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Q:為什麼非洲大草原的動物會大遷徙呢?
A:動物大遷徙的源由來自食物,每年7月左右,坦尚尼亞的塞倫蓋尼國家公園開始進入乾季,原本水草豐盛的地方變得荒蕪,乾枯的水草無法支撐大群的草食動物,尤其是在平原上數量眾多的斑馬和牛羚,便會依據本能,往南朝肯亞的馬賽馬拉國家公園前進,追尋豐美的水草。
此種逐水草而居的行為,之所以引起全球注意,在於遷徙的草食動物數量高達數百萬頭,他們奮不顧身地跳進兩國邊境的馬拉河和沙河(Sand River),勇泅1公里才能到達肯亞這一岸的場面,相當壯觀。
這群草食動物不僅可能體力耗盡溺死河中,尾隨前來的眾多肉食動物,更是一大威脅。這場大遷徙行動,也是肉食動物一年一度的大餐時間,不知為何,獅子、花豹、鬣狗、鱷魚等,都很清楚遷徙的時間,此時也都聚集此地,只要下河去等,張口就有肥美大餐,弱肉強食的畫面驚心觸目。
http://vtravel.people.com.cn/promo/09.html
http://www.sunshinetour.com.tw/tour/af_sa/sa_004.asp
******************
東非動物大遷徙
(Animal migration / Wildebeest migration)
東非坦桑尼亞的 Serengeti (音譯塞倫蓋提) 和相鄰肯亞的 Masai Mara (音譯瑪莎瑪菈),每年超過一百萬頭黑尾牛羚 (wildebeest, 俗稱角馬)、十五萬頭 斑馬和三十五萬頭瞪羚 (gazelle),從原本散居的 Serengeti 南部,不約而同地輾轉走到鄰國肯亞的 Masai Mara,在那裡短暫度過一、兩個月後,又千里迢迢地返回 Serengeti 南部,年復一年,週而復始。有人計算過,動物在一年中會走共三千公里的路,途中危機四伏,歷盡生老病死,有多達一半的牛羚在途中被獵食或不支而死。但同時間亦有約四十萬頭牛羚在長雨季來臨前出生,為沒完沒了的艱苦旅程添上生氣。
雖然這樣的動物大遷徙每年都會發生 ,但每年遷徙的路線都會有些偏離,甚至試過動物未走到 Masai Mara 便回頭。要事先準確預測某個時候動物群會在甚麼地方是很困難的,畢竟背後推動這種大遷徙的原因,是愈來愈變幻無常的天氣。(例如最近看到 2001 年的大遷徙便完全不按章法:1. 動物以逆時針走;2. 只有平常約 20% 的動物到了 Masai Mara;3. 動物九月才到達 Masai Mara,但九月尾已開始返回 Serengeti!)
基本的大遷徙模式,是雨水充足時 (正常約在十二月至五月), 動物會散佈在從 Serengeti 東南面一直延伸入 Ngorongoro 保護區的無邊草原上。雨季後那裡是佔地數百平方公里的茵茵綠草,動物可在那裡享受食物充足的快樂。
約六、七月間,隨著旱季來臨和糧草被吃得差不多,動物便走往仍可找到青草和有一些固定水源的 Serengeti 西北面。持續的乾旱令動物在八、九月間紛紛向北越境走往 Masai Mara,尋找從東面印度洋的季候風和暴雨所帶來的充足水源和食物,途中要渡過 Mara River 等幾條大河,滿佈河中、體長可達 3.5 米的尼羅河鱷魚 (Nile crocodile) 自然不會放過這享用大餐的機會。
面積只有 Serengeti 約十分之一的 Masai Mara,並不足以維持過百萬頭外來動物的生活,於是在十一月短雨季來臨前,動物又折返南面重回 Serengeti,開展一個新的循環。
東非動物大遷徙又經常被稱為角馬大遷徙,因為俗稱角馬的黑尾牛羚是大遷徙中數量最多的動物。根據最高峰期的統計,超過 160 萬頭牛羚參與這場大遷徙,但數量跟隨雨水多寡年年不同,有時又會少至不到一百萬頭。
雖然牛羚數量最多,但牠們不是大遷徙的先鋒。帶領著百萬動物大軍的,是愛吃長草的草原斑馬 (Burchell's zebra)。憑著牠們鋒利的牙齒,把草莖頂部切割下來慢慢咀嚼,剩下草的底部給隨後愛吃短草的牛羚。牛羚吃飽離開後,草地上露出剛剛長出的嫩草,正好是走在後面的瞪羚的美食。
圖片參考:
http://pan.jolios.com/pic/2004-7/07-04/04A25.JPG
以下為東非動物大遷徙路徑
http://pan.jolios.com/07-0115-08.htm
圖片參考:
http://wildnature.go2c.info/image/migrationmap.gif