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劍最早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距今約六千年﹞出現,當時是以石或玉製成,一件保存最精美的出土玉劍就是用整塊岫岩玉磨成的。
青銅鑄劍最遲出現于商代中期﹝距今約三千五百年﹞,最初是曲柄短劍;商代晚期演變成直柄短劍,形狀也有很多變化。現今最常見的是吳越地帶的形制。青銅劍 的鑄造技術非常高超,劍身是銅,而劍刃是銅和鋅、鉻的合金。劍上的紋飾和塗劑亦很先進,塗劑有非常好的保護作用,令青銅劍埋在土裏,依然能好好保存。青銅 劍到秦漢時代,由短劍變成長劍,最長的竟超過 90 釐米,表示易折斷的弱點已能基本克服。青銅劍之後接著有鐵劍,在過渡期間出現的是銅柄鐵刃劍,鑄鐵煉鋼的技術正不斷發展。
中國人懂得利用鐵在商代已經開始,當時的人利用非常稀有的天然隕鐵打制劍的鋒刃。在戰國時期,楚國的冶鐵業較為發達,制鐵劍的數目也較多。1979- 1981年在湖南益陽赫山廟戰國早期墓中出土的一把長鋼劍(78釐米),經金相檢測後,發覺它是以塊煉鐵滲碳,而反復鍛打而成。這標誌鋼劍的出現。
劍在戰場上的使用到西漢時已漸漸被刀取代;當時出現的是環首直刀。晉朝時,雖然冶鐵煉鋼技術已相當發達,但用於制劍不多;而劍只用作禮儀和裝飾。當時甚至時尚佩鑲寶石的木劍。總而言之,劍作為戰場兵器已演變成禮儀、權位象徵及民間武器。
自鐵劍和鋼劍取代銅劍,制劍由鑄造改成為鍛打;反復鍛打除令鐵塊成形外,還能使組織緻密、成份均勻、雜物減少並細化而提高鋼鐵品質。
最早的鍛打制鐵劍出現於西周,是將整塊煉鐵直接鍛打而成,品質普通。戰國末期,塊煉鐵滲碳鍛制鋼劍出現,到西漢時,這種技術已普遍用於制劍。塊煉鐵滲碳後反復折迭鍛打,令雜質減少、細化,組織更均勻。
西漢後期,出現了炒鋼技術,將生鐵裏的碳氧化掉,變為熟鐵,再滲碳反復加熱折迭鍛打成劍。同時出現的技術還有鑄鐵脫碳,加熱局部滲碳鍛打。
炒鋼折迭鍛打技術運用的同時,還有淬火。經科學檢測,出土的戰國末期鋼劍曾經加熱至攝氏九百度以上進行淬火。劍刃淬火令硬度提高,更加鋒利。
將鋼材折迭鍛打的次數愈多,劍的組織更均勻,品質更高。當時折迭鍛打的次數簡稱為“煉”。出土的東漢鋼劍有銘記“五十湅﹝煉﹞”、“三十湅﹝煉﹞”,科學檢測即為折迭鍛打的次數。今所謂“百煉鋼”,表示鋼器折迭鍛打的次數很多。
兩漢之後,以上的制刀劍技術不斷發展、提升和普及。可是隨著劍的用途改變,晉以至元朝期間劍大量減少,直至明清時期劍才複趨普遍。
中國素來不大重視劍的保留,導致中國劍大量流失和毀滅,使劍文化與整體中國文化比較,完全失去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