現不僅棺體內壁有火烤過的黑色跡象,刀鑿裂隙間仍能清晰地看見黑色。「這是一具在懸掛前被火烤過的懸棺,也是珙縣地區第一次發現火烤過的懸棺」。那麼,為什麼要火烤呢?崔陳在仔細察看了黑色部位後得出了初步結論:「這是為了對棺木進行防腐處理。」
■發現貴族
讓專家們興奮不已的是,「發現了一個貴族懸棺」。因為他們在這具懸棺裡找到了一個「從來沒有發現過的」元代青花瓷碗和一個明代的容器及一帶劍鞘的寶劍。「這是懸棺考古史上最為重要的一件文物」。
開啟懸棺文物初戰告捷。25日中午,負責此次「整容」工作的宜賓市文管所所長崔陳、珙縣文體局副局長羅永偉已離開景區,留下文物專家何澤宇等率人繼續進行發掘、維修等工作。
參考: YAHOO
2007-06-19 9:44 pm
係yahoo搵


收錄日期: 2021-04-14 20:08:0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9000051KK0189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