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詩詞歌賦中的‵賦′是什麼意思?

2007-06-17 2:07 am
詩詞歌賦中的 ‵賦′ 是什麼意思?

回答 (3)

2007-06-17 2:12 am
✔ 最佳答案
賦,古代文體名。本意指誦說,如《漢書·藝文志》「不歌而誦謂之賦。」《毛詩序》把「賦」作為《詩經》「六義」之一,解作鋪的意思,指鋪陳言志的手法。戰國後期趙人荀卿《賦篇》,最早以「賦」名篇,「賦」開始被用作文體的名稱。漢人把屈原、宋玉的辭和荀卿的賦統稱為辭賦,看到了兩者的密切關係,並把屈原看作辭賦之祖。漢初,逐漸形成一種特定的體制。它繼承《楚辭》形式上一些特點,講究文采、韻律和節奏,又吸收了戰國縱橫家鋪張的手法,內容上著力「體物」,也注意到「寫志」,即通過摹寫事物來抒發情志。此外,趨於散文化,經常使用排比、對偶的整齊句法,既自由又謹嚴,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賦體的流變大體經歷了從屈原、宋玉的騷賦,到賈誼、枚乘、司馬相如代表的漢賦,魏晉南北朝流行駢賦和琴賦 ,唐代盛行科舉考試專用的律賦,唐宋時代趨向散文化的文賦各個階段。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8%B5%8B&variant=zh-hk"
2007-06-18 3:04 am
什麼是賦?稱之為賦的條件是什麼?如〈七發〉、〈進學解〉等賦體雜文算不算是賦?賦何以有古賦、俳賦、律賦、文賦不同形貌的發展變化?其問題雖不乏論之者,但大多陳陳相因,其或有專文討論,仍不免「各照隅隙,鮮觀衢路」,其間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班固〈兩都賦序〉所說的「不歌而誦謂之賦」,是最具權威的說法。但它只是從傳播方式異於詩,以此區隔加以立說,難以將它歸入賦體構成的因後世更難從作品去作判斷。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又說:「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於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遂主客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除了義界之外,還說明了起源以及形式內容兩方面的特徵。
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校讎通義‧漢志詩賦略》有更多元化的觀察,他說:「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國諸子。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子‧儲說》之屬也;徵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 其說雖然具體,但其形體要素並沒有能夠完全涵蓋。
王力《古漢語通論‧賦的構成》,用詩騷賦比較的方式說明其特質。他說:「從形式上看,詩騷和賦都是押韻的,這是三者的共同點。但是一般的說,詩以四言為主,騷一般是六言,加兮字成七言,賦則字數不拘,但多數以四六言為主。典型的漢賦多夾雜散文的句式,詩、騷在句與句之間,特別是段與段之間,偏重內在的聯繫,極少用連結的詞語。」「而賦則與散文一致,多用連結的詞語。」「至於所謂騷體賦,形式上更與楚辭沒有分別。」「賦與詩、騷的分別,必須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考察。賦比騷抒情的成分少,詠物說理的成分多,詩的成分少,散文的成分多。賦的性質在詩和散文之間。」他是從文類光譜上,為賦尋求定位。



賦是漢語文學特有的體類,是漢語文化的瑰寶,是漢代文學的主流。
通常,我們都說漢賦、六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是一代的文學,其實,這是後人依據後設的價值標準,為每個時代的文學成就所作的評斷。如果我們客觀考察文學發展的實況,就不難發現:賦從漢到唐都展現不同的風華,而且一直都是文人最矚木的園地,所以它雄踞著文學主流的地位 。從宋到清,雖逐漸失去其主流地位,但仍有豐富的作品傳世。
賦本是民間口傳的文藝,諧隱的韻語,它長於敘事與說理,當它得到晉身宮廷貴遊的際遇,在漢代更附會於詩的功能,取得文學主流的地位,便從此成為驅動文壇風潮的前導。到唐代,更規劃它成為科舉考試文學部門的主要項目,律賦更成為唐代文學的典律 ,
楚宮到西漢宮廷的暇豫之賦,是聲音的藝術,是由傳播者口誦、欣賞者耳受的文學。有如倡優被蓄養在宮廷的言語侍從,是這表演舞臺的主角。到東漢,由於帝王興趣的轉向,能文之士在宮廷已失去了伸展臺,賦卻反而散播開來,為士大夫階層所共習。沒有帝王獎倡,賦的作品反而增加,創作風氣反而更盛,只是由於欣賞者的角色改變了,於是使它從口誦的文學轉化為重視聲音美感的書面文學,在士大夫文學中取得主流地位,賦的形貌乃與西漢宮廷奏御之賦有所不同。
建安貴遊文學再興,文學生態已經改變,由於此時賦的作者與欣賞者,都長期濡染於經史與語言訓練,於是辭賦仍向士大夫文學的道路發展,充分發揮漢文字的特色,審美角度也逐漸改變,從「巧為形似之言」的審美追求,轉為斟酌經辭、鎔鑄故實,以增加語文美感的密度,炫其博雅才學的審美要求,形成所謂的六朝文體,其賦不論是形氏或內容,都與漢大賦有完全不同的風貌。
南北朝的貴遊文學集團,他們忙於抄書編纂類書,忙於搜集典故,詩也逐漸興盛加入貴遊的行列,詩賦成為文學的雙主流。在唐代文人心目中,文學雙主流的態勢不變,所以規劃為科舉考試的文學科目。為便於評選,更發展成律賦,也造就了律詩。同時,因為它用之於科舉考試,於是形式雖遭到扭曲而賦的題材卻為之擴大,「穿穴經史」使內容更為博富。
  到宋代,由於文化環境及文學興趣的改變,賦體又有了變化,但以詩賦為文學的雙主流情況似乎沒有多大的改變,科舉仍以詩賦為進士科的考試科目,好文能文之士,莫不致力於詩賦的創作,各家文集都依循《文選》的體例,將賦的作品置於卷首。擅長古文的歐陽修、蘇軾等,也和韓愈、柳宗元一樣,精心經營辭賦,而留下不朽的名篇,賦體的多樣化,至此為之極矣。
元明是標榜古賦的時代,時有作者;有清一代,律賦特盛,光緒十四(1988)年鴻寶齋主人編印《賦海大觀》,自稱「得賦二萬餘首」。
2007-06-17 2:16 am
炎黃藝林,中華文苑。奇華異卉,爭芳吐豔。中有奇葩,曰賦曰駢,介於詩文之間。詩騷苗裔,縱橫之新篇。濫觴戰國,藻飾六朝,唐宋變幻,明清綿延。上下千年,蔚為大觀。
賦之特質,在於詩文之間。它稱不得詩,曰不得文。說它不是詩,它又對仗押韻,說它不是文,它又單行散行。它的優勢正在於兼二者之長,既有詩的詩意韻律,又有散文的篇章佈局,在中國文學文體中佔有獨特的地位。
賦誕生於《詩》、《騷》之後,律詩、戲曲、小說之前。從時代的先後來講,賦是中國古代文學的淵源,承擔了推進中國古代文學發展的重任,它開拓了題材,豐富了表現手法,發展了體式,對後世文學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賦中的紀行和遊覽一類作品,對山水有很多描寫,開了東晉山水文學的先聲,後代產生了山水田園詩派,出現王維、孟浩然、劉長卿這樣的偉大作家。明清白話小說中,賦是常用的文體,或用它描寫景物,或抒情,或烘托氣氛,從某種意義上說,小說也離不開賦。


收錄日期: 2021-04-19 15:59:5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070616000051KK0347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